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民乐合奏课现状研析_民乐合奏

  摘 要: 随着民乐合奏课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师范院校的普遍开设,对这门课程逐渐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生源质量、乐种门类、师资力量、排练设施等方面的欠缺却给这门课程的开展及深入造成了极大困难。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对招生政策、上课形式、承担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责任、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改革,并对如何实施这些改革作了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高校民乐合奏课 生源质量 招生政策 传统音乐文化 师资建设
  一、高校民乐合奏课的设置及研究现状
  随着民乐合奏课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师范院校的普遍开设,对这门课程逐渐重视,对此课题项目的研究也随之增多。江西教育学院音乐系教师邓春慧在《高师器乐合奏课程设置构想》一文中介绍了器乐合奏课在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中处于薄弱甚至空白的困境,并对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一是“人们对高师培养目标的理解差异和对生源素质的认识不同所致”;二是“部分高师能从事器乐合奏教学的教师不多”,师资的薄弱也造成这门课程不能顺利开展;三是由于这门课程“需要一定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训练过程花费时间长且进程缓慢”,加之缺乏社会关注度,因此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器乐合奏课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着眼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来关注器乐合奏课程的设置和建设。
  湖南女子学院教师张建庄在《高校民乐合奏课基础教学探微》中指出,目前综合性高校音乐学院的合奏课也普遍存在难以开展、水平较低的问题,主要受到学生的演奏基础差、乐器门类单一及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分化严重等问题的局限。对此作者提出了两个相应对策:其一,通过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明确指挥在乐队中的地位及采取因“器”施教的方法提高乐队的整体性;其二,通过加强学生个人基本功训练、集体基本功训练和培养多声部听觉能力的训练达到提高乐队成员基础能力的目标。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教师康翊、宗晏宇在《合奏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与实用性》一文中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分析了该校从高职艺术院校学生的实际艺术水平出发,以市场需求为立足点,对合奏课程实行多样化与实用性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此外,关注高校器乐合奏课课程的研究还有如陶纪泉、金英子的《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中器乐合奏课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顾凯霆的《高等师范院校中开展器乐合奏课的必要性及开展方式》,朗群的《综合性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器乐合奏课课程改革设想》,姚春城的《浅谈合奏课》,刘丽琴的《高师音乐专业民乐集体课教学浅析》,等等。学者们一致肯定了合奏课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指出该课程在高校的开展和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局限。笔者对合奏课的重要性及意义不再赘述,着重针对其开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及思考对策作进一步探讨。
  二、民乐合奏课在高校课程建设中所面临的瓶颈
  (一)生源质量
  艺术生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是绝大多数高校所面临的最大瓶颈。器乐需要年幼启蒙,持之以恒,能够从小坚持到高考的学生凤毛麟角,而在这些为数不多的学生中,大多数水平较高的学生选择考取国内外的几大音乐学院。因此,高校能够招收到的学生专业情况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报考音乐学院专业落榜的学生,这类学生的专业往往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另一类则是小时候有过器乐基础,中途中断,为了参加艺考,临时拔高一至两首曲目参加考试的学生。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基本功和所掌握的乐曲结构呈断层状态。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导致在合奏课中学生们的表现能力相差甚远,给课程的开展造成诸多困难。
  1.专业较弱的同学在视奏、订指法、节奏、处理声部关系甚至把握音准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有一部分困难可通过课前预习的办法得以解决,但节奏、音准等技能则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提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分配在纠正节奏的一致、音准的精确、指法的统一等基础技术上,大大延长了一首作品的完成周期。而为了完成大纲任务,教师只能降低乐曲的完成标准,无暇对乐队作更高的技术要求和作品处理。这就致使乐队演奏的作品往往不精致、细腻、深入。
  2.合奏课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平均水平,因此少数专业较好的学生需要降慢进度,久而久之,这部分同学会因为在合奏课上无法吸收到足够的养分而对其渐渐失去兴趣。
  3.乐队成员水平的差别给教师选材造成很大困难。一些技术性较强的新作品,那些水平低的学生往往无法完整正确地演奏,作品也就得不到较好的演绎;而太过初级的作品虽然照顾了大多数学生的水平,但不能使专业拔尖的学生在乐队中得到应有的操练和培养。
  总之,学生水平的巨大差异使得学生乐队的总体质量难以达到同步水准,这是摆在大多数高校面前的头等难题。
  (二)乐种门类
  受限于当地师资、乐器难易程度、家庭经济条件,学生往往会选择购置乐器花费相对较少、容易掌握、短期内进步快、师资充裕的乐器,比如古筝、二胡等;而乐队中紧缺的琵琶、扬琴、唢呐、笙、中阮等乐器,学习的人则很少,这就给乐队声部间的平衡造成了很大影响,限制了教师的排练及选材。
  (三)教师资源
  一位成熟的合奏课教师需要掌握乐队中各类乐器的音响特点、定音方式、演奏技巧,要有敏锐的听觉判断能力,最好自己有丰富的乐队演奏经验,还要具备很好的读总谱能力和乐队指挥能力,以及一定的配器和编曲功底。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则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磨炼,并不是朝夕所能达至的。但目前,对于优秀合奏课教师资源的培养和引进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排练硬件设施
  排练硬件设施包括适合排练的场地、椅子谱架、指挥台,以及某些不便携带的大型乐器,如打击乐、扬琴、古筝,等等。这些设施的购置需要学校在物质上的支持,但如前所述,由于种种因素,至今仍受困于硬件设施不齐全的高校不在少数。
  三、关于合奏课所处困境的对策
  (一)招生政策倾斜
  解决生源质量和乐种门类不全的问题,需从招生入手。现在很多高校在招收专业时往往采取打包录取的方式,以浙江传媒学院2011年招生简章为例: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民乐方向总共“招收名额25人(仅限古筝、二胡、琵琶、扬琴、竹笛、打击乐)”,但对于每一个专业的具体招收名额,简章并没有作详细限制,在打分时也采取打通打分,即所有专业的打分标准是一致的,录取时将考生的专业成绩和文考成绩以一定比例相加得出综合得分,进行排名录取。这样的录取方式使学校在每个专业的学生数量控制上很被动,一些热门专业由于报考人数多,高水平比例也就较大,而一些冷门专业的报考人数少,高水平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就比热门专业的人数少很多,所以最终的招生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冷门专业依旧不能达到理想人数。   综上所述,建议高校在招生时可以对专业特别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政策,如对专业排名前十名(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酌情考虑)以内的考生在文化课上给予降分保护;对乐队中稀缺的乐器也能在政策上适当予以倾斜,如琵琶、扬琴、竹笛这样的紧缺专业,在打分时给予适当加分。这样既可帮助高校走出生源质量不均衡的困境,又会对学生在最初选择乐器时产生一定的影响,缓解当前社会上热门乐器扎堆、冷门乐器传承不力的现象。
  (二)师资配套建设
  师资不足也是影响合奏课程质量的一大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合奏课师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建议可考虑从现有的器乐专业教师中选拔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加强相关学科如指挥、配器、和声等专业的综合能力。同时,不定期地聘请当地乐团的驻团指挥给乐队上课,使乐队得到多重内容、指挥风格的滋养。此外,若能请作曲家根据学校乐队自身的特点创作曲目,或对现有曲目进行配器修改,以使其更适合乐队编制,则是最为理想之策。
  (三)排练形式多样化、灵活化
  1.由于高校乐队中普遍存在学生演奏水平不均、声部失衡的问题,因此在上课形式上可考虑打破“上大课”的传统方式,改为分组排练与大乐队排练相结合的方式。在进校时即由教师对学生演奏水平进行考核,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视奏能力和已掌握曲目数量等进行分组,对不同程度的组别安排不同程度的排练曲目,在形式上也可安排如小合奏、齐奏、重奏等多重形式,一部分学生也可以在不同组别之间根据需要互相穿插。同时,也可根据某一作品的配器安排需要的乐器和相应程度的学生,保证作品的完成质量,使学生在排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滋养。
  2.合奏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培养目标不仅局限于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还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鼓励学生对总谱的和声、曲式、旋律和节奏特点、力度层次、声部关系等进行主动分析,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乐队进行指挥,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不能仅仅将合奏课看做是一门孤立的课程,更应该将其作为传播传统音乐的重要窗口,自觉承担起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因此,笔者建议在教材选编上,有意识地增加传统民间音乐的内容,使学生对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南音”、“潮州音乐”等平时接触不多的传统乐种有较为深入的了解。随着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认识的加深,民乐合奏课也将愈发体现出它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可取代的价值和意义。
  四、结语
  作为一名承担民乐合奏课教学的教师,我深知其对于学生综合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所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文中上述种种困难和瓶颈。这些困境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有一部分是学校自身对这门课程重视的欠缺、投入不够造成的,比如未设专门的排练场地、未购置排练专用的大型乐器等,给合奏课的排练构成了一定障碍;有部分是由于招生体制的不完善造成的,在招生时未能将合奏课所需的乐器门类、比例考虑在内,给日后合奏课的开展造成了很大困难;此外,社会对民乐合奏这种形式的关注度不高,也间接影响了学校和家长在投入上的信心。高校民乐合奏课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社会、高校、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陶纪泉,金英子.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中器乐合奏课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音乐,2006,(4):233-235.
  [2]顾凯霆.高等师范院校中开展器乐合奏课的必要性及开展方式[J].黄河之声,2011,(6):48-49.
  [3]姚春城.浅谈合奏课[J].音乐探索,2006,(zl):97-98.
  [4]康翊,宗晏宇.合奏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与实用性—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艺海,2010,(11):108-109.
  [5]刘丽琴.高师音乐专业民乐集体课教学浅析[J].孝感学院学报,2008,28(5):118-120.
  [6]郎群.综合性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器乐合奏课课程改革设想[J].戏剧之家,201,(4):62,36.
  [7]邓春慧.高师器乐合奏课程设置构想[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28(5):63-65,73.
  [8]李希先.器乐合奏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J].中国音乐教育,2001,(6):27-28.
  [9]张建庄.高校民乐合奏课基础教学探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11):204-206.
  [10]赖勤.加强合奏技法的训练[J].民族艺术研究,2001,(4):74-75.
  [11]周邦春.论整体音乐教学手段在器乐合奏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3):135-136.

推荐访问:研析 合奏 民乐 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