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阿里被网络战击垮] 阿里云备案服务号可以垮账号用吗

  朱增泉  中将。1939年出生,江苏无锡人。195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伍。从士兵到将军,经历了五十余年军旅生涯,参加过老山轮战。先后担任某集团军政委、总装备部副政委等职。曾任全国八届人大代表、中共十五大代表、中纪委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著有诗集九部、散文集七部以及五卷本《战争史笔记》等。诗歌、散文入选几十种选本,并分别获得过“八一”文艺奖、中国诗人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
  一
  2011年年初以来,本世纪第二个波次的战争浪潮席卷北非和中东。我为何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和叙利亚等国的动荡和变乱,概括为新世纪第二个波次的战争浪潮?首先,因为上述五国的骚乱和事变都具备了常规战争的基本特征:流血、死人、政权更迭(叙利亚尚未发生政权更迭)。其次,上述五国连锁反应式的动荡和变乱,反映了新一代战争的许多新特点:都从街头骚乱事件开始;网络成为重要推手;新闻舆论推波助澜;背后都有美国谍影;动乱迅速发酵,局势很快不可收拾。本·阿里、穆巴拉克、卡扎菲、萨利赫,都是当了几十年国家元首的强势人物,全都说倒就倒,比伊拉克的萨达姆总统倒得还快。
  除了利比亚属于常规战争外,不妨把另外四国的骚乱和事变称之为“软战争”。进攻一方没有动用飞机大炮、装甲坦克发动强大军事进攻,但他们达到了和利比亚战争相同的目的,一个个都把旧政权推翻了。这种“软战争”是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夫妇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描绘过的“未来战争”(或称“新一代战争”)的重要作战样式之一,将来会越来越多。这种“软战争”其实比动枪动炮的“硬战争”更厉害,它“不战而灭人之国”,既省钱,又省力。
  结论:世界在动荡,天下不太平。
  对于这个波次的战争浪潮,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第一,它将比新世纪第一个战争浪潮对世界局势产生更加广泛深刻的影响;第二,美国这次在北非和中东扫倒一片阿拉伯国家政权之后,必将出现新的战略动向。
  二
  我们对新世纪第一个波次的战争浪潮还记忆犹新。2001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紧接着,美国接连发动了两场报复性的反恐战争——2001年10月发动了阿富汗战争,2003年3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这两场战争的硝烟至今尚未散尽。
  新世纪以来两个战争浪潮,有着前因后果的关系。
  十年前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突出地反映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同美国的尖锐矛盾。美国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建立的世界霸主地位,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中遭到如此严重的挑战,美国的失落、沮丧、愤恨,难以言表。美国强烈的报复心理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得以发泄,支持恐怖组织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被一举端掉。可是,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也把美国自己拖得精疲力竭。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迅速波及西方各国金融市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世界经济剧烈震荡,美国经济至今难见起色。美国公众对贫富不均和就业不足表示极大不满,2011年9月中旬爆发了“占领华尔街”的大规模示威活动,向奥巴马政府施压,他们甚至喊出了“占领美国”的口号。欧洲也全面陷入“债务危机”,一时难以找到摆脱困境的有效办法。
  2011年5月1日,美军海豹突击队终于在巴基斯坦境内将追踪十年之久的本·拉登击毙,美国终于在反恐问题上松了一口气,它准备转过身去解决一下国内的问题。为此,奥巴马向全世界宣布了准备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的计划。但是,本·拉登虽然已被打死,美国准备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但美国对阿拉伯国家进行“民主化改造”的战略目标绝不会放弃——小布什时代称之为“大中东计划”。美国即使从阿、伊撤军,也仍将对阿拉伯世界保持高压态势。打过仗的人都知道,战场上准备撤退或转移阵地的一方,往往会以猛烈火力向敌方发动新一轮强大攻势,以压制住对方的进攻企图,这样才能安全撤离或转移,否则极易陷入被动挨打境地。
  突尼斯事变,是美国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之前,对阿拉伯世界发动新一轮攻势的一个突破口,而且采用的是比较省钱、省力的网络战手段。美国未出一兵一卒,就改变了突尼斯政权的面貌。不仅如此,“突尼斯效应”迅速向北非和中东其他国家扩散,接连改变了一批阿拉伯国家的政权面貌。这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对阿拉伯国家实行“民主化改造”的重大突破,也是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以来得到的最大“回报”。面对席卷北非和中东的这场战乱风暴,美国的心态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窃喜。
  三
  在新世纪第二个波次的战争浪潮中,突尼斯的“战争烈度”最低,死亡人数不超60人,其中包括事变期间囚犯越狱纵火烧死的42人。但是,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却把突尼斯事变称之为世界上“首次维基革命”。
  这一评价,非同寻常,引人注目。
  所谓“维基革命”,其实就是一场名符其实的网络战争。托夫勒夫妇在上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第三次浪潮战争》 一书中,早就预见到利用计算机和因特网进行的“新一代战争”迟早将会到来。当时网络终端还是尚未大量普及的个人电脑,现在的网络终端已是高度普及的新一代手机,它使得“网络推手”的巨大威力如同从原子弹量级跃升到了氢弹量级。
  美国对突尼斯发动的这场网络战争,靠的是美国两家网站。一家是窃密网站维基解密(有的称它为“维基揭秘”);另一家是社交网站Facebook(脸谱)。维基解密网站负责“揭露一切”;Facebook网站负责“传播一切”。维基解密提供“炮弹”,Facebook提供“发射装置”,配合绝妙。维基解密网站的创始人是一位拥有美国国籍的澳大利亚黑客奇才朱利安·阿桑奇,该网站专门以黑客手段入侵各国政府的机密档案库,窃取数据,进行分析,解密后向世界曝光,通过Facebook网站迅速传播和扩散。
  2010年11月,维基揭秘曝光了25万份美国外交文件,使全世界知道了许多闻所未闻的美国外交内幕,轰动了世界。陷入尴尬和被动的美国政府下令通缉阿桑奇。其实,阿桑奇创办的维基解密网站,其宗旨是要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价值观。维基解密曾直言不讳地宣称,他们的“主要兴趣”在于揭露亚洲、非洲、中东和“前苏联集团”国家的“暴政”。因此,把维基解密曝光25万份美国外交文件同美国政府下令通缉阿桑奇这两件事联系起来看,颇有点火烧赤壁前“周瑜打黄盖”的味道。不管这是不是美国情报部门的有意安排,还是无意间的“弄巧成真”,它都构成了一个极大的诈局。否则就很难解释,美国为何一面下令通缉阿桑奇,一面又让维基解密继续运营。   对于美国而言,维基解密是一把双刃剑。美国既不愿它伤害本国利益,但又凭着灵敏嗅觉迅速把它作为攻击其他国家的“柔性核弹”来使用。
  四
  突尼斯事变的“柔性核弹”是美国维基揭秘网站提供的,而引爆这枚“柔性核弹”的“雷管”却是本·阿里及其家族自己制造的。维基揭秘曝光的美国外交文件中,包含有美国驻突尼斯外交官向国内汇报本·阿里总统及其家族成员严重腐败的电文。它说明美国一直在下本钱对其他国家搞这类情报,随时备用。
  美国外交官在发回国内的一份电文中说:本·阿里家族犹如黑手党,控制着突尼斯整个国家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在另一份电文中,详细描述了本·阿里女婿在自己的豪宅中举办的一次宴会情景:豪宅内罗马时期的文物随处可见,一只宠物虎在花园内自由自在地漫步,客人们吃着本·阿里女婿用私人飞机从地中海对岸法国南部小镇空运来的酸奶。又一份电文中说,在突尼斯,只要是本·阿里总统家族成员看上的东西,无论是现金、土地、房屋甚至游艇,最终都将落入他们手中。
  本·阿里总统已统治突尼斯23年,他有三个致命伤:其一,专制独裁;其二,严重腐败;其三,突尼斯国内经济停滞,贫富悬殊。尤其是就业严重不足,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年轻人失业率高达30%,有的媒体报道高达50%。
  按照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的说法,维基揭秘曝光的本·阿里总统家族成员严重腐败的内容和细节,成为引爆突尼斯街头骚乱的“催化剂”。
  突尼斯总统本·阿里是军人出身,但他并不是行伍出身的军人。他1936年9月3日出生在突尼斯苏塞市郊区(家庭背景不详),早年在法国和美国军事院校学习,接触西方价值观较早。学成回国后,长期在军队和政府的安全部门任职。1958年至1974年任突尼斯军事安全局局长,1977年至1980年任国家安全总局局长。1980年出任突尼斯驻波兰大使。四年后回国,担任负责国家安全的国务秘书,成为内阁成员。由于他对付反对党的“敌对行动”有办法,1986年升任内务部长。1987年10月被老总统布尔吉巴委任为总理和总统继承人。他担任总理一个月后,以逼宫方式逼迫老总统布尔吉巴退位,自己当了总统。当他巩固统治地位后,他和家族成员迅速腐败,自掘坟墓,为最终倒台准备了条件。
  五
  突尼斯事变的导火索在去年年底就点燃了。
  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中部西迪布基德省首府发生了一起青年自焚事件。自焚者是26岁的大学毕业生布瓦吉吉,他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自己在街上摆了个蔬菜水果摊自谋生路。可是突尼斯警察却把他的小摊给没收了,断了他的生计。走投无路的布瓦吉吉以自焚方式相抗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布瓦吉吉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同本·阿里家族成员的严重腐败形成强烈对比。这时,美国Facebook网站成了煽动突尼斯民众舆情的“鼓风机”,突尼斯广大民众立刻被激怒了。据媒体称,在突尼斯民众中,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拥有Facebook网站的账号,其煽动能量可见一斑。
  托夫勒夫妇的“未来战争”学说认为,在“无形武器”时代,“一些威力最大的武器掌握在媒体手中”。这一观点在突尼斯事变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2011年1月8日和9日,突尼斯卡塞林省和西迪布基德省先后发生了街头骚乱事件,民众与军警发生了流血冲突,造成14人死亡、16人受伤。突尼斯全国民众在Facebook网站上纷纷传递和转发信息,首都突尼斯市和其他城市纷纷爆发街头骚乱,矛头直指本·阿里总统,要他立即下台。美国煽风点火,对突尼斯政府处理街头冲突事件的做法提出“批评”。1 月11日,突尼斯政府召见美国驻突尼斯大使戈登·格雷,指责美国干涉突尼斯内政。本·阿里总统谴责“来自国外的黑手”(指美国),并扬言要对策划和指挥这些暴力和流血事件的“隐身团伙”(美国在突尼斯的代理人)展开司法调查。但是,局面已经失控,他谴责的“来自国外的黑手”并未缩回,“隐身团伙”也没有被他吓倒,愤怒的民众愈加愤怒,事态迅速恶化。
  本·阿里总统开始败退。
  2011年1月14日下午,本·阿里宣布解散由他领导的“宪政民主联盟”一党组成的政府,允诺提前举行议会选举。当晚,突尼斯总理穆罕默德·加努希在国家电视台宣布了三条消息:第一,突尼斯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实行宵禁;第二,本·阿里总统已于当晚离开突尼斯(流亡沙特);第三,根据突尼斯宪法第56条,即日起由他本人行使总统权力。突尼斯民众立刻对总理穆罕默德·加努希发出怒吼:“你当总统不合法!”
  1 月15日,突尼斯宪法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商讨认为,总理继任总统违宪(其实当年本·阿里就是以总理身份从老总统布尔吉巴手中夺取了总统职位)。突尼斯宪法委员会根据宪法第57条规定,授权众议院议长代行总统职权,并宣布最迟在60天内举行议会选举。总理穆罕默德·加努希只得灰溜溜地收回“自我任命”,由众议院议长福阿德·迈巴扎临时代行总统职权,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1 月17日,新的“突尼斯民族团结政府”宣告成立。
  1月19日,本·阿里家族成员中有33人企图逃离出境时被捕。本·阿里家族成员停在院内的一辆豪华轿车被人开来吊车隔着院墙吊走……
  短短28天,一场以“网络推手”为主要进攻武器的网络战争,就把突尼斯总统本·阿里政权推翻了!
  六
  军事上有两个互相关联的常用词,一个叫选择突破口,另一个叫捕捉战机。突破口要选在对方防御薄弱部位,捕捉战机要视战场瞬息变化的情况而定。能否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战机,全凭进攻一方指挥员的“战场嗅觉”是否灵敏。
  美国搞掉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伊斯兰世界还有两个国家令美国痛恨不已,一个是中东的伊朗,一个是北非的利比亚。这时,美国采取的策略是:搞掉伊朗的时机尚未成熟,暂时放一放;先搞掉利比亚,不妨试一试。利比亚西邻突尼斯,东邻埃及。突尼斯和埃及存在着共同的问题:总统独裁专制;总统家族成员严重腐败;国内经济不景气,贫富悬殊,民众怨恨;反对派政治势力活跃。先从这两个国家下手,两面一夹,不信利比亚不垮。   突尼斯布瓦吉吉自焚事件一发生,“战机”出现了。美国情报部门凭着灵敏嗅觉立即出手,利用“网络推手”点燃了突尼斯民众愤怒之火。美国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就把本·阿里总统搞掉了。
  突尼斯本·阿里总统一倒,消息通过网络迅速传到埃及,埃及很快也乱了,穆巴拉克也倒了。东、西两国总统一倒,利比亚枭雄卡扎菲再怎么逞能好强,他内心不可能不开始发慌。
  七
  美国为何选定突尼斯作为这次向阿拉伯国家发动新一轮攻势的突破口?这是由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决定的。
  突尼斯濒临地中海,与欧洲大陆隔水相望。它位于北非中央的突出部,就像非洲大陆向地中海对岸的欧洲大陆伸出的一只手。地中海对岸左边是意大利的撒丁岛,右边是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这两个岛屿像是急着要跑过来同突尼斯握手相拥似的。从欧洲跨越地中海去北非,距离最近的就是突尼斯。
  突尼斯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自古以来,各种势力入侵北非都要首先抢占突尼斯,这使突尼斯的历史历经沧桑。公元前9世纪迦太基人就在这里建立过强大的奴隶制国家,但公元前2世纪被罗马人占领,公元6世纪受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统治。公元13世纪突尼斯民族复兴,建立过强大的哈夫斯王朝。公元16世纪沦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进入19世纪后,法国人开始入侵突尼斯,1881年沦为法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攻占北非,隆美尔元帅的指挥部就设在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隆美尔的豪华官邸现在就在中国驻突尼斯大使馆院内,突尼斯政府将它列为文物级建筑,可以使用,不得做任何改动。我有一次访问突尼斯,曾去参观过这栋漂亮的两层白色洋楼,凭窗可以眺望地中海的碧波海浪,客厅内宽大的棕皮沙发和厚厚的羊毛地毯都是隆美尔时代的原物,仍在使用。隆美尔在此指挥德军与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指挥的盟军在北非战场激战。
  1956年3月20日,突尼斯在全球反殖民主义运动中摆脱了法国殖民统治,成为独立的突尼斯王国。突尼斯首任总统布尔吉巴是著名的反殖民主义斗士,他年轻时在法国受教育,成年后长期为谋求民族独立而奋斗。独立后,布尔吉巴出任突尼斯王国首相,最高统治者是亲法的国王贝伊。在不久进行的立法选举中,布尔吉巴领导的新宪政党大获全胜。1957年7月,布尔吉巴召开制宪会议,宣布废黜贝伊王室,布尔吉巴出任突尼斯共和国第一任总统。
  在北非和中东的阿拉伯国家中,突尼斯的“西方化”程度是最高的。布尔吉巴担任总统后,奉行亲西方政策,政治上搬用美国模式,实行议会制。并按照西方的价值观推行社会改革,废除宗教法庭,提倡妇女解放,进行教育改革等。军事上接受美国援助。
  布尔吉巴总统多次连任,1975年当选为终身总统。但他晚年后走向专制,多疑猜忌,威信下降。1987年10月,布尔吉巴任命军人出身的本·阿里为总理。本·阿里向布尔吉巴提交了内阁成员名单,布尔吉巴批准后又反悔,不肯按时接见内阁成员,致使本·阿里无法对外正式公布。本·阿里经过精心准备,以逼宫形式逼迫布尔吉巴退位。本·阿里对外称布尔吉巴是“一位伟大人物”,同时宣布他由于年迈多病已无法料理国事,免去其“终身总统”职位,由本·阿里自己出任总统。本·阿里将布尔吉巴安置到他故乡莫纳蒂尔“颐养天年”。2000年4月6日,布尔吉巴去世,终年97岁(一说99岁)。
  本·阿里出任总统后,继承了布尔吉巴的两条统治“经验”:其一,对外奉行亲西方政策;其二,对内搞专制独裁,由他领导的“宪政民主联盟”一党组成内阁。本·阿里担任总统前期,曾着力推动经济改革,吸引外国投资。他担任总统后的20年间,突尼斯的国内生产总值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但在此过程中滋生出了两大问题:一是外国资本逐渐掌握了突尼斯经济命脉,大部分企业落入外国人手中;二是本·阿里在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后,其家族成员迅速走向腐败,大肆侵吞国家资产。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海啸”后,突尼斯经济滑坡,外企大量裁员,失业率急剧上升;与此相对照,本·阿里家族成员的严重腐败情况开始曝光,由此引起社会动荡。美国的态度是,既然本·阿里总统已经不得人心,利用突尼斯国内政局动荡之机把他搞掉,然后按照美国的价值观进一步改造突尼斯,将比改造其他阿拉伯国家来得容易——这是美国选择突尼斯为突破口的重要原因。
  稍加注意下面这两件事之间的联系,就可进一步看出美国的良苦用心:
  第一件事,卡扎菲被打死前两天,2011年10月18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突访利比亚,拨款4000万美元援助利比亚过渡委员会,并许诺美国将帮助利比亚重建。外电称,这是美国为了在“后卡扎菲时代”重塑与利比亚的关系。
  第二件事,2011年10月23日,突尼斯新政府举行了第一次制宪会议选举。据外电报道,突尼斯选举期间“有利比亚的人士来此观摩学习,借鉴选举经验”。这表明,美国准备把突尼斯作为对阿拉伯国家进行“民主化改造”的样板来推广,首先让它把美国式的政治制度建立起来,并要利比亚反对派及时到突尼斯去“取经”。由此可见,美国选择突尼斯作为突破口,的确是有深谋远虑的。

推荐访问:击垮 阿里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