【诗歌“摇篮”同课异构活动的分析与思考】 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就是指大家面对统一教材,不同教师进行不同的设计构思、施教,相互观摩并开展比较性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提升专业素质的一种教研活动。其流程一般为:确定内容――研究教材及分析教材――幼儿情况分析――组内研讨教案――现场教学――比较性反思。作为一种集体教研的活动形式,多元化的活动设计打开了教师们的教学思路,引发了思想碰撞,比较性反思激发教师对现场的分析与思考,笔者以大班诗歌《摇篮》两轮教研活动为例,试从多种教学设计的差异性透视精彩的课堂教学。
  一、第一轮教研活动
  在第一轮的教研活动中有三位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
  A教师:活动开始,以诗歌中四位宝宝“开门见山的形式”直接导入,先引导幼儿观看屏幕画面(小宝宝睡在摇篮里),在问问答答中对摇篮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提问“还有好多宝宝也想要睡觉,他们是谁呢?他们的摇篮在哪里?”然后出示图片(星空、海浪、花园、妈妈和宝宝),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想像他们在哪儿睡觉?谁是他们的摇篮?活动过程中教师先轻声诵读,用恰当的体态语言,再配以动态优美的画面给幼儿一个恰当的引导,幼儿很快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段朗读时,教师配上轻柔的摇篮曲,一下子就给幼儿营造了一个优美、温馨的意境,激发了兴趣,孩子们自然而然加上动作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创编环节中,这位教师请幼儿欣赏小动物的叫声,猜一猜是哪只小动物(小鸟、小羊、青蛙等),启发幼儿根据这些小动物进行创编诗歌。于是“提供具体的图片和动物,是否限制一部分幼儿的思维”成了我们分析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B教师:出示一个可爱的“布娃娃”导入活动,用动作(边哼摇篮曲边摇宝宝睡觉)帮助幼儿感知摇篮的用途后,将诗歌的最后一段提到开始部分,也就是从幼儿感受最亲切的妈妈入手,引出课题。因为妈妈和宝宝是主题的升华,会唤起幼儿对妈妈的爱,点出了诗歌的情感部分。活动过程教师着重给幼儿留有思考的空间,让幼儿互相讨论,启发幼儿理解“为什么歌儿要轻轻唱?白云要轻轻飘?浪花要轻轻翻?”、“他们是怎样哄宝宝们睡觉的?妈妈是怎样爱我们的?”等,教师有针对性和递进性的提问拓展了幼儿思维的广阔性,并且对词语的正确使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和教师支持、鼓励的语言激发幼儿想说、敢说。在创编诗歌时,B教师出示大树、土地为背景的画面,启发幼儿积极创编,有的说“大树是摇篮,摇着果子宝宝,歌儿轻轻唱,果子宝宝睡着了”;有的说“土地是摇篮,摇着虫子宝宝,风儿轻轻吹,虫子宝宝睡着了”……其中有一幼儿这样说“马路是摇篮,摇着车宝宝,歌儿轻轻唱,车宝宝睡着了”,于是,针对这首诗歌是否符合逻辑,教师应给予否定还是肯定,就成了我们分析与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C教师:开始部分以游戏“送宝宝回家”导入活动,接着出示四幅色彩鲜艳的挂图,每个幼儿手中拿着一个贴图(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和小宝宝)。教师让幼儿根据角色事物进行匹配贴图,幼儿带着问题自己观察,作出判断,把宝宝送回各自的家。孩子们很感兴趣的投入到游戏活动中,为下一步学习诗歌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在配乐朗诵诗歌的环节中,教师再一次完整出示四幅挂图,进一步帮助幼儿完整梳理了整首诗歌的顺序和内容,教师在幼儿基本掌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组、分角色表演和创编诗歌。整个活动层次清晰、环环紧扣,充分表现出“我、诗歌、音乐”的共鸣。
  二、第二轮教研活动
  第二轮教研活动的开展是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的,除了上次活动中留下的两个问题,又探讨了教材本身重点、难点的定位,如:诗歌“摇篮”的第三句较难,有的幼儿忘了念,这与幼儿本身经验不足有关。因此,要想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须对诗歌中所提到的各种景色和事物有所了解,帮助幼儿了解他们之间的依存关系、大小包容关系等。为此在第二轮教研活动中,如何把握学习诗歌和创编诗歌的度以及开放、启发式的提问等问题进行讨论和反思。在第二轮同课异构活动中,每位教师都最大限度地为幼儿创造自由表达的时间和机会,除了运用分组、个别朗诵外,有的教师选用分段跟诵法,因上例活动诗歌“摇篮”写了四个不同的场景,分段跟诵法避免了完整教学不利于幼儿的记忆,分句又会破坏诗歌的完整性这一现象;创编活动的时间也作了相应的增加,幼儿充分体验创编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三、分析与反思
  在这两轮“同课异构”活动中,笔者有以下几点分析与反思:
  1 鼓励孩子敢说、想说、有机会说。
  《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在日常的语言教学中,不难发现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很多,有时还有一问到底的现象。如上例诗歌“摇篮”创编活动中,A教师注意鼓励幼儿大胆的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但对幼儿创编时出现的“假设”准备不够充足,如:“马路是摇篮,摇着车宝宝,歌儿轻轻唱,车宝宝睡着了”当幼儿创编出类似诗歌时,教师不知如何进行评价,这是因为教师过于注意内容的逻辑性和准确性,这样做实际上就影响幼儿的创造性语言运用和发展。创造性语言运用环境,应当是《纲要》所提出的幼儿“想说、敢说、有机会说”,使幼儿可以随时大胆质疑提问的学习环境。“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只有让幼儿充分的去看、去想、去说、去体会、去发现,幼儿才会更快、更好的掌握诗歌内容,同时获得诗歌以外的能力发展,既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倾听、喜欢说的习惯。
  2 把握好学习诗歌与创编诗歌的度。
  在学习诗歌和创编诗歌度的把握上,存在着一种“轻学习诗歌,重创编诗歌”的现象。在上例同课异构活动诗歌“摇篮”的第一次设计方案中,幼儿完整欣赏及学习诗歌两遍后就开始创编诗歌了,于是存在幼儿在没有完全掌握原有的诗歌内容,没有充分理解诗歌的情况下就开始创编诗歌,幼儿无从下手,这直接影响了幼儿的创编效果。同样上例活动的第一次设计方案中,A教师在启发幼儿诗歌创编的环节中,大多数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动物叫声和画面能顺利创编活动,但对能力较强的幼儿一定程度上限制他们的思维,使这部分幼儿的创编活动不够尽兴。教师只单一追求课堂上所谓的“完美”这一角度去设计活动方案,而忽略了语言教学的关键是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幼儿能力的个别差异。
  3 开放、有效的提问能正确引导幼儿思维。
  教师开放、有效的提问会引导幼儿自由发挥,同时增进师生和生生之间互动,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忌随意性提问和无意性提问,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同时提问要有启发性,不只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是”。如:上例诗歌“摇篮”的第二次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朗读过两遍后,没有像第一次活动那样问诗歌的名字是什么、喜不喜欢这首诗歌等问题,而是抛出了一个引发幼儿思维碰撞的问题:“听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觉?”、“白云、浪花、风儿、歌儿为什么都是轻轻的呢?你喜欢诗歌里的那一句?为什么?”等。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恰当、有效的运用提问,不仅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还影响到幼儿是否能够向更高的水平上探索问题。为此,教师的精彩提问是语言教学设计中重点思考的问题。
  4 丰富准确的评价语言能激励幼儿产生情感共鸣。
  当孩子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不要对孩子的回答进行重复而应给予概括和总结,进而提升为一定高度。如:同课异构诗歌“摇篮”第一次活动时,老师评价时出现“棒棒棒,你真棒;×××,你真棒”,无论孩子回答什么,都是“很好”。这种不加分析的评价,使幼儿无法辨别是非,频繁的掌声打乱了正常的活动秩序,频发的语言也使评价失去了针对性。第二次教研活动时教师的评价语言如:“多细心的观察:你编得很完整,想象力很丰富,还真像个小诗人;我请这个小朋友,他是第一个举手的,你很勇敢,给他点掌声”等,评价要指出“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准确性是教师评价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评价就没有生命力。
  四、“同课异构”中教学价值的聚焦。
  1 教师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和思考。
  一是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重视贴近幼儿生活,又提炼还原为幼儿的生活;二是关注学习内容的内涵与价值。如上例诗歌“摇篮”活动要重视课件呈现的顺序方式和情感教育的体现,还可以有延伸活动,如在区角里可以继续创编诗歌,并把创编诗歌的内容用绘画形式表征出来等。
  2 教师对幼儿学习的分析和思考。
  一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重视提问的目标指向和幼儿开放性思维培养;二是关注活动的组织策略和教师的指导方式。
  3 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反思和体会。
  一是思考教学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规律和原则,体会不同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所适用的教学情境;二是思考自身在教研活动中的角色融入,分析不同的教学设计体现出的不同效果,提升自身业务和教学设计能力。
  教有常规但无定法,任何时候都必须心中有孩子,眼中有内容,也只有这样,同课异构活动才能产生真正的研讨效果,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收获精彩的课堂教学。

推荐访问:摇篮 诗歌 思考 诗歌“摇篮”同课异构活动的分析与思考 同课异构的理解 同课异构活动心得体会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