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入手,领会古典诗词的韵味]中国古诗词翻译研究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理性分析,它是一个系统过程,是人们全身心投入的生命情感活动,如果总是机械地遵循这样的层级分析,会导致鉴赏活动的僵死。于是笔者试图以新的视角寻找更为有效的方法。我试着跨越这些层级的束缚,从品味诗词的情感这一层级着手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古诗词鉴赏的崭新天地便展现于眼前了,我名之为因情悟诗法。
  一、感性认识阶段
  以课本所选诗词为基点进行小范围辐射,引导学生理解、熟悉、总结出诗词情感典型。比如学习杜甫《春望》一诗,学生受到了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的熏陶。教师再补充杜甫的另外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较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从而更深地理解杜甫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样,当学生的心完全被以诗的形式流传下来的杜甫的伟大情感和伟大人格征服时,教师再告诉他们,中国的许多文人志士也像你们一样受到感染,从而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的爱国诗篇,你能再找些来读并在同学间交流吗?让我们以杜甫的诗歌为契机,接受一次爱国情感的洗礼。
  二、理性分析阶段
  引导学生对这些情感类型进行分析比较,消化为自己的东西。
  运用两个原则:一是重要性原则,引导学生明白哪几种情感类型出现频率高,必须重点掌握。比如“士人的壮志未酬之感”、“忧国忧民之情”明显比较重要。二是阶段性原则,人的一生,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有些适于中学阶段浸濡,比如“建功立业”;有些则不是现阶段所能完全理解的,比如“爱情”。应引导学生调整好鉴赏口味。
  进行四种比较:一是民歌和文人诗之别。民歌的情感多来源于日常生活,文人诗的情感多投注于品德、功业和时政。二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之别。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主流情感:汉时多民歌,建安时期充溢着建功立业的奋发精神,到了晋朝,隐逸避世的悲哀笼罩了诗坛,唐代的浪漫情感,宋代的理性思考。三是同一情感的微妙之别。同是“忧国忧民之情”,在具体的诗词里就呈现着不同的风貌。如辛弃疾的爱国词是慷慨激昂的,《破阵子》,读之热血沸腾;而杜甫的诗则是揭露现实的,《石壕吏》读之令人感叹不已。四是不同情感的表现手法之别。民歌的情感表现直率稚气,多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生动的比喻;文人诗的情感表现含蓄典雅,多运用精炼的典故,灌注深沉的思想。
  三、强化丰富阶段
  诗词的情感是与诗词的形象紧密相连的,而我国古典诗词中特有的“意象、典故”都是包含思想情感的形象,且都是积累沉淀性质的,每一“意象、典故”都有其特定的情感内蕴。先说“意象”,“望月”代表思乡之情,“鸿雁传书”代表思念远方的亲人,“凭栏远望”、“杜鹃啼血”是故国之思,“折柳”是惜别之意。再说“典故”,因其涉及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学教学中一般不涉足,可见,“典故”是构成“古今隔膜”的主要因素,而且典故虽多,类别(也可以依据思想情感分类)却有限,古人也不提倡用生僻的典故,如果选择不同类别中常用的几个,用故事的轻松形式介绍给学生,会有助于他们理解较为含蓄的情感的。比如中国的典故中关于“向往隐逸”的最多,常见的有沧浪濯缨、从赤松游、东陵种瓜、彭泽归田、接舆歌风、梅妻鹤子。
  某一种情感固然是永恒的,但古人今人的情感世界毕竟是各有天地的,学生积累“意象、典故”的过程也即涵咏于古人情感世界的过程,拉近了彼此心的距离,可以更容易地触摸到古典诗词的情感内涵。
  四、实践运用阶段
  在以上几个阶段中磨砺了学生对古典诗词情感的敏感度后,就可以进入从“品味诗词的情感”这一层级着手鉴赏诗词的实践运用阶段了。在这个阶段中,“诗词的情感”是鉴赏的突破口,是鉴赏的激发力,是鉴赏的启发者。比如鉴赏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学生熟读这首诗后,我这样问学生:“同学们读了这首诗,看得出来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是哪一类的情感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于是有很多同学举手回答,有的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从“国破”可以看出来,有的说是想念亲人的情感,从“家书”可以看出来。接着,我让同学们结合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及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再具体鉴赏这首诗,结果同学们都能围绕作者所表达的主要情感比较准确地分析诗中所描绘的意象:一个“破”字写尽国破家恨的悲哀,一个“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花”也为之“溅泪”,“鸟”也为之“惊心”,自己更加伤怀落泪了。忧国思家,重重愁绪袭上心头,愁生白发,一“搔”便断,发“短”愁长,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国破”、“恨别”之忧思,更添一层。
  责任编辑 龙建刚

推荐访问:领会 韵味 入手 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