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情并茂 [创设情境,,,,促进感悟,,,,声情并茂]

  以歌吟诗,古已有之。中国的文学向来就和音乐“山水”相融。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可见,诗、歌、舞同为“心”、“情”的产物,都为“感物言志”而诞生成长。可见,语言与音乐的本质极为相似——以感情为生命,同时又是作用于人的感情的。在语文教学中,让“音乐之声”恰到好处地响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创新意识,还能陶冶情操,培育美感。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最为重要的部分,从文本内容来看,无论是美景怡情,还是民俗雅趣,无论是激情壮志,还是离怨愁绪,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传记杂文,它都能撩拨人的心弦,或产生情感共鸣,或启迪思维智慧。而音乐的融入,则可以如催化剂一般,使理解更为透彻,体验更加深刻。
  一、创设情境——乐(yuè)起情生
  情境的创设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音乐,则是创设情境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乐感,能根据文本的内容及内在的情感,合理地选择音乐,并适时地播放音乐。有些课文大气磅礴,好像长江大河;有些课文清新小巧,宛若泉水叮咚;有些课文激昂热烈,恰似狂风骤雨;有些课文细腻含蕴,又如和风细雨。那么,所选的音乐在节奏、旋律、风格甚至情感上应该与课文相近,才能真正感染学生。
  古今中外有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通常会根据课文内容精心挑选与之相匹配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聆听作品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如学习《老师,您好》一课,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通过欣赏,猜猜歌词中的“你”是谁,为什么长大作者要成为“你”,从而勾起对教师形象的生活体验,调动对教师的情感储备;学习《赶海》,因为学生对海的体验很匮乏,所以让学生在欣赏《大海啊,故乡》的过程中适当弥补体验和情感方面的不足,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学习《春联》,我创设了一个节日的氛围,一曲热闹的《欢庆锣鼓》,迎面是一幅大红春联和一个倒贴的“福”字,马上把学生带到了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气氛中……乐起情生,选择对的音乐,可以为学生营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学习氛围。
  二、促进感悟——津津乐(yuè)道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主人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完成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期待他们能“感受到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但这样的期待往往会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实现,有时,我们不妨选择“乐(yuè)道”,文本理解也许会变得津津有味。
  在教学课文《二泉映月》时,自然不要错过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当波士顿乐园首席指挥小泽征尔第一次凝听这首乐曲时,竟跪倒在地,哭泣不已。音乐是作曲家情感的声波,阿炳通过琴声倾诉的是怎样动人的情怀呢?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用凝练的文字描述着乐曲的跌宕起伏,一如阿炳如泣如诉的心声:“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在《二泉映月》乐声中,教师随着乐曲的起伏,将课文的文字转化成话外音,乐文同步,情愫共生。当学生再来读这段文字时,无需讲解,无需分析,他们已经走进了阿炳的内心。
  再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由于时代的变迁,孩子们对于邓小平爷爷的形象比较模糊,对于他一生的丰功伟绩也没有什么概念,要想通过课文的学习理解激起他们对伟人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有一点难度。整篇课文的基调是哀伤的,不舍的。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在搜集查询邓爷爷的基础上边默读课文边听歌曲《春天的故事》,一曲终结,师深情叙说:“邓小平爷爷走了,他把万紫千红的春天留给了亿万人民,融入了大海的怀抱。”此时,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下来都听得见,孩子们不由肃然起敬。随着课文的层层深入,感情也愈发强烈——“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学习这段文字时,我选择了一首大提琴曲《殇》,深沉低缓的琴音,绵绵不绝的哀思,师生不由得泪湿双眸,许多女孩子甚至啜泣不已。
  托尔斯泰则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我在语文教学中,体会到了其中的真义。
  三、声情并茂——乐(yuè)在其中
  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好方法。声情并茂的朗读,配之动人心弦的音乐,可以激起读者的情感波澜,拓展读者和听者的想象空间,使语文课堂更加引人入胜,使语文学习更为轻松高效。
  “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大江保卫战》)紧张而急促的音乐声中,孩子们朗读的语速在逐渐加快,语调高昂,情形异常危急,抢险迫在眉睫!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月光启蒙》)这是一幅温馨而静谧的画面,在朗读时,如若不加以静静的品味,往往会破坏这种美好。因此,教学时,我选择了一首同样宁静优美的乐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前一部分,作为朗读的背景音乐,于是,一种温暖、一份清闲、一片柔情,如淡淡的茉莉,在课堂上静静地绽放,袅袅地直至心间。
  音乐是情感的桥梁,是心灵的语言,是思维着的声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音乐之声,将会领略到曲径通幽之妙!
  (作者:高邮市武安中心小学校长)

推荐访问:声情并茂 创设 情境 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