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制度三条标准 三条标准

  标准是人制订出来的,但却是过来人实践经验的结晶。诚然标准始终因时因地因人而总有修正、厘清、更新,标准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可信的,至少是越来越接近于合理、科学和可信。  其实,标准这东西,套到艺术上,则是花样百出、因人而异的。这似乎与学识、阅历、审美、心境皆攸关。所以这里我要说的三条标准,只是自我设置的标尺。若要放之四海,则不一定准,但作为参考则是无妨的。
  嗜好篆刻与书画的我,无论是从创作的角度讲,或是从欣赏、收藏的一端论,这些年感悟到了三条标准,或者可称之为三点心得。
  其一,作品务必要有独特的个人风格。这风格既有别于古人,也当有别于时人,乃至于要区别于往昔的故我。这是作品立身之本,是攻艺者梦寐以求的最高奖赏,是能厕列于悠长优秀传统中的令牌。当然要形成强烈的令人悦目赏心的艺术风格,即使是天才人物,也非一蹴而就的,它一定是一个殚精竭思,甚至死去活来的痛苦渐进而漫长摸索的过程。是一个要经得起当下和历史严格检验的过程。
  步趋古贤,能让作品可以乱真者,也真属不易,也是好东西,但不是新东西。新而好才是真正的新东西。从创新史的角度考察,“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这“有二”就难免有“拷贝”、“复制”之嫌了。
  其二,作品务必要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强烈的个人风格,必须要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支撑。强烈的风格可以先声夺人,醒人眼目,如果真的缺失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就只能停留在夺人和醒目的短暂瞬间。而要使作者和赏者由目及心,产生撩人更感人的持久魅力,是舍内涵则不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以强烈的个人风格打动人,以丰厚的文化内涵滋养心,是一物之阴阳,如一个健康胚胎中的精卵结合,是互衬增美的。丰厚的文化内涵,它包含着古今中外,文、史、哲、理种种包罗万象的知识沉积,包含着人生感悟对作品的成功渗透。诚然,一个攻艺者,不可能穷尽它,但也要尽可能地了解些,把握些。一味地钻在篆刻的狭窄枯井里是不能成气候的,灵光一现的“风格独特”也终将是昙花一现。若干年前,我对自己提出过“诗心文胆”的追求,也是基于增添文化内涵的考虑,似乎有所助益。
  孔夫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我们如今已没有那般的耳福,但其内涵之美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不是圣人般如孔夫子,肉味也许是会战胜于韶乐的。
  其三,作品务必要少而精。才人不能恃才而逞胜,才人下得笨人的功夫,对自创的作品要作九朽一罢的锤炼,力求作品的少而精又是至关重要的。今人多以为写意作品,得即兴挥洒,以意为之,一气呵成。这至少是片面的,不辩证的。潘天寿崇尚的“废画三千”,李可染坚守“精心写意”都是攻艺的箴言。作品少且精,是对赏者、藏家的负责态度,也是严于律己的、诚实的操守精神,是对艺术的虔诚敬畏心态。
  娴熟于耳的古谚:“物以稀为贵。”而稀而精者则更金贵。我尝质之友朋,这世间何物最珍贵?或曰黄金,或曰钻石,非也。拙以为最珍贵者为空气。离开空气三分钟则呜呼哀哉矣,然而,这般珍贵之物,何以如今不用花钱去买来?因其多之故也。篆刻作品,乃至书画,及至一切艺术品,其重要性是比不得空气的,珍贵如空气,多了都不需花钱买,艺术作品,若是粗制滥造,既多且差,谁会买?!所以我辈当“山鸡爱其羽毛”,力求千推百敲,精益求精。作品多而差,是既不能自安,也不能安人的。
  总之,上面扯及的三条标准,概括起来只是三个字,即新、深、精是也。这三者既有主次之别,又是缺一不可的。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是在向自设的这标准艰辛地靠拢,力求得其百一。其实,这标准也是我要告诉赏者和藏家的。若真有符合这三个标准的艺术作品,是足堪雅赏和入藏的。
  (西泠印社副社长)

推荐访问:三条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