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概念英语》看中英文表达差异 中英文的表达差异

  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上存在诸多差异,只有了解和熟悉这些差异,才能掌握和使用更为地道的英语。在本文中,笔者从经典英语教材《新概念英语》第三册和第四册(下文简称《新概念3》和《新概念4》)中选取了一些典型例句,与大家一起分析和体会中英文表达的差异,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地道的英语表达。
  英语重客体意识,中文重主体意识
   西方人有理性思辨的传统,主张人与自然或者说主体与客体相分离、相对立的思想。体现在英语表达上,英美人更强调客观效果,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和作用,因此经常使用一些表示事物、动作或效果之类的没有生命的词作主语,即所谓的“无灵主语”。在中国,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人)最为天下贵”的思想,表现了国人很强的主体意识。体现在语言表达上,中国人习惯用人或是有生命的东西作主语,即所谓的“有灵主语”。下面我们通过两个例句来体会这一差异。
  例1:There is always hope that in its (指antique shops) labyrinth of musty, dark, disordered rooms a real rarity will be found amongst the piles of assorted junk that litter the floors. (《新概念3》 Lesson 34: A Happy Discovery)
  分析:这句话摘自“A Happy Discovery”一文,文章主要探讨如何在古玩店中发现稀世珍品。这句话的结构比较复杂,包含主句(there is always hope)和两个that引导的从句。其中,第一个that引导的从句充当hope的同位语,第二个that引导的从句作the piles of assorted junk的定语。根据句子的主干可以判断,这句话主要想表达的意思是“人们常常抱有某种希望”。但作者并未使用people作为全句的主语,而是使用了hope这一无灵主语。在第一个that从句中,作者同样未使用其暗含的主语people,而是使用了无灵主语a real rarity。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西方客体型的思维方式,即把客观世界作为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的重点,注重体现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和作用。意识到中英文在这方面的表达差异后,大家在翻译时就要注意转换思维,尽量使译文符合相应语言的表达习惯。就例1来说,将其翻译成中文时,译者要注意从“客体意识”转化为“主体意识”,为句子加上适当的主语,使译文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参考译文:人们常常希望在发霉、阴暗、杂乱无章、迷宫般的店堂里,从杂乱地摆放在地面上的一堆堆各式各样的破烂货里找到一件稀世珍品。
  例2:The path led to a tiny village perched on the steep sides of a mountain.(《新概念3》 Lesson 48: The Silent Village)
  分析:这句话摘自“The Silent Village”一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在偏僻乡村一次不太愉快的旅行经历。在这句话中,作者想表达他和妻子顺着一条小路来到了一个小村庄,但他并未使用we作主语,而是运用了表示地点的名词path作为主语,使整句话显得简洁、生动。如果按照中文的思维方式,大家很可能会把这句英语说成:“We followed that path, and finally came to a tiny village perched on the steep sides of a mountain.”这句话虽然表达了与例2同样的意思,但语言略显�嗦,形式也过于中规中矩,失去了例句的灵动性。
  英文中常用表示地点或时间的名词作主语,这一方面是源于英文重客体的表达习惯,另一方面是为了表示强调或增强句子的生动性。在表示地点或时间的名词作主语的句子中,其谓语动词常用lead、witness、bring、see、find等词。大家可能在备战四级考试时遇到过类似这样的句子:“As is known to all, 2003 saw the successful launch of China’s first manned space flight.”这句话的主语就是表时间的名词“2003”,谓语动词使用了see,这一表达方式不仅简练、生动,而且达到了强调时间的效果。
  参考译文:顺着这条小路,我们来到了一个坐落在陡峭山坡上的小村庄。
  英语重形合,中文重意合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ada)曾说过:“就英语和汉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立。在英语和大多数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if、because、although、but、when等明确表达出来。”而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在《论翻译书》中说道:“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这种思维方式体现在中英文表达上,就表现出了如下特点:中文表达注重传情达意,在形式上较为松散,颇有“得意”而“忘形”的轻灵洒脱和“形散而神聚”的飘逸风格;而英语则注重形式逻辑,各语言符号之间有较强的逻辑联系,常常运用各种有形的、明确的、显性的联结手段以使句法完备、逻辑严密、表意精确。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例句。
  例3:If you are catching a train, it is always better to be comfortably early than even a fraction of a minute too late. Although being early may mean wasting a little time, this will be less than if you miss the train and have to wait an hour or more for the next one; and you avoid the frustration of arriving at the very moment when the train is drawing out of the station and being unable to get on it. (《新概念3》Lesson 60: Too Early and Too Late)
  分析:这一段摘自“Too Early and Too Late”一文,文章探讨了关于守时的问题。在这段话中,作者通过使用if、although、and等连接词使句与句之间的连接很紧密,结构非常紧凑,整段话仿若节节相连的竹子。正是由于英语重形合这一特点,语言学家把英语句子描述为“竹节句法”。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这段话少了这几个连接词,不仅语法上说不通,整段话表达的意思也会支离破碎。连接词在英语表达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而相比英语,中文在形式上则较为松散,例如人们常说的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在形式上就体现了中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句子表意明确,但句中并未出现让句子结构更严密的逻辑连词。但如果把这句话翻译成英文,就要注意形式的严谨了,比如可翻译为:“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参考译文:如果赶火车,早到总比晚到好,哪怕早到一会儿也好。虽然早到可能意味着浪费一点时间,但这比误了火车等上一个多小时坐下班车浪费的时间要少,而且可以避免那种正好在火车驶出站时赶到车站,因上不去车而感到的沮丧。
  例4:I should wish to die while still at work, knowing that others will carry on what I can no longer do, and content in the thought that what was possible has been done. (《新概念4》 Lesson 11: How to Grow Old)
  分析:这句话摘自“How to Grow Old”一文,文章主要探讨了老年人如何安度晚年。在这句话中,作者使用了连词while和and,使句子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句意明了。掌握了英文行文的这一特点后,大家在写作时就要注意适当地使用连接词,以增强文章的连贯性和可读性;而将英文翻译成中文时,则要根据中英文在表达上的差异,在结构上做适当调整,使译文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参考译文:我希望工作到死为止,明白了有人会继续我的未竟事业,想到能做的事都做了,也就坦然了。
  英语篇章结构呈直线型,中文篇章结构呈螺旋型
  西方人喜欢开门见山,开宗明义。这一思维方式使英语的篇章结构具有如下特点:在开篇直接切入主题,随后的句子都是围绕主题句层层展开,并深入论证,最后做一个总结,与开头的主题句相呼应。因此,英语的篇章结构具有直线型特点,呈演绎式。而中国人内敛和含蓄的特点则使中文表达注重迂回、暗示和渲染。因此,汉语的篇章具有螺旋型特点,呈归纳式。例如中国考生在写英文作文时,常喜欢以这样的句子开头:“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my hometown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这个句子并无语法错误,但一些无意义的渲染成分使整句话看起来像是一句空话。下面我们来体会一下英语篇章结构的特点。
  例5:Why, you may wonder, should spiders be our friends? Because they destroy so many insects, and insects include some of the greatest enemies of the human race. Insects would make it impossible for us to live in the world; they would devour all our crops and kill our flocks and herds, if it were not for the protection we get from insect-eating animals. We owe a lot to the birds and beasts who eat insects but all of them put together kill only a fraction of the number destroyed by spiders. Moreover, unlike some of the other insect eaters, spiders never do harm to us or our belongings. (《新概念4》 Lesson 2:Spare That Spider)
  分析:这段话摘自“Spare That Spider”一文,文章旨在说明蜘蛛是人类的朋友,呼吁人类不要伤害蜘蛛。这段话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在开头的两句话中直接点明了文章主题,即蜘蛛是人类朋友及其原因。随后的句子开始层层深入地探讨昆虫的危害、蜘蛛消灭昆虫的能力(与鸟和兽消灭昆虫的能力进行对比,以加强表达效果)以及蜘蛛对人类的无害性(与其他食虫动物进行对比),由此论证和强调了主题句。这一表达方式使文章主题明确、论证清晰、意义明了。
  参考译文:你可能会很纳闷,为什么蜘蛛能够成为我们的朋友?因为它们能消灭那么多的昆虫,其中包括一些人类的大敌。要不是人类受一些食虫动物的保护,昆虫就会使我们无法在地球上生活下去,昆虫会吞食我们的全部庄稼,杀死我们的成群牛羊。我们要十分感谢那些吃昆虫的鸟和兽,然而被它们杀死的昆虫全部加在一起也只相当于蜘蛛所消灭的一小部分。此外,蜘蛛不同于其他食虫动物,它们丝毫不危害我们和我们的财物。
  考生可以将上述这一表达方式运用在英语写作中。例如,如果考生想写一篇关于“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的文章,那么考生可以这样开宗明义地开篇:“Why, you may wonder, should the issue of global warming become one of the most urgent and challenging problems faced by mankind? Because it has posed an increasingly serious threat to the environment.”
  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曾说过:“No culture can live if it attempts to be exclusive.”(一种文化如果抱着排他的态度,就无法长久生存下去。)语言也是如此。正是中英文之间的异同才促进了两种语言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大家在学习英语时不要抱着排斥的态度,而是要深入了解中英文之间的表达差异,让两种语言的学习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推荐访问:英文 看中 新概念英语 从《新概念英语》看中英文表达差异 新概念英语的英文 新概念英语英文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