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境 [语境对汉语称呼语选用的影响]

  摘要:汉语中的称呼语种类繁多,称呼语的选用因语境而有所不同。本文从社会规范和习俗、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和相对的社会地位以及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三个方面来分析语境是怎样影响说话者对称呼语的选用的,加深人们对称呼语的认识并为人们正确选用称呼语提供帮助。
  关键词:语境;称呼语;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常曼曼,学校:同济大学,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历:硕士学历、研一,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2-0125-02
  一、引言
  称呼语是人称指示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指示受话者。在交际活动中,称呼语不仅用来引起受话者的注意,还可以表明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姜望琪,24)。汉语中的称呼语种类繁多,包括亲属称呼语、姓名性称呼、泛指性称呼、拟亲性称呼、职位性称呼、职称性称呼、行业性称呼等。亲属称呼语是由我国家庭成员构成所决定的,用来表明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的亲属关系。亲属称呼语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等。姓名性称呼是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语,亲属、熟人甚至陌生人之间都会使用此类称呼。姓名性称呼的构成包括姓+名,小+姓,老+姓,以及单纯的名字。泛指性称呼指通常人们用来对陌生人使用的称呼,比如师傅、同志、小姐、先生等。泛指称呼随时代发生改变。拟亲性称呼构成方式是姓+亲属称呼,例如:王阿姨,李奶奶等。职位性称呼是指用于同事之间、下级与上级之间的称呼,它的构成是姓+职位,例如:张局长,马校长等。职称性称呼种类较少,主要用于学校等机构。它的构成同职位性称呼。行业性称呼也是我们在日常交往中常用的称呼语之一。人们可以单独使用表明之一行业的词来指受话者,如医生、老师、理发师,也可以在这些词前面加上姓氏,如张医生、赵老师等。
  国内针对汉语称呼语的研究非常广泛。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汉语称呼语进行了研究,包括跨文化交际、社会语言学、语用学、方言、翻译等。其中不少学者从语用学语境角度对汉语称呼语进行了研究。其中,孟建安和平非在《称呼语选择的制约因素》一文中指出了提出语境条件是称呼语选择的制约条件之一,认为语境决定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称呼语的选用,语境限定了具有特定色彩的称呼语的选用。邱进的《称呼语与语境因素动态研究》论文探讨了语境因素对称呼语的影响,认为语境因素不仅对称呼语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还决定着称呼语转换的交际场合指示、情感指示、人际关系指示功能及行事功能。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语境对称呼语选用的影响,分别从社会规范和习俗、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和相对的社会地位以及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三个方面来分析语境是怎样影响说话者对称呼语的选用的,加深人们对称呼语的认识并为人们正确选用称呼语提供帮助。
  二、语境
  语境是语用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而非静止的概念:语境应被理解为能够使参与双方在交流过程中产生互动,并且使他们的交流时的语言表达方式变得可以理解的持续改变的环境。(Jacob L.Mey,39)语境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休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何自然,陈新仁,108)关于语境,大体存在两类解释:一类是把语境解释为从具体地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说话的方式、说话的合适性和话语的意义,另一类解释把语境看做是语言活动参与者所共有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使说话人得以理解某一话语所表达的意义。(何兆熊,1989)语境知识可分为两类: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语言知识一方面指交际双方所使用的语言所具备的知识,包括所用语言的句法规则、词汇、语音规则等,另一方面指对上下文的了解。语言外的知识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特定的交际情景相关的知识,包括语言活动发生时的时间、地点、交际活动的话题、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和相对的社会地位以及在交际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另一类语言外知识是特定的交际情景之外的一般的背景知识,包括属于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和习俗、与特定的文化相关的会话规则和方式、有关客观世界的一般知识,此外还包含参与者对对方所具备的知识的了解。(何自然,陈新仁,113)
  三、语境与称呼语
  在交际活动中,称呼语的选用因语境而有所不同。社会规范与习俗、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和相对的社会地位以及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这三种语境因素影响者人们在交际时称呼语的选用。称呼语的语用信息需要语境因素的辅助才能确定。脱离了语境信息,要正确地理解和选择称呼语都是不可能的。(曲婧华,1999)
  (一)社会规范和与习俗对称呼语选用的影响
  社会规范和习俗影响称呼语的选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所使用的称呼语有所不同。受特定规范和习俗的影响,有些称呼语的使用在特定社会群体中是约定俗成、被广泛接受的。在不同年代、不同地方,人们对同一个人的称呼有很大差异。
  例1:小姐,人民广场怎么走啊?
  例2:美女,请问您贵姓?
  例3:小姑娘,想买点什么?
  上面三组例子都是对陌生的年轻女子的招呼语,所使用的称呼语各不相同。例1的语境是过路人向一位年轻女子问路,所使用的称呼语是小姐。小姐一词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90年代,是约定俗成的对年轻女子的称呼。改革开放后,社交场合中人们越来越崇尚礼貌,讲究“语言美”,加之“小姐”称呼语既顺口又文雅,于是它迅速成为全社会交际的领衔称呼语。坐机关的、拿文件的被称为“小姐”,端盘子的、卖东西的也一样被称为“小姐”。一时间,“小姐”作为带有褒义的雅称迅速传遍神州大地,意义之广,范围之宽,空前少有。(李成军,2010)例2中对初次见面的年轻女士的称呼语是美女。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社会更加文明和谐,人与人的交往更加注重礼貌,“美女”一词取代了“小姐”,逐渐泛化成为对年轻女士的特定称呼。例3中的“小姑娘”是上海话对年轻女士的称呼,这与当地的社会规范与习俗有很大关系。由此我们看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方,人们对同一特定群体的称呼不同,这体现了社会规范与习俗对称呼语选用的影响。   (二)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和相对的社会地位对称呼语选用的影响
  在日常交际中,交际双方会根据其互相关系和相对的社会地位选用合适的称呼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交际双方的相互关系和相对的社会地位会有所不同,因而选用的称呼语也不同。
  例4:王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
  例5:小王,学生们对你的评价都很高。
  例6:王阿姨,有空来我家玩吧。
  上面三个例子是三个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说的话,他们使用了不同的称呼语。例4中所使用的称呼语是“王老师”,说话人是王老师的学生或同事,使用这一称呼能够表达出对王老师职业的尊重。例5中所使用的称呼语为“小王”,这表明说话者比受话者的地位要高,应该是王老师的上级领导,交际双方的关系为上级与下级的关系。例6中,王老师被亲切地成为“王阿姨”,这是因为说话者与王老师的关系比较亲近,彼此比较熟悉,而且王老师的年龄与说话人的父母相近,因此被称为“王阿姨”。这三组例子中对同一个人的三种不同称呼是由交际双方的相互关系和相对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三)交际场合对称呼语选用的影响
  交际活动的场合,根据其正式程度可以分为正式、中性和非正式。对同一受话者,在不同场合使用的称呼语有所不同。(邱进)
  例7:王局长,请问您是怎样看待物价增长过快这一问题的?
  例8:老王,下班一起去吃饭吧
  例9:建明,天冷多加衣服。
  这三个例子是在不同场合下对同一受话人王建明的不同称呼。例7中这句话是采访时记者对作为局长的王建明的称呼,在这种正式场合下,使用姓氏加职位的称呼是非常得体的。例2 中,王局长的朋友称其为“老王”,在这种非正式场合下,使用这一称呼使两人显得自然、不拘礼数。例3是王局长的妻子在家时对他的称呼,此时的谈话更加随意,直呼名字能够使对方感到更加亲切。
  四、结语
  汉语中的称呼语种类繁多,人们根据语境的不同选用不同的称呼语。语境对称呼语选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规范与习俗、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和相对的社会地位以及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等方面。受特定规范和习俗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所使用的称呼语有所不同。对同一人的称呼会因交际双方的相互关系和相对的社会地位而不同。此外,在不同场合,人们对同一受话人的称呼也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Mey, J.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姜望琪.语用学理论及应用[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4.
  [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5]、李成军.“小姐”称呼语的泛化及其他[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10(6).
  [6]、孟建安,平非.称呼语选择的制约因素—以《围城》为例[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6).
  [7]、邱进.称呼语与语境因素动态研究[J] ,百家讲台荟萃
  [8]、曲婧华.称呼语的语用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

推荐访问:汉语 语境 称呼 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