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不偷针,长大却偷金 从小偷针 长大偷金的意思

  本文开始,不妨先做两道问答题――      一个从小淘气顽劣的“偷针”少年,长大一定是偷金大盗吗?   有人说:一定的。俗话说“从小偷针,长大偷金”,所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便是。
  有人说:不一定,二者没有必要的因果关系。从小偷针,老师、家长、社会如果及时教育,改正便是。有道是“闻过即改、善莫大焉”。
  
  那么,一个从小循规蹈矩、奋发好学的“不偷针”的少年,长大一定是善良好人吗?
  有人说:一定的。作家柳青有言:“一个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但最关键的就是那几步。”从小循规蹈矩、奋发好学的孩子,长大即便未能成才,也不会沦为坏人。
  有人说:不一定。现实生活给了我们太多证明。
  什么证明?卖个关子,先按下不表。
  这是两道没有正确答案的题目。凡事没有绝对而已。先说“从小偷针,长大偷金”这一句,看似颠扑不破之“真理”,但在笔者眼中,这句话怎么看都有点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味道。如果此“真理”绝对成立的话,那么,反其道行之,“从小不偷针”就一定,而且只能够导出“长大是好人”的唯一结论。
  但现实呢?回到这一句――“现实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证明”。
  这其中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明,便是很多贪官的“从小”和“长大”。
   长久以来,我们太过依赖用“从小偷针,长大偷金”之类的话语,进行“防微杜渐”之类的劝教。这固然十分必要。但长久以来,现实总是喜欢和我们“戏谑”和玩笑――“从小不偷金之少年,长大却偷金之辈”,往往让我们的老话显得顾此失彼,力不从心。
  譬如,只说贪官。
  笔者曾留意过很多贪官的成长轨迹。一个让我们可能想不通的问题,直逼我们的心理防线――“他们从小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少年,为什么长大后都成了偷金的官场大盗?”笔者所在的中原之地,几年间,曾前后连续落马三名交通厅长。而翻看他们的成长经历,无一不是从上进的好少年成长而起。但即便从小“不偷针”,亦难抵挡他们“长大后”的鲸吞欲望,偷金贪腐,一个比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瞠目结舌。
  为他们找出堕落的原因,信口说来便能找出很多。人人都可成为聪明的“事后诸葛亮”。但一个社会,“事后诸葛亮”多了,毕竟不是一件太光彩的事情。笔者想,这正显示出我们太过偏执于“从小偷针,长大偷金”之类“真理”,太过沉湎和纠缠于其内,也太过忙碌于某句“真理”的一面,从而忽视或漠视了“真理”的另一面。
  如果说,我们是将“从小偷针,长大偷金”之类,奉为“具有先天强大纠错功能”的“告诫信条”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建立一种“后天强大纠错能力”机制,以此来遏制“从小不偷针,长大却偷金”之类现象的弥漫和泛滥?
  还说贪官。从“小时品学兼优,连针都不偷一根的好少年”,到“官场大肆贪腐,连金都不少偷一斤的阶下囚”,究竟是谁导演了一幕幕让人唏嘘的人生悲喜剧?抛开贪官法庭上老生常谈的“主观原因”之外,笔者想,这也正是暴露我们社会对贪官之类人群的“后天纠错功能”的缺失。在其未贪未腐未偷未窃未形成气候之前,我们社会为其对应设置的“纠错功能”失灵,甚至彻底失效,那么,想让一个充满欲望、又有能力实现欲望的官员“不偷金”,实在是一件一厢情愿的事情。
  从小偷针,长大未必偷金。这在于“社会纠错功能”(老师、家长、社会的引导教育)的有力矫正。从小不偷针,长大却偷金。这在于“社会纠错功能”(亲属、同事、朋友、上级告诫)的漠视缺席。而且,这种缺席,导致的往往是肆无忌惮的“偷欲”盛景――亲属朋友齐上阵、上级下级同贪腐,偷银、偷金、偷官、偷情、偷香……凡是可偷之事之物,绝不轻易放过。
  当然,结果可想而知:最后的“纠错功能”(纪委、监察部门)姗姗来迟――“阶下囚、悔过书、老泪纵横”等关键词,为一名昔日“不偷针”的上进好少年,画上了具有人生绝妙讽刺意味的注脚。而这种注脚,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整体性失败。
  让我们在“从小偷针,长大偷金”的劝教谚语之中,分一部分目光出来,多多关注“不偷针”少年的身心成长吧。这并非心存腹诽,与“从小偷针,长大偷金”一样,话虽然不中听,行为虽然可能“讨嫌”,但,这皆是以一种深深的爱为其底色。

推荐访问:长大 小不 却偷金 从小不偷针 长大却偷金 小时候偷针长大偷金 小偷针大偷金的动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