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我们来了 我们来了

  在这“六月雪、七月冰、八月封山、九月冬,一年四季刮大风”的藏北高原,官兵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戍边故事。      离太阳最近的士兵      金秋时节,记者忍着强烈的高原缺氧反应,来到扎西岗边防连采访。连队地处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处,巡逻点位最高海拔近6000米。由于海拔高,连队官兵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士兵”。在这“六月雪、七月冰、八月封山、九月冬,一年四季刮大风”的藏北高原,官兵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戍边故事。
  去年10月,战士谢健随连队到海拔5850米的点位巡逻,这条往返百余公里的路蜿蜒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之间,山谷与山口的海拔落差达1650米,途中要通过4道石障、趟过3条冰河、翻越3座冰达坂。
  “说是路,其实只有两个马蹄子宽,路边就是万丈深渊。”小谢告诉记者,那次,当官兵艰难地在爬11公里长的冰达坂时,身体直冒汗,不得不一步三吸气,50米休息一次、30米休息一次、20米休息一次……当时真有“就是死在雪山上,也不想再挪动半步”的感觉。
   “对于高原军人的后代,父亲的印象也许就是一顶大檐帽,或者是一张留在记忆中的泛黄的相片……”士官杜春雷的妻子白丽萍来队探亲,才切身感受到丈夫在高原的艰辛。“老公总是对我说,一天到晚听不到儿子叫声爸爸,自己好伤心!这也难怪,每次探家他和儿子刚玩熟,却又要走了……”
  2008年9月,战士吴卫东的父亲病危。老人最后的心愿,就是能再看当兵的儿子一眼。然而,小吴所在部队当时正处于战备状态,他无法回家。最后,老人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了。
  一次巡逻前,战士程卫军脚部扭伤,疼得额头上汗珠直往下滚,但他找到连长坚决要求参加巡逻:“只有双脚踏上边防线,才能证明自己履行了职责、尽到了义务。”有位士官的妻子来信说剖腹产生了个儿子,当时差点要了命。但由于执勤任务重离不开,他只好悄悄地把信锁进箱子,含泪与战友们踏上漫漫巡逻路……
  在这冰封雪盖的巡逻路上,一张张皮肤皲裂剥落、黑得发紫的脸庞,戍边官兵用血与汗、青春与奉献,书写着最忠诚的壮丽篇章。
  
  高原官兵的天然氧吧
  
  行走在阿里,高原缺氧一直困扰着记者。记者走进普兰边防连的温室大棚内,顿感心情放松、氧气富足。
  温室大棚内,小白菜泛着碧绿,青翠欲滴的辣椒挂满枝头,四季豆爬上架顶,栽下没几天的芹菜微微探出头。战士有的看书学习,还有人赏景聊天,其乐融融。
  连长李其彬告诉记者,温室大棚不仅解决了官兵的吃菜难题,还是高原的天然“氧吧”和绿色生态园。官兵在这里可以增加血氧饱和度,缓解疲劳、调节心情。
  有着12年兵龄的士官张明礼告诉记者,过去高原官兵因为“吸氧难”、“吃菜难”,不同程度出现头发脱落、嘴唇干裂、指甲凹陷等症状。
  陪同记者采访的普兰县人武部政委王立胜说,曾经有一名年轻战士从高原下来,见到第一棵小树,竟然控制不住地抱着树哭了,因为他已经整整两年没有见到绿色植物了。为了留住绿色,过去许多官兵习惯上山前带一些花草,在守防的日子里一直伴随在身边,即使枯萎也舍不得丢。近年来,阿里军分区启动了“菜篮子工程”建设,在边防一线连队修建了温室大棚,种植辣椒、西红柿和黄瓜等10多种蔬菜。每座大棚平均年产菜2000多公斤,夏天可满足连队约50%的需要,冬春官兵也可以吃上蒜苗、小白菜和萝卜等新鲜蔬菜……
  针对官兵希望融入、亲近大自然的需求,部队对温室大棚的功能进行拓展,让菜园子不仅能种菜,还变成了天然“氧吧”和官兵休闲娱乐的“俱乐部”,让绿色“风景”四季拥抱高原官兵。
  
  “视频约会”架起亲友沟通“金桥”
  
  翻过6座达坂、趟过12条冰河、跨越300多个回头弯,历经近8个小时柏油路、沙石路、搓板路、翻浆路的颠簸,记者来到波林边防连。
   波林边防连是阿里军分区海拔最高的边防连,海拔4620米。
  在宽敞明亮的第五代新营房里,记者看到,官兵有的健身,有的打台球,有的上网,有的下棋,还有的拿着麦克风引吭高歌……
  “今天,是我们连的‘星期天’,现在,连队的互联网室和政工网室是最热闹、最火的地方,上网冲浪成为时尚,还有的进行‘视频约会’呢。”连长吴晓新告诉记者,以前休息时官兵热衷甩老K的现象不见了。
  与爱人“面对面”交流的感觉就是不一样,黄指导员感慨地说,过去,边防连官兵与亲人沟通主要靠写信和打电话,一封书信从发出到收到回信,少则一两个月,多则三四个月,封山期往往需要大半年时间。后来有了电话,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总感觉到缺少点什么。
  在边防,官兵因长时间与女友联系不上而“吹灯”的事时有发生。战士王阳告诉记者,6年前,老班长张友与远在重庆的女孩小王相识。当时,连队打电话不仅要排队,而且通话质量差,加之彼此之间不能经常见面,尽管经历了长达3年多的“爱情长跑”,女友最终还是提出了分手。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边防官兵与亲友沟通架起了“金桥”。阿里军分区专门拿出资金,为所属边防一线连队与新疆叶城阿里留守处的家属开通视频系统,定期组织“视频会面”。去年,军分区还为连队每个班免费安装了全国直拨电话。经严格履行保密审查手续,阿里军分区把互联网引进连队,通过网络和视频系统,官兵可以经常与相隔千里的亲人“面对面”交流。
  “这里虽然远离都市,但官兵并没有远离现代文明。”黄指导员说,现在连队已实现“三通”――通互联网、政工网络和卫星电视。身处“世界屋脊”的阿里高原官兵已经永远告别“信息孤岛”。
  在这冰封雪盖的巡逻路上,一张张皮肤皲裂剥落、黑得发紫的脸庞,戍边官兵用血与汗、青春与奉献,书写着最忠诚的壮丽篇章。
  
  立体交通让官兵探亲更方便
  
  印象中的阿里边关是遥远的、艰苦的。今天,时代的发展也在改变着这里的生活。
  指导员崔海华告诉记者,以前阿里官兵探亲休假只能乘坐汽车,不论走“拉萨线”还是“叶城线”,都要翻越几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达坂,而且波形路、搓板路、石块路、扭曲路、弹簧路全部集中在这两条线上。特别是进入冬季,道路被积雪覆盖,狂风、暴雪、严寒、缺氧,随时威胁着官兵安全。
  “行路难,在边关。”说起过去阿里边防的道路,阿里军分区司令员刘万龙告诉记者,古边塞诗中所描写的“随风满地石头走”、“风头如刀面如割”、“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等诗句,就是过去边关道路的真实写照。
  2010年1月,战士郑夕春等5人乘汽车前往拉萨。凌晨两点多,车辆在仲巴县境内一座达坂上抛锚。很快,车内温度降至零下30摄氏度,挡风玻璃上不一会儿就结了厚厚一层冰。郑夕春赶紧招呼大家下车,放出汽油点火取暖。随后他经过6小时艰难跋涉,终于走到最近的镇上求援。当他带上修理工和食品火速赶回达坂时,4名战友已经不同程度冻伤。
  “阿里的立体交通,正改变着我们边防军人的生活!”崔海华说,现在官兵巡逻方式发生了变化:直升机空中巡逻冰峰雪山,新型巡逻车代替军马让官兵巡逻更快捷高效;最让大家开心的是阿里昆莎机场的开通。过去探亲出阿里要坐火车、乘汽车、骑马、徒步,风餐露宿;现在坐飞机,万里边关一日还。
  
  “新闻发言人”亮相雪山哨卡
  
  阿里,人称“云的故乡”。记者驱车来到且坎边防连。
  走进连队会议室,一场“连队新闻发布会”正在火热进行中。
  “我对美债危机十分关注,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士官陈虎站起来向连队“新闻发言人”、指导员李能勇提问。
  “中东、北非地区的局势,我们该怎么看”、“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该如何坚定听党指挥的信念不动摇”……面对官兵提出的热点话题,李能勇一一回答,解疑释惑。
  “连队设立‘新闻发言人’,是我们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借鉴地方党委、政府和企业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为更好地展示新时期边防军人良好形象的一个尝试。”阿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崔进泰告诉记者。
  阿里军分区多数边防连队远离机关,常年与驻地群众、外军打交道,有的连队附近还设立了边贸互市,经常面对媒体采访,接触外界人员越来越多。面对这些新变化,如何进一步彰显当代边防军人的良好形象,是边防部队面临的新课题。
  为此,阿里军分区从边防连队中挑选一名指导员或连长,经过培训作为连队对外的“新闻发言人”,在连队定期组织新闻发布会,回答官兵关注的热点问题;“新闻发言人”还走进驻地为群众宣传党的政策。连队每月归纳、梳理国内外大事,到村民中宣讲。多次参加“新闻发布会”的日松乡甲岗村村长旺堆说,边防连“新闻发言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活泼生动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对村民了解国家大事、掌握党的富民政策、理解党的农村政策很有好处。

推荐访问:来了 阿里 阿里 我们来了 阿里拳王 阿里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