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之我见【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创新之我见】

  摘要:当前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建立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创新机制已迫在眉睫。高校应该及时转变勤工助学活动的工作理念,完善勤工助学活动的工作制度,不断拓展勤工助学的发展路径,努力实现勤工助学活动向体制化、基地化、育人化和产业化方向转变。
  关键词:勤工助学;大学生;创新内涵;创新机制
  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环节。通过勤工助学,大学生不仅可以补充学习生活费用,实现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立,而且有利于增长知识能力,培养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原有的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机制已经远远落后于新的形势,勤工助学的岗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勤工助学活动也缺乏强有力的调控手段。那么,如何创新并不断完善大学生勤工助学的机制,拓展工作思路,就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现实来看,目前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还存在着内容单一、途径较窄、渠道不多、智力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1]。
  1.认识层面的问题。一是勤工助学功能有待再认识。大学生勤工助学不仅是高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且对大学生思想的锤炼,知识结构的完善、创新创业能力和自强自立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许多人片面地认为勤工助学仅仅只有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功能。[1]二是对勤工助学存有认识上的偏差。在开展勤工助学过程中,贫困生精神、心理问题比经济问题更难解决。他们表现出自卑心理,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参加勤工助学;还有的学生因学习受挫,引发思想问题。[2]因此,学校不仅要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物质上的贫困,还要对症下药,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出现的精神、心理双“贫困”。
  2.管理层面的问题。目前高校勤工助学活动虽然发展很快,但学校在管理方面的力度普遍还不够,勤工助学管理体制有待加强。勤工助学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兼职人员很难将主要精力放到勤工助学的管理上。
  3.发展层面的问题。勤工助学渠道拓展和实体开发力度不够。从高校目前总体情况看,勤工助学岗位的供需矛盾普遍比较突出。从校内勤工助学角度看,由于在勤工助学发展初期,存在规模偏小、体制不健全,专职老师缺乏等诸多原因,校内岗位有限,客观上也使得勤工助学活动只能满足部分贫困生。从校外勤工助学角度看,面向社会较稳定的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是家教,数量有限,难以满足贫困生的实际需要。这样不仅造成了勤工助学岗位难以持续增长,且制约了勤工助学的持续发展。另外,社会参与和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除政府、学校外,还有少数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高校设立助学基金,而其它方面参与、支持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力量不够,向高校勤工助学投入资金支持得很少。
  产生以上三个方面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校没有把勤工助学活动作为一种成才方式来认识,没有与学校的育人工作紧密联系,而更多的是为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这就往往导致我们不能把勤工助学工作放在应有的高度,即没有把勤工助学活动放到教育人、培养人的层次上考虑,因此实际工作不能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好地相吻合。
  二、勤工助学工作的创新内涵
  随着教育体制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较好的组织才能、较强的分析能力、很好的团队精神的大学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高校要赋予大学生勤工助学新的内涵。
  1.勤工助学的体制化。勤工助学要改变以往分散、自发带来的局限性和持久性,必须抓好管理,将自己的工作体制化、实效化,使之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稳定工作和第二课堂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成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形成以帮困扶贫为主、专职教师管理、活动规模上水平的一套勤工助学体制,亟待引起各高校领导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的足够重视,以保障勤工助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勤工助学的基地化。在当前形势下,“守株待兔”式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勤工助学岗位的需要,只有积极开辟能提供长期、稳定的勤工助学岗位的勤工助学基地和实体,才是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勤工助学要摆脱零打碎敲的局面,形成一定规模,必须建立自己的基地,建立自己的经济实体,将勤工助学从校内推向市场。因此,各高校必须建立稳固的勤工助学基地,充分利用学校的科技优势和学生的智力优势来开发勤工助学的实体,以保障勤工助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勤工助学的产业化。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勤工助学管理机构要做好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与外部社会的调和,就要求它不仅仅是一个纯行政机构,而且还是一个具有管理和经济双重功能的经济实体,一个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获胜的经济实体。[3]因此,一方面在强调社会效益的同时,构建“造血”机制,即成立经济实体,向社会寻求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将勤工助学拨款投入作为基金,通过滚动增值,使勤工助学基金得到不断补充和扩大,最终达到自给自足。
  4.勤工助学的育人化。勤工助学要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完善自我的有效途径,必须找到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的结合点,那就是学生在勤工助学中,要得到职业道德、劳动观念、法制观念及个人修养等综合素质教育。这也使勤工助学活动体现出精髓,即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再回到学校进行再教育(德育),从而完成学生踏上社会前的“准工作”培养,满足社会对跨世纪人才的渴求。[4]
  三、勤工助学工作的创新机制
  1.提高认识,做到人员、机构和经费三落实。高等学校应该十分重视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意义,把勤工助学工作作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3]为了保证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落到实处,高校应设立专门机构,选派专人负责此项活动的组织实施,实行全过程管理,以保证该活动的方向性和教育性。同时要制定贯穿该活动全过程的有关政策,统一指导、统一协调,为学生实践牵线搭桥。再就是要建立勤工助学活动基金,保证勤工助学的经费开支。   2.广开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高校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不能把勤工助学活动仅仅理解为一种单纯的劳动形式。学校要为勤工助学活动广开绿灯,要抓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契机,尽可能提供一定数量的比较固定的岗位。同时,要大力开拓社会市场,紧紧围绕社会的现实需要,面向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要建立相对稳定和独立的勤工助学基地,并予以政策上的扶持,保证学生勤工助学的参与面和规模性。
  3.拓宽领域,促进勤工助学活动向高层次发展。学校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分利用知识和智能优势,不断提升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为此要做到勤工助学活动的四结合:一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既可以增长大学生才干,发挥大学生的智能优势,又可以让他们了解社会,取得一定的报酬,收到社会实践的效果;二是与课余科技活动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这既有利于教师科研课题的完成,又有利于大学生巩固知识,锻炼能力;四是与专业实习相结合。当然,勤工助学活动也要照顾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特长,低年级学生应以劳务性、服务性、事务性工作为主,主要培养他们自立能力、社会意识和劳动观念,而高年级学生则应主要从事专业性、技术性、管理性等工作,侧重对其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4.正确引导,促使学生摆正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勤工助学活动的内容涉及面较宽,参与这项活动的学生也分布于不同层次,为了妥善处理好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和正常学习的关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学校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促进而不是干扰学生的学习和进步。要积极引导学生摆正助学与学习的关系,强调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对于因勤工助学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学生,应劝其离开工作岗位,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一点要始终坚持。
  参考文献:
  [1] 陈瑶,杨俊杰.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实践活动发展途径
  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
  [2] 宋铁军.浅议当代特困大学生现状[J].思想政治教育研
  究,2005,(1).
  [3] 徐丰.论新时期下的高校勤工助学[J].学生工作研究,
  2000,(4).
  [4] 陈道华.论新时期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发展路径[J].
  高教探索,2005,(4).

推荐访问:勤工助学 我见 创新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