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农田林网建设及管理】 建设工程管理就业方向

  摘要 总结了扬州市农田林网建设现状,介绍了其技术内容,并提出其管理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农田林网;建设现状;技术内容;管理措施;江苏扬州  中图分类号 S727.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222-02
  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地处东经119°01′~119°54′、北纬31°56′~33°25′,总面积66.34万hm2,素有“一丘三水六分田”之称。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较大。主导风向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 ℃左右,无霜期222 d。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 176.7 h。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全年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 046 mm,主要集中在6—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5%。土壤以水稻土、潮土、沼泽土、黄棕壤为主。全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水、土、气等自然资源丰富,且光、热、雨峰期同季,有利于林木等植物的生长。农田林网建设是发展平原林业的重要途径,农田林网化水平是平原绿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1-2]。高标准的农田林网,不仅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能降水防渍,防风减灾,固土护坡,保持水土,减少淤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着较高的生态防护效益[3-4]。
  1 农田林网建设现状
  1.1 林网面积
  扬州市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实施农田林网建设,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建成“点、线、片”相结合的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目前,全市集体耕地面积305 455 hm2,宜建林网面积249 286 hm2,农田林网控制面积191 652 hm2,占宜建林网耕地面积的76.9%,其中一级林网面积113 723 hm2,占林网总面积的59.3%(表1)。
  1.2 主栽树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林网的主要树种为水杉、池杉,沿江部分地区为柳树。进入90年代,全市引进了杨树系列品种,因其速生、丰产性能好,效益高,被广泛应用于全市各地的林网建设。同时,观光农业的发展,也使女贞、香樟、紫薇、龙柏等景观树种成为建网树种,虽然防护效能一般,但因其“胁地”面积小,景观效果好,群众接受程度较高。
  2 技术内容
  2.1 设计原则
  林网设计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沟、渠、田、路、林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充分发挥综合效益”、“乔、灌、草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及“胁东不胁西、胁南不胁北”的原则,以降低旷野风速20%作为确定林带有效防风范围的标准。
  2.2 设计标准
  农田林网规划设计与农田水利工程相适应,网格大小分为3级:Ⅰ级为13.3 hm2以下,Ⅱ级为13.3~20.0 hm2,Ⅲ级为20.0~26.7 hm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配套的地方,以Ⅰ级林网为主,其他以Ⅱ、Ⅲ级林网为主。
  2.3 林带设置
  林带的设置应充分利用堤、圩、沟、渠、路,并与其工程标准相适应。林带宽度因地制宜而定,可与营造速生丰产林及其他专用林相结合。
  由基干林带、主林带、副林带组成,必要时设置辅助林带,基干林带设置在运堤、湖堤、大中型河堤、渠堤上。一般栽植5行以上乔木,河堤、湖堤迎水坡营造防浪林、水土保持林,背水坡营造以防护为目的的用材林、经济林和灌木林,青坎以乔木为主,可根据立地条件营造丰产林、矿柱林、经济林等,正常水位线以上的堤坡种植耐水湿的树种,实行乔、灌、草混交或乔灌混交。造林的行向应与河道走向一致。主林带设置在大、中沟,公路,机耕路(有效路面6 m宽),一、二级渠堤,生产河两旁,配套3~5行乔木,1~2行灌木。副林带设置在与主林带垂直的生产路两旁(有效路面3 m左右)、支渠、大中沟上,因地制宜配套2行以上乔木,实行乔灌结合。辅助林带设置在主、副林带之间的田间沟、渠、路边,配置1~2行乔木和灌木。林带配套应注意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结合,并采取减轻林带胁地的综合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发挥林带的综合效能。
  2.4 林带结构
  主林带应采用疏透结构或通风结构,适宜疏透度为0.25~0.35(或最适透风系数0.5~0.6)。水杉林带受本身树形限制,疏透度指标可放宽到0.45(或透风系数0.7)。沿居民住宅营造的主林带,允许采用紧密结构,但背风面应营造辅助林带,以弥补防风效果的不足。林带结构和疏透度应适宜,通过造林树种选择、乔灌草搭配及造林图式的设计来加以实现,并适时采用补种、管理、间伐和修枝等措施进行调节。
  2.5 林带间距
  主林带间距以林带设计高度20倍(即20 H)为标准,允许相差±5 H。林带设计高度以主栽速生树种1/2轮伐期的高度为依据,副林带间距一般为主林带间距的1.5~3.0倍。扬州市主林带一般南北间距300 m,东西间距300~500 m。
  2.6 树种选择
  扬州市属平原水网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壤偏碱。因此,农田林网选择生长快、材质好、抗性强、树冠窄、耐水湿的树种,主要有水杉、池杉、落羽杉、意杨、杂交柳、紫穗槐、杞柳等。
  2.7 造林技术
  适时栽植和栽植质量是保证苗木成活和生长的关键。首先按要求放样,保证林木横竖成行,以便林木管理和林下间种。然后开挖种植穴。苗木必须根系发达、完整、顶芽饱满。栽植前将苗根蘸掺有适量磷肥的泥浆,以提高成活率。栽植时要浇足底水。栽苗时切实做到“三埋两踩一提苗”。缺株必须于当年冬或翌年春选用同种健壮苗木补植。
  3 林网管理措施
  3.1 林带抚育
  林带郁蔽后要及时进行修枝,间伐是调节和改变林带结构的重要手段,林带的修枝应坚持晚修枝、轻修枝和适当控制大枝的原则。缺少灌木或灌木尚未长起来的林带,乔木树种要禁止修枝,以免林带空隙过多,降低防护作用,间伐要掌握多次、少量,以不破坏林带结构为原则。为了便于根据疏密情况调节透风性,间伐时间以晚秋落叶前为好。
  3.2 林带改造
  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改造措施。林网面积过大,不能起到全面的防护作用,应按标准增设林带。林带过窄,可增加行数。对缺株断垄的林带,应用大苗进行补植。对小老树林带,应根据形成小老树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有的可采用平茬,加强抚育管理,使其复壮;有的可采用松土、除草、行间挖沟,行内培土、压绿肥的办法,改善立地条件,促进林木生长。
  3.3 林带更新
  当林带中的主要树种进入衰老期,或因树种不适宜形成了小老林、防风效果显著降低时,以及林木达到成材标准,需要采伐利用时,必须适时更新。但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做到后继有林,持续发挥其防护作用。为了保证林带防护效果,可采用带状或块状更新,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要用健壮的大苗,并特别注意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原有林木对更新幼树的不利影响,以免新造幼树受压。
  3.4 林木管理
  加强宣传,提高基层广大干群爱林、护林意识。加强管理,严禁破坏林木事件发生,特别是收获播种季节,要严禁农民在树木旁边焚烧秸秆或机械作业时破坏树木。创新机制,积极实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做到责权利相结合。严格执法,依法查处各种破坏林木的行为。此外,还应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病虫害的防治有人工防治、药物防治、生物防治3种方法。
  4 参考文献
  [1] 卢梅军.农田林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3):240.
  [2] 牛心圣,张军.淮北平原地区农田林网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14):3357.
  [3]刘春增,张玉亭,马小琦.农田林网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研究概述[J].河南农业科学,2009(9):217-219.
  [4] 田四虎.化隆县山地农田林网营造技术及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183.

推荐访问:扬州市 林网 农田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