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农村学生辍学原因的调查研究|农村辍学率调查

  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逐年加大,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辍学率已大大降低,辍学的学生数量已大大减少,但相关资料也表明,在我国西部地区辍学率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一些农村地区辍学现象甚至更为严重。因此,科学分析其辍学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是目前控制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学生辍学的当务之急。
  一、研究结果及分析
  结合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为了使调查研究成果更具可信性和较高的参考价值,在最大程度上尽可能覆盖贵州省各地。因此,本研究重点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5县市作为本课题的重点研究项目县。本研究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对象为辍学学生,共63名,其中男生44人(占70%),女生19人(占30%);13岁以下10人(占16%),14~16岁42人(占66%),17~19岁11人(占18%);辍学学生中汉族9人(占14%),少数民族54人(占86%);六年级1人(占2%),七年级20人(占32%),八年级24人(占38%),九年级18人(占28%)。经过调查,可以看出辍学学生中男生、少数民族学生居多,14~16岁的辍学学生数量居多,在年级分布中,以八年级辍学人数居多。
  1.部分教师体罚责骂学生
  有57人(占90.4%)认为辍学是因为部分老师体罚责骂,并且在对学生的随机访谈中,也有大部分学生认为老师的打骂会对自己产生伤害。其中黔西南某县一个辍学学生辍学是因为校长在办公室踢他,当时很多老师也在场,随后很多学生都知道这事,这让他觉得在学校老师和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很丢人。教师体罚责骂学生导致学生辍学,表面上是部分教师在对待学生的错误、缺点或不足时所表现出来的不适当处理方式,实质上是部分教师没有掌握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更进一步说是没有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而这恰恰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误认为对学生的严厉实质上是对学生的关怀。
  2.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较差
  有53人(占84.1%)认为教学质量差是辍学的因素。校长和教师认为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其中有一部分根本不能胜任教学。在不能胜任教学的原因分析中,他们认为主要是很大一部分小学教师是“民转公”,本身基础就比较薄弱,而且在其职业生涯中,更新知识或获得学习的机会也很有限,几十年来都是老办法老手段教学,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对课堂观察发现:语文教师读不准拼音,甚至不会读拼音;音乐课堂上教师不懂得基本的乐理知识。在对参加全省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的随机访谈中也了解到,初中学生由于成绩不好而辍学与小学教学质量差紧密相关,
  3.校园生活单调没有吸引力
  55人(占87.3%)认为辍学因素是学校生活单调,没有吸引力。在对2个教学点的负责人、17名校长、6名教研室主任以及19名教师共计44名教职工的访谈中了解到,他们一致认为现有的以分数进行考评的机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育培养“人”的目标,学校为分数而教,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学校所有的活动都围绕语文、数学等主要考试科目来进行。无论从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学校的校长,还是普通的教师,甚至是教育局局长,都认为以分数作为评价的标尺,学校的活动基本都围绕教学来进行,导致学生在学校文体活动中展示才能的机会基本就没有了,从而也就造成了学生对学校生活产生厌倦。
  4.早婚民俗的影响
  59人(占93.7%)认为辍学因素为想早早结婚。通过对毕节地区威宁县和黔西南州册亨县教育局工作人员的了解,他们认为学生辍学的原因中,早婚是重要原因之一。对于早婚的原因,他们说是当地的风俗所致,通过对当地实际情况的了解,发现早婚确实是当地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但对辍学学生的访谈中,并没有了解到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希望早早结婚,这一点对早婚的干预来说非常重要。
  5.想出去打工的心理
  占88.9%的学生认为辍学是想出去打工。“打工”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包括“打工更有意思”、“看到别人打工,自己也跟着出去”以及“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去打工”等。通过对部分校长和教师的访谈我们发现,想早早出去打工的学生往往是学业成绩不理想、或者在班级中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而在以成绩衡量学生是否优秀这样一个评价情况下,这部分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是没有归属感或没有成就感的学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已经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免费的背景下,很大程度上学生想出去打工不是因为家庭经济贫困,而是因为打工比读书更有吸引力、更多的自由、更广阔的天地,更重要的是可以逃避学校。那对在校学生来说,“想出去打工”是否也成为那部分想辍学的学生的心声?另外,对这一观点的分析,是否也从另一角度印证了学校生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生活单调,没有吸引力,在外面打工比在学校更有意思?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对策探讨
  1.改革现有评价机制
  改革评价方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要把人人成才的观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遵循高素质人才成长规律,改进质量评价标准和保障体系,改革现有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取消以“分数”作为衡量教师业绩和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惟一标准,为学生开启一扇多元智能之窗,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全面而正确的认知水平是客观、公正评价学生,优化教育行为的基础。一方面,要克服光环效应。要善于与学生谈心、交心,做知心朋友,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不被学生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以获取关于学生本质特性的深层认识。既要看到学生的缺点,又要看到学生的长处,从理性的高度认识学生的特质,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特别是看待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这样才能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不断优化教育行为。
  2.着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按照上级部门核定的教师编制数额配足教师,建立一支数量足够、思想稳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其次要抓好师德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每一名学生,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要立足校本培训,开展校本教研。各学校要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重视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以集体备课为基本形式,以典型课例为基本载体,全体参与,全面提高,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要建立定期交流制度,鼓励教师坚持写“教育随笔”、“教学后记”、“教学反思”等叙事性教学心得体会,定期交流,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要建立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把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与评优评先、职称、职务晋升结合起来,与利益分配挂钩,体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营造出一种既宽松和谐又积极向上的教育教学工作环境,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积极性。同时,要给教师多一些人文关怀,在工作和生活上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3.加强教育管理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重视课堂教学语言的双向沟通,避免教师的话语“霸权”。教学应突破以往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实现教学语言的互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采用对话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双向的语言沟通成为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提高非言语沟通效率,这里的非言语沟通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眼神交流、肢体信号及思想互动等实现的信息沟通。非言语沟通弥补了课堂教学言语交流的单一性弊端,丰富了师生互动的内容,是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润滑剂。有条件的农村学校,还应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这一现代化的沟通渠道,通过网络论坛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教师和学生也可以一对一交流,还可以通过电子信箱等方式沟通,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是和谐师生关系建构的重要保证。
  总之,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予以倾斜,特别是“民转公”的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技能、教育法律等方面要加大培训的力度,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逐步消除辍学,从而实现城乡、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桂林.对农村教育的调查报告.中国教育学刊,2004(2).
  [2] 丁洪涛.教育改革背后的思考.中国农村研究,2000(10)
  [3] 阎菊霜.激发学习需求尝试自主学习.宁夏教育,2003(2).
  (责任编辑:张茂林)

推荐访问:辍学 调查研究 西部地区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