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材中传统的人生观:我的人生观

  摘 要:中学语文教材中荟萃了多少古代仁人志士正人君子的事迹,他们用自己的卓杰之行树立起堪为楷模的人生观,这对青少年一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材; 传统; 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124-001
  
   现结合2010年苏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浅谈一下中国传统的人生观,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一、整体意识,爱国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国就是国,家就是家,为国就是为家,国与家的利益是一致的。经过几千年的熏陶与灌输,这种思想已深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儒家特别强调“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主张放弃个人的私欲,甚至舍弃个人的生命。一个人的价值如何,不在于他为自己做了什么,而在于他为社会、为国家做了什么。人们评判是非的标准,就是看能否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去尽自己的社会责任。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中的左光斗,被政敌陷害惨遭牢狱之灾,受尽了非人的虐待,被折磨得“面额焦烂不可辨,右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前来探监的史可法,左光斗并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忧乐,也没有借此机会叮嘱爱徒在朝中走动,为自己辩护。他不但不感激史可法的探视,反而斥责他“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他已经完全将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如何为国家保全有用之才。左光斗的这种只考虑国家利益和他人安危,而置个人安危、生死于不顾的人格精神,让人敬佩不已。所以史可法会深有感触地说:“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讲述了天启七年在苏州市民反对魏忠贤阉党斗争中遇难的五位市民的事迹。颜佩韦等五人虽然只是市井小民,但却激于义愤,义无反顾地参加反对阉党的斗争。五人面对死亡“意气扬扬”,“谈笑而死”。对此,作者由衷地表示敬佩,称之为“豪杰”、“志士”,认为他们的举动是“匹夫有重于社稷也”。虽然五人失败后被朝廷逮捕而杀害,但是他们关心政治斗争,不顾个人安危,以国家为重的精神却大大激励着后来人。
  二、自强不息,奋发进取
   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这是说士人要有高远的理想、坚定的志向,要明确自己将要担当的重任以及未来漫长的道路。而人单有志向抱负还不够,还要有精神意志来支撑它。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屈辱的腐刑之后,仍不忘父亲遗志。他在《报任安书》中说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例;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也。”以古人的发奋著书的精神自勉,司马迁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历时十几年,终于以“立言”成就了自己的不朽,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
   仕途的不顺利,家庭生活的不幸,使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饱尝了人生的不如意。但是诗人坚强不屈奋发进取,时刻想着抗金复国大业,即使到了晚年仍然壮心不减。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闲居山阴乡下,又卧病在床,诗人却还在想着为国家戍守边疆,回忆当年驰骋疆场、战斗杀敌的激荡场景。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诗人也没有因为死亡的临近而悲哀叹息,他想的还是失地尚未收复,国家尚未统一。《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两句,就是他唯一的遗嘱――用官军收复中原失地的胜利消息告慰他的在天之灵。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仍对国事如此关心,而且充满着必胜的信念,这其中在表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的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始终壮心不减乐观进取的奋发精神。
  三、忧患意识,为国为民
   《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讲人要有忧患意识,有了忧患意识,人就可以生存发展;没有忧患意识,一味追求享受安乐,就会使人委靡死亡。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用历史事实告诉人们“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人生在世如果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追求逸乐,就会失去进取心,弄不好还会给自己带来祸患。
   这里所要强调的忧患意识,是指对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的深切关心。这种忧患意识是有志者最为宝贵的东西,它可以让人有理想有目标,可以激发人的意志和精神,使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也正是这种忧患意识使历史上多少仁人志士与国家同命运,与人民同甘苦,并激发自己为国家、为民族去奋斗,甚至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渗透了诸葛亮对国事的一种深重的忧患意识。文章开头就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指出当时蜀国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后面则对后主刘禅反复叮咛嘱托,要他勤谨国事,谨慎用人,并一再陈述心迹,表达对国事的忧虑。
   生活在北宋初年的范仲俺,他的作品中总是蕴含着一种担忧国事、关心民病的忧患意识。他的《渔家傲》下阙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人深沉忧虑担心的是,边境战事未宁,国事社稷未安;深切关心同情的是,戍边将士久战不归,三军思乡心切。至于他的《岳阳楼记》更是渗透了作者深沉、博大的忧患意识。作者认为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情况,都应该以江山社稷为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种在朝在野,是进是退均忧国忧民的襟怀,这种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的崇高精神,可谓是真正的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
   中学语文教师若能结合语文教学,适时地向学生进行传统人生观的教育,这既是对国家信念、民族精神的传承,也是让学生的心灵与历史接通的契机。这无疑将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真正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

推荐访问:浅谈 人生观 传统 浅谈中学语文教材中传统的人生观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朗读对中学语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