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 耗散结构视野下高校运动队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借鉴自组织理论中的耗散结构理论有关原理,探讨把自组织理论体系运用到高校运动队组织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寻找和构建运动队中代表系统进化性质和方向的涨落现象和机制,识别并努力控制能够影响系统演化的序参量,将运动管理置于自组织理论视野之下,找到一个适合运动队发展进步的有效管理途径,为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习型、和谐型、创新型、高绩效的运动队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运动队;自组织管理;模式分析引言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郾Haken认为,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的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也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包括军事、宗教、学术、企业等多种类型的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他提出了“有效性”和“能率”两条原则。当一个组织系统协作得很成功,能够实现组织目标时,这个系统就是“有效性”的,这在管理思想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探索自组织运行机制时,比利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普利高津(I?郾Prigogine)教授于1969年在“理论物理与生物学”国际会议上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他认为,系统的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是形成自组织的重要条件,也是自组织系统的重要特性。由于这个理论协助人类解决了科学上一项最扰人而又似是而非的问题,即所谓达尔文和克劳修斯的矛盾(进化和退化的矛盾)问题,因而被誉为20世纪70年代化学领域最辉煌成就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已经将这一理论广泛应用于社会管理学领域。如在我国,杨小军的《自组织理论在图书馆系统中的应用》和任志新的《系统自组织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都是将系统科学的自组织理论与实际管理相结合,研究在现代管理中如何运用系统自组织理论提高本身的自适性;《考试周刊》(2010年第13期)把自组织理论应用于班级自主管理的可行性研究,也阐述了班级管理系统具有比较明显的自组织特性;刘铭、王东平的《耗散结构学说与医院管理理论》以及蒋笃运、赵桂英《耗散结构理论及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等,都是利用耗散理论四个特征把管理贯穿于其中的,这些都积极推动了自组织理论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发展。
  1耗散结构理论主要特征
  1?郾1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
  一个孤立系统的熵自发地趋于极大,随着熵的增加,非平衡总是趋于平衡态,有序状态会逐渐变为无序状态。对于开放系统来说,熵的变化则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系统自身引起的熵的增加;另一部分是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引来负熵。如果从外界流入的负熵流足够大,就可以抵消系统自身的熵产生,使系统的总熵减小,逐步使系统从无序向有序发展,形成一个低熵的非平衡态的有序结构。
  1?郾2系统应当远离平衡
  在开放系统中,即使有负熵流的流入,系统若是在平衡状态下,也会导致有序性的破坏。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态时才可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也就是“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1?郾3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指相互作用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变化不成正比,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曲线型的,是多值解的,其中既有稳定解,也有不稳定解。这说明系统演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只有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着一种非线性的机制,才可能使系统演化成为有序的耗散结构系统。
  1?郾4系统通过涨落导致有序
  涨落是指系统中某个变量或某种行为对平衡值发生的偏离,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迹。系统所处的状态不同,涨落的作用也就不同。对于处在近平衡区的系统,涨落对系统演化成为耗散结构无建设性意义,而对于远离平衡区的系统来说,涨落才能够起到建立耗散结构触发器的作用。这说明涨落对系统是否有利,要看系统本身是否处于从稳定到不稳定的临界状态。在临界状态下,涨落导致有序。
  2自组织理论及其管理意义
  自组织理论的魅力和意义,就在于它提供给了人们一种系统演化为自组织的理论框架,即自组织管理是一种基于自组织理念所实施的管理,它不是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也不是只要民主不要集中,它是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以尊重人的需要和满足为基础,对结构、机制进行设计,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改进工作,主动协同工作,形成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自组织局面,并朝着组织资源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显然这是组织管理所应追求的。
  管理学中的自组织并非是一味地提倡管理者清静无为,无为而治,而是更多地去创造条件鼓励人们发现自身的创造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并且更好地利用社会发展中的客观规律。要对高校运动队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就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健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机构是对实行组织目标所必须的职能和活动进行分配的结果,即部门化管理。部门划分的目的在于确定组织中各项管理任务的分配与责任的归属,以求合理分工,做到职责分明。一个好的组织管理机构能够促进事物的稳步健康发展。
  3高校运动队耗散结构特性分析
  高校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人才结构、教育管理机制、物质条件等多层次、多因素组成的目标管理体系。把自组织理论体系运用到运动队组织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借鉴自组织理论和方法,加强对运动队内外部信息的流通和传递,寻找和构造运动队中代表系统进化性质和方向的涨落现象和机制,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习型、和谐型运动队的理论基础。
  3?郾1运动队动态开放性研究
  建立相对稳定的开放性系统是保证组织不断适应新的环境的必要条件。高校运动队只有不断与外界环境交换信息,才有可能降低自身的熵。开放并引进负熵是运动队发展的前提。任何组织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运动队应该加快与外界交流,不断从外界吸收新的资源、信息。运动队作为一个社会系统,从人员结构组成、物质条件、训练教育管理、竞技训练组织管理以及思想教育管理等都是一个整体的自组织体系,它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管理体系要从无序(或低级有序)状态向有序(或高级有序)状态进化,就必须是开放的,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交流,不断引进负熵,即不断地引进先进的训练管理资源。如在教练员的选拔途径上应充分利用体工队的教练员、优秀退役运动员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合同制形式聘用高水平教练员负责高校运动队全面工作;引进体育院校运动系毕业的学生和国家或省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经过培训学习转型的教练员,打破原有的教师引进观念;选派有潜质的教练员外出考察、培训和学习,或请专家来校讲学,以丰富教练员的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科学化训练的程度等;在运动员选拔上应以体校为重点选拔途径,以重点体校为选拔龙头,兼顾普通高中特长生和体工队的高水平运动员,实施“精英工程”,这有利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当然,优秀体育人才、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运动训练、项目竞赛配合与协作,甚至与其他运动队的交流活动等,都是一个不断开放交流的过程,都可以增进运动队发展与创新的活力。运动队开放性扩大主要依赖于运动队管理者的开放意识,管理者主动倡导运动队的开放是保障运动队开放性的主要因素,体育运动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体育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保证其开放性的主要因素。积极引入新的管理方法、技术和人才等,都是与管理者的开放意识分不开的。   3?郾2运动队非平衡态研究
  非平衡态是运动队发展与创新之源。耗散结构理论所指的非平衡态是指系统要远离平衡态,才有可能使系统形成有序结构,即“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因此,营造系统内部的非平衡态与系统的开放性一样,也是产生有序结构必备的条件。运动队成员组织结构、能力结构、职能分配等存在的差异是保证运动队充满活力的基础。运动队在追求成绩和效益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是确保运动队动态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运动队要融入到国家竞技体育的阵营,其竞赛机制必须与国家竞技体育的竞赛机制接轨。如应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大学竞赛体系,改革现有竞赛体制,变集中和固定的竞赛体制为灵活、多样的竞赛体制;经常性地参加高档次、高级别的体育竞赛,有关部门应把其参加竞赛的质量和数量纳入评价体系中,以此来鼓励、促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更加积极地参加各种类型的体育竞赛,从而真正提高高校运动队的竞技水平,与国家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接轨。这种“竞争”就是一种非平衡态,为了获得更高的待遇或使自己级别职称得到提升,教练和队员会更加努力地,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会使运动队整体训练水平和质量效率得到提高。耗散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要使系统存在不断活跃的因子,使系统具有明显不同因素的差异性,使系统远离平衡的状态,而不是维持系统内部要素的平衡状态,只要差异性明显了,才会产生竞争的可能,才会使得内部要素的种种矛盾激化和加剧,使其产生偏离原有平衡态,进而形成新的平衡态,才会使系统产生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3?郾3运动队管理非线性研究
  普里高津认为,复杂系统内部诸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推动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内部动力,是形成耗散结构的重要机理。所谓非线性系统,就是指不具备均匀性和叠加性的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能使系统各要素间产生协同作用,使系统在演化和发展中呈现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曲折性、奇异性、多变性,这是一切演化和发展的真正根源。所以说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运动队发展的内部动力。受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影响,现在仍强调制度惯性影响的运动队管理,而运动队内部不同程度还缺乏这样一种非线性作用机制,因而不利于多种因素之间的竞争、协同、耦合与和谐,影响着大多数运动项目的进步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第一,管理体制的线性作用机制。由于传统科层制的“权威”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以及现实利益的驱动,运动管理体制倾向于自上而下的线性作用,从主管体育工作部门到运动队负责人,再到具体体育专业项目负责人等,行政等级森严,许多训练、科研和竞技交流活动本应由体育训练机构承担,有时却被行政工作所替代。由于缺乏反馈、监督和上下沟通的相互作用,因此难以形成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使运动队广大运动员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无形中丧失,从而影响体育运动技能的创新及体育精神的弘扬。第二,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缺少有效的反馈机制。运动队办什么专业,开什么项目,按什么模式和目标培养运动员,基本上不是运动队自己能决定的,对社会需求、市场反应、运动专业项目发展趋向以及教练员的看法和运动员的需求考虑照顾太少,这既不利于运动项目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出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优秀运动员。
  3?郾4运动队管理涨落特性研究
  涨落机制存在于体育运动队的系统内,微小的涨落可能预示着巨大的机遇和潜能,同样会有着产生毁灭性结果的可能。所谓涨落,是指系统的某个变量或某种行为对平均值的偏离。在接近平衡态的线性区,涨落的发生只使系统状态暂时偏离,这种偏离状态不断衰减,直至回到稳定状态。而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系统中一个随机的微小的扰动或涨落,通过非线性的相干作用和连锁效应被迅速放大,就可以形成整体的宏观的“巨涨落”,从而导致系统发生突变,形成一种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运动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一条信息的获得、一项技术创新的成功引用、一个错误的决策计划都可能对运动队的发展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组织发展需要强化风险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将不利的偶然因素所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要善于创新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将偶然因素转化成组织发展新机遇的能力,推动事态发展朝着有利于目标的方向演进。因此,运动队的内部结构、职能和各种活动的目的必须明确,具体,保证内部协同发展,避免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防止内部的相互对抗和削弱,管理系统要健全和完善职能配置,并密切配合,相互呼应,实现功能协同,同时,在运动队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细微影响因素,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把握好运动队发展方向。如应努力利用并创造条件,使管理朝有利于目标的方向发展,防止相反方向的出现。在运动队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善于运用涨落导致有序原则实现高校运动队的飞跃。根据每个运动队具体情况,制造有利于发展的小涨落,如科研奖励、岗位选拔竞争、冠军龙虎榜等,给每名教练员或队员施加压力,激发斗志。
  4结论
  (1)耗散结构理论作为一种主要从自然科学中
  发展出来的理论,它提供了包括普通高校在内的社会组织管理的一般性思维,要把它应用到运动队管理中去,使之有效地发挥作用,就需要把它发展成为运动队管理理论,使之成为一种更贴近高校运动队管理的范式。
  (2)自组织管理是一种促使资源最大化利用的、有利于个人与组织自我实现的、自适应的管理,它有利于组织健康和可持续地发展。
  (3)自组织管理的范式与高校运动管理改革的
  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体现理论的价值、将研究成果实际地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自组织在高校运动队成为一种显见的有序局面需要一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高校运动队相应的内部及外部条件的准备过程,是有利于微涨落导向巨涨落的过程。外部条件的准备需要高校相关部门特别是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同时,运动队本身也要在自组织思维的帮助下积极进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并通过提高输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质产品(队员、知识、服务等)来主动争取外部条件的改善,从而使高校运动队进入良性运作的轨道。
  (责任编辑:赵 环)

推荐访问:耗散 运动队 管理模式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