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提高备课效度的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备课三要素

  摘要:教学目标的分解与排序、教学目标的问题化、教学问题的活动化是提高备课效度的三要素,通过具体案例可以发现,三者相互关联,教学目标的分解与排序是教学目标问题化的前提,教学目标问题化是教学问题活动化的前提,教学活动蕴含各级教学目标,其内核是教学问题。
  关键词:教学目标;问题化;活动化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75-03
  目前中小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教学目标表述不规范、抄袭教参样例等已经得到公认的现象存在外,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学目标与实际实施的教学活动出现两张皮现象,即实际实施的教学活动与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之间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的脱节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教学目标不能达成,教学活动无的放矢,进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无从谈起。本文拟通过具体案例的呈现和分析,对备课效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讨。
  一、案例呈现及简析
  案例背景:自2009年底开始,海南省在全省展开“教学基本功”中学教师全员培训项目,第一个基本功便是“备课基本功”的培训,培训采用参与式培训方式,按照学科分组,每组确定一个课题,根据培训内容进行现场备课,经过组内和组间交流,以及现场汇报和点评,学员再进行修改,最后形成最终的教学方案。此种培训模式被移植到深圳海滨实验小学,也同样获得较好的培训效果。本论文所选取的案例修改来自在上述培训中收集的较为成功的案例。在此对相关的老师表示感谢!
  课题1:什么是周长
  教学目标:
  1.理解周长的概念。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周长。②能举例说明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周长。③能解释“一周”的概念。
  2.运用周长概念解决实际问题。①会测量和计算简单的图形的周长。②会选择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
  起点能力:能正确指出物体或图形的“一周”。问题:你能用摸一摸的方式找到物体或者平面图形的“一周”吗?活动1:“摸一周”,指出数学书、镜子、正方形、树叶……的一周。活动形式: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活动2:“说一周”,结合上面的物体或图形说一说什么是“一周”。(沿物体表面或者平面图形的边线从出发点出发,再回到起点)。活动形式:教师指名,学生个别发言。
  使能目标1:能举例说明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问题1:你能找到物体表面或者图形的周长,并用自己的话表述什么是周长吗?活动1: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活动形式:同桌之间相互演示,评价。活动2:摸一摸下面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事物平面图形,分发至各组)。活动形式:请学生分别摸一摸。活动3:在纸上描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活动形式:同桌互相检查,全班交流展示。活动4:说一说“什么是周长”。活动形式:同桌互论,教师指导发言。问题2:你能判断下面图形是否有周长吗?活动5:下面蓝色线条画的是它们的周长吗?
  活动形式:独立完成,全班展示交流。
  使能目标2:能测量和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问题:你能说一说怎样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吗?活动:先测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活动形式:独立完成,同桌检查,指名交流。
  终点目标:会选择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问题:你能说一说如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吗?活动:比较下面两组图形的周长。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整体上看,该教案线索突出,纵深分明,结构清晰,设计的活动既有方向又有空间,体现出备课的效度,即为上好本节课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和支持。进一步分析,该教案呈现出如下显性特点:整个教案由终点目标、多个使能目标、对应的问题和活动组成,每个使能目标都对应相关联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而该教案更隐含如下的隐性特点:
  1.递进性,各个使能目标逐渐提升,直至一节课的终点目标,比如,使能目标1“能举例说明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使能目标2“能测量和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必备前提,使能目标2是使能目标1的后续动作。
  2.逻辑性,所有的核心问题形成内外关联的问题链,直至最终达成一节课的终点目标,比如,使能目标1“能举例说明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产生两个问题,即问题1“你能找到物体表面或者图形的周长,并用自己的话表述什么是周长吗”和问题2“你能判断下面图形是否有周长吗”,问题1主要达成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问题2是在理解基础上,通过运用概念辨别给定图形是否有周长,是对概念的变式举例,也是对概念的理解深化。另外,这些问题又与使能目标2对应的问题“你能说一说怎样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吗”又是前两个问题的进一步提升。
  3.丰富性,首先在于核心问题的多元性和层次性,其次在于教学活动的学术性和真实性。比如,上述例举的各个问题,涉及理解型、运用型、分析型等类型,因此,核心问题的多元性和层次性是好理解的。那么,教学活动的学术性和真实性如何理解呢?“真实性”是学生学习投入和个人意义获得的前提条件,是作为意味着“自我实现”的概念而成立的,“真实性”不在于权威化了的作品,而在于创造并享受作品的主体(作者、读者)内部的“真实性”(内心的声音)探究这一主体性行为。“学术性”是指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的“可探究性”,“可探究性”是就学习活动的内涵而言的。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已经密切关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但是,如果不引导好奇心进入理智的水平,好奇心便会退化或消散,而能把好奇心引入理智的水平,正是在于教学活动的“可探究性”,即学术性。比如,上例中使能目标1的五个教学活动很好体现了其学术性和真实性。
  从上述分析可知,该教学案例的隐性特点更应该受到重视,因为它们体现出备课教师的思路和主线索,更体现了由使能目标导引、教学问题支撑的教学活动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这些隐性特点才是影响备课效度的始作俑者。
  二、备课效度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何谓备课的效度,简言之,即是指中小学教师的备课过程及结果,是否能够或者多大程度上为促进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可能,而要最大限度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可能,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一定意义上,后者似乎更为重要。众所周知,教学目标(包括使能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指挥和调控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并指引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和落脚点。教学问题是指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相互逻辑关系、支撑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提问,如果某个核心提问被删除,教学活动会显得杂乱、无章可循,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活动是蕴含相应教学目标、由教学问题所支撑的解决某个核心问题的动态过程,一节课中的各个教学活动之间相互衔接和延展。其中所提及的“核心问题”是指: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的、重要的提问。基于此,结合前述案例及其分析可知,在备课时,密切关注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递进性、教学问题的思考性和逻辑性以及教学活动的真实性和学术性即丰富性,是首要的、必要的,也是容易理解和达成共识的。那么,教学目标、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如何重要地影响着备课的效度呢?首先论及教学目标(包括使能目标)与教学问题的关系。教学问题产生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问题生成的源头,由此,当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了这些核心的教学问题后,相应的使能目标也就达成了,进而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其次论及教学问题与教学活动的关系。教学活动的真实性和学术性来自于教学问题,教学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内在活力,即是,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解决教学问题时的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共同合作的过程。最后论及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关系。基于上述两个关系的论述可知,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内核,教学活动蕴含相应的教学目标,二者依托教学问题而联系、而融为一体。以上所论及的归结起来即是:教学目标细化与问题化;教学问题活动化;教学活动蕴含教学目标,是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三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中的第一列表示了教学目标的分解与排序,箭头所指表明“倒推式”分析思路;第二列表示了教学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箭头所指表明教学问题的思维递进方向;第三列表示了教学活动之间的关联性,箭头所指表明蕴含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的行进方向。横向的两个箭头清楚表示了教学目标问题化、教学问题活动化、教学活动蕴含教学目标的含义。如果三者关系果真按照上图得以实现,至少可以解决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互不相干的两张皮现象,也可以解决教学活动“有形无实”的现象,还可以解决教学问题“无的放矢”的现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课的效度也就显现出来。
  三、相关案例再认识
  课题2:太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和写出13个生字,16个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3.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能说出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过程:
  起点能力:具备初步的理解词语的能力和初步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
  使能目标1:能正确写出13个生字,16个词语。问题:通过查生字词,你们能正确朗读和正确书写吗?活动:字词擂台。活动形式:自读,互读,抽读,“开火车”读,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教师巡视,指导(PPT)。
  使能目标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有关太阳的知识。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的特点吗?活动:太阳揭秘。活动形式:默读课文,小组交流,个别展示,与教师参与指导(ppt)。
  使能目标3:能解释和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问题: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应句子,解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吗?。活动:太阳之光。活动形式:学生朗读,小组交流,个别展示,教师指导。
  终点目标:能初步阅读说明文,知道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问题:找出文中介绍太阳的句子。并说说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活动1:找一找,说一说。活动形式:学生圈画,小组交流,个别展示,教师指导(PPT)。活动2:连连看。活动形式: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个别展示,教师指导(PPT)。该案例是怎样体现“教学目标的细化和问题化”,以及“教学问题的活动化”的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也是图1所展现的纵横关系的具体体现:
  1.教学目标的分解与排序。教学目标编制与规范表述后,接着就要对所列出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与逻辑排序,以找出各级使能目标,为后续的教学目标问题化和教学问题活动化打下良好基础,从而真正纠正教学目标与教学实施互不相关的状况。
  终点目标能初步阅读说明文,知道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使能目标3能解释和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使能目标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有关太阳的知识。
  使能目标1能正确写出13个生字,16个词语。
  起点能力:具备初步的理解词语的能力和初步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
  2.教学目标的问题化。教学目标需要通过教学问题才能与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教学目标问题化主要通过对目标的显性化和具体化,以及把目标的措辞进行转化来实现。
  终点目标→问题4:找出文中介绍太阳的句子。并说说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使能目标3→问题3: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应句子,解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吗?。
  使能目标2→问题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的特点吗?
  使能目标1→问题1:通过查生字词,你们能正确朗读和正确书写吗?
  3.教学问题的活动化。教学问题活动化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相对于前两个步骤而言,也是一个有足够创造空间的过程,同一个教学目标下的同一个教学问题,不同的教师设计的活动形式可能并不相同。但是,无论设计的活动形式有多么不一样,活动的内容和指向却是改变不了的,因为,教学活动是解决对应教学问题的过程,并因教学问题的思维递进性而形成程度不同的、层次分明的、递进的活动过程,从而形成环环相扣的活动串。
  (注:本文章中的案例均摘自深圳海滨实验小学教师备课技能培训作业,在此表示感谢!同时,感谢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研究生杨虹的相关工作!)

推荐访问:备课 相互关系 三要素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