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景颇族歌曲【德宏州景颇族实现现代化的路径探讨】

  摘要: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与地区而言,现代化必定成为其不可逃避的唯一选择。但现代化的实现之路有早迟之分,譬如德宏州景颇族和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就明显处于迟发展状态。如何厘清自身存在的障碍,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了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探索景颇族实现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景颇族; 现代化; 路径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01-02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与地区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现代化。然而不同的历史、资源、种族、文化决定了他们走向现代化的时序不可能相同。有些国家、民族、地区属于现代化中的早发展,而我国的诸多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就明显处于迟发展状态,而迟发展必然导致迟发展效应。本文试图对德宏州景颇族这一人口较少民族暨特困少数民族实现现代化的障碍进行探讨,进而提出景颇族实现现代化的路径策略。
  一、景颇族实现现代化的四大障碍
  景颇族是云南省独有的“直过民族”,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山区,德宏州景颇族约占全国景颇族总人口的95%以上。据2010年5月德宏州民宗局对全州人口较少民族10%以上景颇族聚居区村委会自然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监测统计,德宏辖区的景颇族主要分布聚居在全州二市三县37个乡镇、136个村委会、1260个自然村,59102户260585人(其中景颇族123943人)。
  纵向来看,建国六十多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给德宏景颇族聚居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党委、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特殊政策大大加快了景颇族群众脱贫发展的步伐。通过乡村公路、村内道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安居工程、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以及教育、卫生、文化、通讯、广电、人才培养和发达地区对口帮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基本形成了粮蔗茶畜等支柱产业,基础设施条件有所改善,经济发展成倍增长,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景颇族聚居区出现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生产发展的新局面。但横向来看,起跑线的差距却使得景颇族与其他社会形态发育较为成熟的民族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技术科学化、教育普及化、农业商品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政治民主化、管理专门化等这些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在景颇族聚居区还远未实现。生活水平低下、经济文化落后、民族人力资源短缺和素质问题依然得不到彻底解决,成为制约景颇族实现现代化的重重障碍。
  (一)环境条件的障碍
  景颇族居住的地方多属于山区地带,而且主要聚居在海拔1500~2000米左右的山区,群众居住村落分散,对外交往少,人住山梁,田在山脚,路途遥远,可耕土地大多为山地,水田为“雷响田”,面积较少,以种植稻谷、玉米、甘蔗及不成规模的经济林果和家庭养殖为主;立体气候变化大,农耕条件差,水电路、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渠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农作物种植投入成本高、产量低,耕地有效灌溉率不足30%,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十分薄弱;村寨修一条路,架一管水,一条电路要跨越几座山;交通不便,运输靠人背马驮;人畜饮水困难,电力设施建设陈旧,生产生活用电困难,与坝区傣族、汉族等民族形成明显的反差。这种山区经济往往呈现出科技含量低,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高等特点。近年来,由于过度采伐和开垦,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不注意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枯竭,物种消失,生物多样性严重破坏,丧失生存条件,靠山吃山的条件正在弱化。再加上景颇族祖祖辈辈守着大山,实际没有更多可开发利用的空间,有的村寨群众没有远见,受现实主义束缚,低价转让出售山林土地,或将水田长期出租,已经达到无地可种的地步,成了失地农民,形成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局面。
  (二)直过民族的历史障碍
  景颇族历史悠久,但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至1950年仍处于原始酋长制经济末期,由山官直接统治。犁耕农业和个体家庭所有制虽已确立,但刀耕火种普遍存在,人民生活贫困。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彻底废除山官土司制,实行“直接过渡”政策,将其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使景颇族获得跨世纪的飞跃。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发展基础,一些地区仍沿袭旧的观念和习惯,处于刻木记事、豆粒记数、刀耕火种和狩猎为生的自然、半自然经济状态,扩大再生产投入意识差,生产经营能力弱,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发育严重滞后,使景颇族群众缺乏自我发展和保障的能力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甚至处于既不会生产也不会生活的“原始贫困”状态,处于整体性贫困之中。民族的社会、经济,还有文化意识等都基本处于低层次阶段。可以说,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景颇族经济发展还是带着原始社会生存经济的色彩在向前行进,缺少发展的概念。
  (三)民族特点的障碍
  由于长期生活在远离主流社会、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的环境之中,景颇族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习性。景颇族崇信万物有灵,靠传统的习惯法——“通德拉”来维持社会秩序,而“通德拉”往往与景颇族的原始宗教相结合,它对全体景颇人都有极强的约束力。景颇族习惯于集体活动, 如每年的目瑙纵歌,所有的景颇人都会参加。并且个体生活是直接融入到集体当中去的,寨子里一家有事,如建房、红白事等,全寨子人都会来帮忙。这种集体活动的结果使得一方面个体对集体力量过度依赖,另一方面淡化了个人主体观念,使个人缺乏长远规划。加上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了大量物质上的支持,财政上的补贴,生活上的救济,技术上的支援,反而滋长了一些群众“等、靠、要”、“等着上面给钱、给项目, 依赖上级来推动工作”的依赖心理。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景颇族自立自强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发挥。   (四)教育的障碍
  教育的水平与现代性有直接的关系。据统计,在“受教育较少”的人中,具有现代性品质的人的平均比例是13%,而在“受教育较多”的人中则占49%,这就十分有力的说明了教育对个人的现代性有直接的独立的贡献。在我国13亿人口中,少数民族无疑是“受教育较少”的人。景颇族聚居区教育起步晚、基础差、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手段落后,劳动者整体素质仍然偏低。近年来,虽然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了“三免”政策,但中小学校舍依然破旧简陋,教学设施差,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情况突出。一段时期以来,义务教育中双语教学严重滞后,懂景颇族语言文字的教师极为短缺;高等教育中对景颇族学生关心倾斜不够,云南民族大学、德宏师专长期没有开设民族学生班次,近几年才开始恢复招生,严重制约了景颇族后备人才的成长。据2010年3月德宏州教育局《德宏州教育事业统计分析资料(2009年)》统计,德宏州幼儿园在园幼儿27886人(景颇族在园幼儿2691人);小学397所、教学点166所,在校生107872人(景颇族学生14444人);普通高中67所,其中高中2所,完中6所,初级中学5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在校初中学生50974人(景颇族学生6425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0489人(景颇族学生822人)。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学校教育中,景颇族学生所占比例随年级的增高而逐渐降低。景颇族学生高中入学学生比例仅为小学入学学生的5.7%,能够进入大学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这种境况下的教育,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更谈不上现代化的人。教育上的滞后还直接影响到景颇族干部的成长和储备,近几年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景颇族的占比都呈下降趋势;招考景颇族岗位的公务人员和事业人员,往往因报考人数达不到要求而无法开考。
  二、景颇族实现现代化的路径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处于贫困之中的人口较少民族暨特困少数民族,他们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比其他民族更为艰难和复杂。他们不仅要实现经济赶超的艰巨目标,还要解决在剧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震荡、文化中断以及社会失范等问题。因此,景颇族的现代化,需要政府的帮助和先发展起来的民族和地区的帮助,但是这种帮助必须与自力更生相结合,与该民族的族情实际相结合,在“输血”的基础上加强自身“造血”功能,通过多元化探索,最终实现这个地区这个民族的现代化。
  (一)发挥外来“输血”的辅助作用
  1.政府的引导作用
  如前所述,景颇族地区处于后发者地位,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的时间和条件,非公有制经济的力量也非常薄弱。要在短期内聚集大量资金、在生产技术和管理等各方面赶上发达地区水平,参与全国开放的市场竞争,仅靠自身的力量有很大的困难。因此,需要政府在这些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应对景颇族聚居的山村公共事业、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等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并通过政府争取外援和发展项目,筹措资金,带动当地群众发展致富。特别是2011年6月20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五年规划新政策出台后,景颇族被正式纳入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范围。“十二五”期间,云南省也将规划筹集资金68亿元从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民族文化发展等方面大力扶持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这些政策和措施必将对景颇族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不过,政府对景颇族地区进行扶持时也不宜搞一刀切,而应区分其市场资源情况,具有资源优势的地方应加大特色产业的资本性投入,发展特色产业经济,提高资本投入的经济效益;在缺乏市场资源的边远山区,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颇族生活环境,提高政府扶持资本的社会效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育是塑造现代化人的重要途径,在决定一个人的现代性水平方面,教育是关键因素。政府必须把民族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教育来改变景颇族群众的观念,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考虑到这些景颇族地区往往没有或少有大型企业,居民收入不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十分有限等实际问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教育支出比例应做出调整,还应通过实施少数民族常住居民的素质教育、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的学校教育及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培训,全方位提升景颇族素质,从而真正提高扶持政策效果,实现景颇族人口素质的跨越式发展。
  2.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
  费孝通先生曾说:“在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能让小兄弟面临困难,我们有力量帮助他们生存和发展。”人口较少民族的自身发展能力很弱,因此,发达地区对他们施以援手,帮助他们发展,这也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的必然要求。而对口帮扶正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有效模式。所谓对口帮扶,是由中央政府倡导、各级政府率先垂范、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一种扶贫模式。对口帮扶可分三个层次:一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安排下,以地方政府主导的东西部协助扶贫,即东部发达省市帮扶西部贫困省区;二是中央和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帮扶辖区内的贫困县区;三是社会组织、民间组织和民主党派到贫困地区进行产业投资、合作和智力帮扶。上海对口帮扶德昂族项目是目前全国启动的发达地区帮扶人口较少民族的唯一项目。通过帮扶,德昂族聚居村的经济、教育、文化、卫生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1.78万德昂族群众整体脱贫,在德宏州芒市还成立了三台山乡农技培训学校和潞西青年就业培训基地。
  实践证明,对口帮扶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有效组织和实施对口帮扶政策,特别是重点关注第三个层次的帮扶,因为这个层次的帮扶能更多地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达地区企业积极响应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号召,通过到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生产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加大用工力度、开展结对帮扶等措施,一来可以扩大企业发展规模,二来可以积极带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制富,实现双方的共赢。当然,在帮扶的过程中,双方都应高度重视扶贫开发项目的可持续性,考虑项目活动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考虑项目受益人对项目活动的后续管理能力,充分提高项目受益人尤其弱势群体对项目决策和实施管理的参与度。   (二)形成自我“造血”的体制机制
  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需要有外力扶持。但是外力扶持必须与培育自力更生精神,提高本民族自身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必须充分发挥本民族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针对这些地方,必须要先“输血”,但“输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造血”。各民族实现现代化说到底是各民族自己的事情,政府以及其他民族虽然可以给予有效的配合和支持,但不能代替本民族实现本民族现代化的努力和创造。每一个少数民族在实现其现代化的事业上,必须树立足够的自尊和自信,坚信自己既能接受先进,又能消化先进,改造先进为自己所用。景颇族地区要充分借鉴周边其他民族和其他成功典型范例,进行学习、模仿和整合,但必须注意不能盲目跟随和照抄照搬,而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条件不断创新,走符合景颇族山区经济和具有民族特点的发展路径。景颇族聚居程度高,其民族传统文化在区域内影响较大,是德宏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可以借助景颇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景颇族民族文化价值的核心品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品牌集结民族文化、生态农业、民族工艺、民族旅游资源等产业,利用品牌的推动力整合关联产业的发展,实现景颇族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如景颇族的“文邦圣亚”品牌、目瑙纵歌等,充分体现了景颇族的民族文化价值。同时应充分利用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市场平台作用,在国家大力打造的国际性市场中推广景颇族民族品牌,通过市场导向发展景颇族山区经济,在国际市场中壮大民族产业。
  另外,应引起高度关注的是文化问题。在现代化过程中,每一个民族都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冲突、调适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更应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努力保存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本民族的基本特点。可以说,越是人口少的民族的文化,越是稀有资源,其保护发展的价值就越高。景颇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很丰富,语言、服饰、音乐、舞蹈、宗教、民风民俗都富有民族特色。因此,必须注意对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了,不仅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具体而言,要重点保护景颇族的文化传承人,鼓励这些人通过带徒弟把传统技艺传承下来,要结合社会实际增强景颇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使其愿意并欣然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当然,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基础上,需要结合社会实际进行民族文化的创新,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市场价值,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李志平.景颇族山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1.
  [2] 马光秋,何庆国,方瑞龙.景颇族教育、观念与经济发展——对边区跨境特困少数民族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1(03).
  [3] 岳丽娟.景颇族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德宏州人口较少民族景颇族聚居区为例[J].传承,2011,18.
  [4] 韩紫亮.浅议少数民族现代化[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7(01).
  [5] 德宏州教育局.德宏州教育事业统计分析资料,2009.
  [6] 德宏州民宗局.德宏州人口较少民族10%以上景颇族聚居区村委会自然村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监测统计.

推荐访问:景颇族 路径 实现现代化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