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用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中协同促排卵效应的临床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打什么针

  【摘要】目的 探讨针药并用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协同促排卵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门诊确诊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80例,随机分为4组。A组:针刺组,B组:中药复方组,C组:针刺加中药复方组,D组:西药对照组。每组各20例。观察各组3周期治疗后优势卵泡大小,子宫内膜厚度;血清FSH、LH、T和E2 水平以及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组和D组优势卵泡发育比例达70%以上,A组和B组均只有40%的优势卵泡发育率。C组促内膜生长的功效最强,而D组的作用最弱。各组患者经3个周期的治疗后血清FSH、LH、T和E2水平均有较为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对LH值的下降作用及降雄激素作用更为显著,但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D组发生副反应最多见。结论 针刺能增进促排卵中药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中的促排卵效应;且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副反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 中药 针灸 排卵
  中图分类号:R711.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73-02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之一,在无排卵性不孕中占主要地位,发病率约5%-21%。当前人们对非药物治疗的需求日益加剧,希望用最低量的药量来达到最佳疗效,本项研究将明确针刺任脉穴位增进促排卵中药在PCOS治疗中的促排卵效应及其机制,通过针刺对中药方中有效成分的趋向性有影响的穴位,可以使PCOS所致的持续性无排卵患者服用最少量的药物来达到最佳的促排卵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收集与分组
  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就诊我院门诊具有持续性无排卵并符合2003年欧洲人类生殖协会和美国生殖医学协会修订的多囊卵巢综合征鹿特丹诊断标准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持续性无排卵患者80例。随机分为四组:A组:针刺组,B组:中药复方组,C组:针刺加中药复方组,D组:西药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临床研究严格遵守《赫尔辛基宣言》(1996年版)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所有受试者须了解试验目的、方法、药物作用及可能的反应,自愿参加试验,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受试者享有知情同意书上的权力,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退出试验而不影响其正常治疗。
  1.2 治疗方案 A组:针刺组 ;针刺穴位及方法:选取任脉穴位关元穴(Ren4)和中脘穴(Ren12)。穴位常规消毒,依不同穴位,用一次性不锈钢针1~2寸毫针在选定穴位入针,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留针期间,每10min运针1次。自月经后第5天开始(闭经患者为就诊当日),每周1、3、5各1次,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B组:中药复方组;中药复方组成:菟丝子30g,仙灵脾20g,淫羊藿15g,仙茅15g,巴戟天15g,杜仲15g,鹿角胶15g,皂刺15 g。菟丝子为君药。每日1剂水煎服,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C组:针刺加中药复方组;针刺与中药复方同时进行,方法,用量,治疗时间同A,B组。D组:西药对照组;克罗米芬胶囊(每胶囊50mg),有月经者自经期第5日开始每日1次50mg,连服5日;无月经者任意1日开始,每日1次50mg,连服5日,共进行3个周期,即12周。
  1.3 疗效观察
  1.3.1 B超监测 月经周期第10天开始(月经后期则顺延)隔日或每天监测1次,观察优势卵泡大小、发育、成熟、卵泡排出,及子宫内膜厚度。
  1.3.2 月经周期第5天,闭经患者为就诊当日,空腹抽血(晨8~10点)作FSH、LH、T和E2放射性免疫测定,抽取静脉血4ml,不抗凝,立即送检。治疗3个疗程后同法再次抽取静脉血4ml送检。
  1.3.3 基础体温观察 按常规测量方法测定整个月经周期的基础体温曲线,了解排卵情况及黄体功能。
  1.3.4 副反应观察 观察各组患者是否会发生下列情况:血管舒缩性潮热,异常子宫出血,腹部不适,卵巢增大,乳房胀痛,视觉症状,恶心和呕吐,紧张和失眠,头痛,头晕和目眩,尿频,压抑和疲乏,荨麻疹和过敏性皮炎,体重增加,可恢复性脱发。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连续变量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处理方式对卵泡发育及子宫内膜生长情况比较(见表一)。
  各组经3个周期的处理后,于第3个月经周期分别统计优势卵泡的生长情况,C组和D组优势卵泡发育比例达70%以上,A组和B组均只有40%的优势卵泡发育率。前者与后者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之间比较,优势卵泡发育情况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一显示:各组对子宫内膜厚度的影响程度不一。以 C组促内膜生长的功效最强,与其他3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的作用相当,而D组的作用最弱。
  表一 第三周期优势卵泡发育及子宫内膜厚度情况对比
  
  
  2.2 各组3周期后血清 FSH、LH、T和E2放射性免疫测定比较(见表二)。
  表二显示:各组患者经3个周期的治疗后血清FSH、LH、T和E2水平均有较为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对LH值的下降作用及降雄激素作用更为显著,但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二 4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比较(Mean±SD)
  
  2.3 各组处理期间的副反应发生情况。
  A组发生轻度头痛1例,经解释后继续原方案治疗,B组及C组各发生腹胀1例, D组累计发生卵巢增大,乳房胀痛及异常子宫出血各1例。
  3 讨论
  PCOS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之一,具有高发性、异质性、难治性和终身性的特点。PCOS对患者所造成的身心危害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学者提出,PCOS是威胁到患者一生的疾病。临床上,PCOS所致的持续性无排卵常常是PCOS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PCOS患者卵巢特殊的生理结构和生化特征决定了她们对促排卵药物反应的特殊性,低反应或一旦有反应则呈“爆发式”即多个卵泡同时发育,很容易引起OHSS,助孕技术的高昂费用及低成功率使其只能作为最后的治疗选择。由于PCOS确切发病原因不清、多因素参与发病且病理范围涉及多系统,任何单一的化学药物在治疗PCOS所致的持续性无排卵方面都存在其局限性,基于针刺任脉穴位和中药复方在治疗PCOS所致的持续性无排卵方面 “疗效确切,副反应小”的特点,研究针刺任脉穴位增进促排卵中药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中的促排卵效应及其机制可能会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1961年Green bloatt首先报道氯米芬用于治疗PCOS,其作用机制是竞争性结合下丘脑的雌激素受体,解除内源性强活性雌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的负反馈抑制作用,增加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脉冲释放,使LH和FSH分泌增加,促进卵泡发育,成熟排卵[2]。PCOS集合了一组多因性、多系统的慢性内分泌紊乱,临床表现及内分泌均呈现高度异质性。目前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虽然众多,但均存在一定不足之处[2]。PCOS所致持续性无排卵相当于中医学的“月经病”“不孕”等范畴,本病的发生与肝、肾、脾功能失调有关。中医学对于女子生殖机能早有论述。《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肾气盛,天癸至, 任脉通,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说明排卵形成之本在“肾”,肾是“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骨髓,主生长”,肾-天癸-冲任系统控制人体生殖生理功能。由于督脉上属于脑而下终于肾,肾气盛可以促使天癸趋向于成熟,并与任、冲二脉相通作用于胞宫而完成“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的生殖功能。其间的功能失调则可导致持续性无排卵[3]。早在《内经》时期,就有“针药并举”之说,《内经》倡导“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的内外合治法,唐代名医孙思邈就极力推祟“针药并举”,这一疗法一直沿用至今。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能够促进血液的运行,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对脏腑组织器官及体内酶系、电解质有特异性的调整作用。如针灸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化学成分、血液中各种酶系、电解质等都有良好的生理平衡作用。针刺通过对脏腑功能的特异性调整进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4,5]。针灸对脏腑功能一系列的调整增加了到达病变部位的药物,从而增加药物的有效成分和病邪的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机会,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针刺对脏腑器官特异性的调整作用,己被临床和科学研究所证实[4,5]。任脉为“阴脉之海”,调节阴经气血,主导人生殖的重要基础物质――元阴。任主胞胎,能输送阴血“妊养”胞胎。任脉损伤,或虚衰不足,则影响阴经而发病,元阴不足则人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衰退,可见“不孕”等证。任督虚衰为病,宫寒不孕,其中即包含PCOS所致持续性无排卵[3,4,5]。本课题使用的中药复方中包括菟丝子、淫羊藿、仙茅、巴戟天、杜仲及入督脉之品鹿角胶等提高女性生殖功能的药味。菟丝子为君药,菟丝子作为温补肾阳之要药,作用于下丘脑- 垂体- 性腺轴的不同环节来调节机体的生殖内分泌活动。在雌性大鼠和小鼠,菟丝子黄酮提取物表现有雌激素样活性,能增加成年大鼠腺垂体、卵巢和子宫的重量,增强卵巢hCG/ LH 受体功能;能增强去卵巢大鼠腺垂体对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RH)的反应性,同时对心理应激造成的卵巢分泌功能降低有明显改善作用。在西药促排卵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副反应包括血管舒缩性潮热 、异常子宫出血 、腹部不适、卵巢增大、乳房胀痛等,严重的还可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1,2,6]。本研究显示,针刺合用促排卵中药的促排卵效应优于单用针刺与单用促排卵中药的两者促排卵效应相叠加之和,即针刺合用促排卵中药否可发生“1+1>2” 的促排卵效应。且无明显副反应发生。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本临床研究,提示针刺能增进促排卵中药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中的促排卵效应;且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副反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第二版.
  [2]Vern L.Katz,Gretchen M.Lentz,Rogerio A.Lobo,David M.Gershenson,Comprehensive Gynecology,Mosby Elsevier,2007,983-989.
  [3]刘敏如,谭万信,中医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第一版.
  [4]孙国杰,针灸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第一版.
  [5]邓春雷、殷克敬,实验针灸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第一版.
  [6]Stener-Victorin E,Fujisawa S,Kurosawa M. Ovarian blood flow responses to electroacupuncture stimulation depend on estrous cycle and on site and frequency of stimulation in anesthetized rats. J Appl Physiol. 2006; 101(1): 84-91.

推荐访问:用在 协同 临床研究 针药并用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中协同促排卵效应的临床研究 多囊卵巢综合症 多囊卵巢综合症怀孕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