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理解 统筹兼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 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采取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在纷繁复杂的新农村工作中,统筹兼顾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体制创新为基础,协调发展为关键,才能抓住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矛盾,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关键词] 统筹兼顾;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历史发展新时代催生的新的农村发展形式。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构想,新农村建设“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牵涉到整个“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采取新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来考虑,放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大环境下来思考,从“少取、多予、放活”的政策取向上来着手,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一、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核心
  作为科学发展观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运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人为本。与过去任何一次农村发展形式相比,整个新农村建设突出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围绕如何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来展开。具体包含以下三层含义:其一是指,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广大农民群众没有完全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在城乡之间存在着分配不均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构想的提出,既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其目的是让农村广大农民群众平等地分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让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利益惠及农村的千家万户,又反映了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让广大农村群众通过农业增产,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建设新的美好家园。其二是指,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虽然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但从本质上看,这些政策措施是广大农民群众客观愿望的反映。新农村建设的构想根源于农村,依靠在农民。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只有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才能变成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活动,任何好方案和构想都必须通过农民群众的具体实践才能得以实施。离开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就可能变成一句空话。所以,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必须贯彻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方针,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参加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汇集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合力。其三是指,管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依然是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群众不仅是建设主体,也是管理主体。具体途径是通过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让广大农民自主选举基层班子,集体研究村民事务,共同决定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事项,使广大农民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由此可见,检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成败的标准在于整个工作的进展是否体现了广大农村群众的意愿,工作的成效是否惠及千家万户,广大农民群众是否以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之中。
  从目前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统筹新农村建设中以人为本工作必须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目标,努力实现认知主体、实践主体与管理主体的有机统一:首先,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工作,使农民群众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认知主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三农”问题在新形势下新的实践活动,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水平决定了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程度。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能否落实在广大农民群众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当中,最关键的就是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成为真正的认知主体。结合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学习实践活动与新农村建设紧密联系起来,让农民群众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实践深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又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是提高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认识水平的有效途径。第二,加强农业实用技术等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技能,使农民群众成为实践主体。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采取各种途径和有效办法,搞好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的技能培训,使农民群众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主体,是新农村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客观需要。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坚持市场导向,引导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增强竟争意识;坚持科学导向,帮助农民掌握农业实用新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坚持文明导向,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层次和水平。第三,切实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使农民群众成为管理主体。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农民群众当家作主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方向正确,效果明显,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使农民群众主动承担起新农村建设和管理的责任,成为真正的管理主体。
  坚持新农村建设中以人为本,实现认知主体、实践主体和管理主体的统一,必须改变现行的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一是使各级政府真正变成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主体,树立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方式,改变前段时间个别地方出现的实践主体与服务主体倒置的情况,让广大农民群众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主体,使各级政府切实履行起在新农村建设中服务主体的职责,真正实现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的效果。二是简化现行农村管理层次,变多头管理为单一管理。具体办法是杜绝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出多门的情况发生,让农民群众与政府直接对话,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能够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让政府的决策更加切合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保证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自己的事业。
  二、体制创新:统筹兼顾的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注重农业生产关系调整、及时推进体制创新是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不竭源泉。新农村建设工作从本质上讲,是当代农村现实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提出的要求,只有坚持体制创新,才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实现广大农民群众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管理主体的统一,关键在于实现体制创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条件。这是统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基础。
  一是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和深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条件。如果说三十年前的土地承包制改革的目的集中体现在解放了生产力,那么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却是在农业产业化逐渐普及的情况下进一步激发生产的活力,推动农村经济迈上新台阶。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现有农村土地制度,着力研究以土地流转为主要内容的土地使用制度,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基础性工作。1.尊重农民意愿和创造性。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土地的拥有者,对土地如何使用取决于农民的意愿。推广土地流转制度要坚持尊重农民的选择,不搞强迫命令和形式主义。2.坚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寻找适合当地土地流转的有效形式,使土地流转成为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的助推器,让广大农村群众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直接参与新农村建设,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3.探索土地使用体制的发展方向。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土地使用体制的改革将面临新的问题,必须以改革的精神不断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新途径和方式,保证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是改革农村户籍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全国统一户籍制度管理体制。公平合理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首先,公平的国民待遇是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前提。“改革开放30年成就举世瞩目,但还有一个大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就是对于几十年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导致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改革城乡二元体制。”[3]只有当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拥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国民待遇时,广大农民群众才会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成就也才能惠及到每个农村家庭。第二,只有消除体制上形成的障碍,改变现有二元结构为特征的户籍管理体制,消除城乡在户籍管理上存在的差异,才能还农民以公平的待遇。因此,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应该打破原有的二级户籍管理体制,建立全国所有公民完全平等的户籍管理体制,实现在国民待遇上的完全平等。
  三是建立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4]作为以广大农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程度,而农民群众的参与程度又取决于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水平。按照新农村建设中管理民主的要求,当前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应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实现农民群众当家作主有机地结合起来:(1)做好对广大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普法水平,帮助农民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2)完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效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和否决权。(3)实行重大事项村民集体讨论制度,使农民群众能直接参与农村基层事务管理。(4)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扩大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知情权。
  四是建立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投入体制和机制,健全支农法规体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当前,应着重将国家对“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通过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制度化,保持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长效性和持久性,构建坚固的扶持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法制基础。围绕支农法制条件的形成,完善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体制和机制,建立农业投入的有效渠道和长效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发展。
  三、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的关键
  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方针。协调推进的关键在于妥善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关系,统筹各种力量,形成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1.坚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统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是构成这一体系的主要因素,三者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统一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之中。在“三农”问题之中,农业是前提,只有农业增产,新农村建设才有了牢固的基础;农村是关键,只有在农业增产的同时推动农村社会整体进步,新农村建设才充满活力;农民是核心,农业增产、农村进步的目的都是为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协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的高度统一,通过“三农”问题的协作推进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向前发展。在农业增产方面,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推广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产品的附加值。在农村建设方面,不断改善农村的医疗、教育、文化条件,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农民增收方面,在努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着力调整城乡收入结构和就业结构,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2.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形成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均衡流动的新机制。一是始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形成以政府扶持为主体的全社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局面。二是坚持以管理工业的方式管理农业、治理城市的模式管理农村,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格局,促使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政策反映农民群众的要求,措施切合农村的实际,发展达到农民群众的期望。三是构建功能齐全的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倾钭,向农村聚集,形成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合力,同时,继续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就业,扩大农民群众的收入来源。四是结合各种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力度,建立支农投入逐年增加的长效机制,同时建立利益相联、功能配套的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
  3.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统筹培育新型农民的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广大农民群众,农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根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广大农村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产生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动力。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民群众中不少人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方面还存在不了解、不适应的问题,制约了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围绕培育新型农民的目标,统筹搞好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培训工作。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统筹农民培训应该着力做好“三个结合”:即把生产技能培训与政治民主意识培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广大农民群众不仅能够有效地参加生产建设,而且可以科学参与农村管理;把运用实用技术能力与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农民群众在家能够生产,出门可以就业;把培育发展意识与培育文明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农民群众既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又是新农村合格的主人。
  4.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方向,统筹生产建设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由于新农村建设工作体现了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所以新农村建设工作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农村运动,它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这就是可持续性。在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生产建设与保护环境的关系。首先,在广大农村中树立环境保护与生产发展同等重要的观念,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提高其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二,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生产的重要前置条件,在整个生产发展中更加注重环境因素,宁可牺牲暂时的生产发展也决不破坏环境。第三,在完善生态立法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乡规民约等办法,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事业,统筹兼顾新农村建设工作需要兼顾的工作还很多,应该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总结。但值得一提的是,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就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聚焦三农.新华出版社.2008:44
  [2]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10(1):22
  [3] 聚焦三农.新华出版社.2008:120
  [4]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10(1):29

推荐访问:统筹兼顾 新农村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