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领略沿途的“风景”】 火车上晚上沿途风景

  摘 要:“过程与方法” 纳入课程目标是本次课改的突出特点,遗憾的是,这些年在实际历史教学中“过程与方法”多被当做手段、方法来运用,服务于“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的实现。突破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案例谈谈经验与思考。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设计实践;案例反思
  笔者认为“过程与方法”是手段,更是目标。新课改理念下,“过程”应特别强调学生体验和方法形成的过程。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教学案例的一些环节为例,展示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
  一、案例环节展示
  环节一:对比图片,导入新课
  师:(课件展示罗斯福和奥巴马两张照片)屏幕两幅图都是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的封面,一位白人一位黑人,同学们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白人是罗斯福,黑人是奥巴马。
  师:大家知道他们共同的身份是什么吗?
  生:都是美国总统。
  师:这两幅图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生:都在抽烟;都戴着帽子;都在笑;图下方英文很相似。
  师:是“新政”的意思,也就是说两位总统都面临着经济危机并都采取新政的措施。
  师:《时代周刊》杂志用这些相似的地方似乎在传递着什么信息?同学们看出什么了吗?
  生:奥巴马的新政有可能和罗斯福新政有联系;美国人似乎希望奥巴马这次的新政像罗斯福那样成功;从笑容上也许美国人想表达一种乐观的精神……
  环节二:感悟历史,身临危机
  师:书本81页图左的英文单词是什么意思?
  生:美国经济像蜗牛一样缓慢发展。
  生:英文的意思是伟大的美国慢下来了。
  师:(非常好)那么美国慢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1929—1933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
  师: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是什么?
  生: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特别强。
  师:请同学们观察书本81页右边图和下方图,翻译下图4的英文。
  生:我会三种语言、懂三种贸易、有三年的工作经验、有三个小孩并且已经失业三个月了……
  二、设计思路
  (1)环节一设计思路:本环节是学生接触、感知历史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类学习方法形成的过程。通过指导学生对两幅图的观察、比较、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图片比较的方法和角度,并给学生一个信号“研究历史的材料不一定都是堆砌的文字史料,图片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材料”,同时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目标达成有积极意义。
  (2)环节二设计思路:本环节是学生巩固历史知识、理解历史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类学习方法和实践类学习方法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看图与教师对话互动,一方面复习巩固知识导入新课,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在分析图片、师生对话和思考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用图片联系历史和生活的方法,积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经验,这也有助于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思考
  常态教学中教师在“罗斯福新政”的教学环节里多采用“史实—理论—结论”这一教学模式,学生被迫接受老师说教,这正是旧式教学的最大诟病——没有质疑、思考的过程,只有接受观点的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过程与方法”,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素养、公民素质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笔者认为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可如下分解:“过程”——学生接触历史的过程、学生巩固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等。“方法”——认知类学习方法(听说、阅读、观察等)、实践类学习方法(练习、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等)、评鉴类学习方法(欣赏、研究等)、交流类学习方法(模仿、暗示等)。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决定了具体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不同,教师应依据具体课程目标来确定学生需要的学习方法,这恰恰体现了教师是课程资源整合者的身份特征,更符合学生是新课程的主体这一论断。
  相信如果每一位历史教师能切实抓住“过程与方法”,经营好沿途的风景,那么培养公民意识、人文素养的目标将不会遥遥无期。

推荐访问:让我们 沿途 领略 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