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热病人灌肠的温度_中药灌肠治疗小儿外感高热59例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349-01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灌肠退热疗效。方法:采用清热、解毒、凉血类中药(金银花、连翘、青蒿、石膏、牡丹皮、芦根、柴胡等)水浓煎保留灌肠治疗小儿高热56例。结果:总有效率96.6%;结论:本方法疗效温和、作用持久,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儿高热 外感 中药灌肠
  小儿系易感人群,外感后往往高热不退,西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赖氨匹林等退热药作用短暂,使用激素副作用较大,家属常焦急万分,我院儿科自2010年2月-2011年2月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高热,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为我院儿科门诊患儿,共118例。临床表现:发热伴咳嗽或单纯发热,热程3天以上。根据临床特点,中医辨证分为3型:①风热感冒型:发热,头痛,咽红或肿痛,口干而渴,面色潮红,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②风热咳嗽型:咳嗽不爽,痰黄粘稠,口渴咽痛,伴有发热头痛,恶风,舍苔薄黄、质红,脉象浮数;③风热闭肺型:发热恶风,咳嗽气促,口渴痰多,咽部红赤,苔黄质红,脉象浮数。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9例,男性24例,女性25例;对照组59例,男性23例,女性26例。年龄均在1-5岁。两组小儿均符合中医儿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诊断标准[1],西医属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反复高热不退为其共同特点,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史、热程等方面无明显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抗感染、止咳祛痰、退热等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T>38.5℃,予赖氨匹林静推20mg/kg.次,或口服布洛芬混悬液5-10mg/kg.次,24小时内口服不超过4次。治疗组59例,方选银翘散加减灌肠,药用金银花8g、连翘8g、炙甘草6g、芦根8g、竹叶6g、牛蒡子6g、豆豉8g、薄荷6 g、桔梗6 g、青蒿8g、柴胡8g、牡丹皮6g。咳嗽痰多加贝母6g,便秘者加制大黄5g,伴喘息者加炙麻黄5g、杏仁6g,热势重加生石膏8g。以上中药水浓煎200ml滤过无渣装瓶,待温度降至30℃左右将药液放入输液吊袋,保持一定高度,输液管末端涂石蜡油,取得患儿配合取侧卧位,沿肛门插入5-10cm将药液缓缓注入肠内,抬高臀部保持30分钟,每次灌100ml,每日2次,疗程3天。上述药物用量为5岁剂量,

推荐访问:外感 灌肠 高热 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