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振翅高飞]破茧成蝶

  摘 要:近年来学校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消极型非正式群体问题行为发生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因此,针对学生群体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分析了学生群体问题行为产生原因,运用行为矫正的手段,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期能积极帮助他们改善心理素质,发展其适应性行为,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校园学习生活。
  关键词:“消极型; 非正式群体; 问题行为; 行为矫正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43-002
  中学生与同龄人交往主要以群体形式进行的,其中以个人感情、友谊、爱好、志趣或共同利害关系为基础结成的小群体,称为非正式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有积极型和消极型之分。消极型非正式群体中的个体含有共同的或不同的问题行为。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强化,往往会导致班级学生之间的不团结,对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产生干扰和破坏作用。如何把消极型非正式群体中的问题行为加以控制、转化、消除,使消极型非正式群体转变为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笔者认为必须认真研究,慎重对待。
  一、群体资料卡片
  二、问题行为概述
  四名学生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就一起玩耍,平时关系甚为密切。到初中后,又被分在同一班级,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群体,号称“四大天王”。
  四位成员普遍存在的问题行为有:上课伏台睡觉、上课捣蛋、打架斗殴、敲诈同学、顶撞老师、逃学、离家出走、抽烟喝酒等。
  三、典型事件例说
  四、行为矫正策略
  1.巧抓“契点”,平等交流
  通过对四位学生情况的了解,知道学生问题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要纠正他们的问题行为,需建立新型的“师生观”。教师要立足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人格,保证足够的自由空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独立思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建立平等、信任的师生观。
  [个案追踪:意外、惊喜与余悸]
  “事件1”发生后,等第三天,这四位学生来校学习时,我把他们四人叫到办公室,他们一个个愤懑难平,态度嚣张。我压下了心中的怒火,亲自为他们每个人搬了一把椅子让他们坐下,他们颇感意外,A连声说:“怎么好意思让老师拿凳子给我们坐,不坐不坐。”这是他们进办公室起遇到的第一个意外。
  我让他们坐下后,开始询问与老师发生冲突的原因。D义愤填膺地把原因讲完,我笑哈哈地问他:“晓婷那天的衣服很漂亮吧?你一定很喜欢!不知道你穿起来好不好看?”其他三人听了,连声说:“一定好看的。”办公室传出一阵阵笑声,紧张的气氛变轻松了,他们心里对老师的抵触情绪也减少了。这是他们自进办公室以来遇到的第二个意外。
  一次严肃的批评教育始终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尤其是进门脸色最难看的学生D在批评中态度不断的改变。最后,他们非常愉快又满含歉疚地离开了我的办公室。
  我当时不敢想,如果开始我就以严厉的批评口吻开场,那结果会是怎样……
  2.放大“亮点”,有效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一味的围追堵截不如进行一定的因势利导。对于群体问题行为的学生贯彻多表扬少批评,多赞许少指责的原则,对他们小小的进步、点点的成功,老师都要善于发现,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会从内心体会到进步的快感和成功的喜悦,进而充满希望和信心,扬起学习和生活的风帆,逆反心理就会得到转化和矫治。而且,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下获得成功与众人的尊重,也有利于改变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成见,让他们体验班级主人的自豪感。
  [因势利导:挖掘、创造与鼓励]
  分析我班级中该群体,其实他们的个性、爱好各不相同,家庭的背景、成长的轨迹也有差异,长时间的相互影响使他们行为已经渐渐趋同,而且由于“哥们义气”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采取“瓦解”或“各个击破”的策略,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误解。该群体许多问题行为是相互习得的,每个成员的语言、行为,都是另外成员行为的强化物,变同伴消极影响为积极影响,是群体行为矫正的关键所在。所以,在突破了交流沟通的屏障之后,我多次地和他们一起分析他们的问题,努力挖掘、发现闪光点,并让他们自己感觉到自身的优点,同时,创造机会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学生A喜爱篮球,身体素质和体育成绩都非常不错。我向体育老师建议,让他参加校田径队和篮球队进行训练,代表学校参加县中小学篮球比赛和县运动会,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且让他担任班里的体育委员,工作认真负责。在校运动会上,他很好地组织了这次运动会,自己起表率作用,报名参加800米和1500米,并包揽了这两个项目的第一,使我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运动会结束后他调皮地对我说:“老师,我还是很有用的吧!”期末被评为校“文体之星”。学生B语文学科功底不错,字也写得很漂亮,虽然课堂上未必十分认真,但有几次测验中的成绩却很不错,甚至超过班内很多优秀学生。特别是作文,在一次月考中得了满分,语文老师和我都在班中表扬了他。作为班主任的我,班级中有些需要上交的资料我都让他帮忙完成,渐渐地B迟到、旷课的现象少了;在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时,冲动少了,心态也平和多了。学生C和D,看到A、B的进步,学习态度发生了变化,扰乱课堂、迟到旷课、打架的现象少了,有时还积极主动地帮助同学搞卫生。
  3.突破“难点”,主动关心
  研究表明:一个行为习惯的矫正,至少要21天的时间才会形成,最长可达68天。因此,这四位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帮助,虽然群体问题行为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所消退,但一些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一时半会是不可能加以矫正的,该群体的问题行为仍然按一定的频率发生,如果老师不加以监控、预防,不仅群体行为不能改变,还要影响老师的威信。所以,笔者在为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搭建系列平台之后,主动关心,持续反复加强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监控。具体做法是:
  (1)课后教师评价。每节课后由任课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具体评价,并进行及时的交流、沟通,指出其进步之处、不足之处,提出期望和切近的目标。   (2)每日口头汇报。四位学生每天放学后向结对教师作简短汇报(上交任课教师的评价材料):今天在校的表现如何?哪些方面有进步?哪些还需改进?打算如何努力?还有什么困难和忧虑?
  (3)每周书面汇报。要求该群体的每位学生每周向我写个书面的汇报,内容主要是上述问题行为有无发生、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和认识,以及做了有益的事情情况和感受。
  (3)制定家庭联系册。建立与家长每日书面联系。让家长及时地了解自己子女在校的表现,同时,我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形成家校合力,共同监管。
  (4)浓墨鼓励性评语。只要他们平时做了有益的事,有了点点滴滴的进步就施以夸奖和表扬。在这过程中我很少用严厉地批评,每周反省的目的就是强化他们的行为意识,避免问题行为的反复,强化“亮点”行为,进行自我监督,同时结合他人监督。
  五、个案研究反思
  这只是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个个案,类似于这类学生的典型例子很多,问题行为也是各不相同,行为矫正的方法和措施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针对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的问题行为的产生背景、原因和特点,以及教师自身素质,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是群体行为矫正的关键所在。
  1.一个大前提:尊重和爱护的教育核心
  爱和关心是教育的前提。行为矫正必须建立在关心、爱护的基础上,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去进行。注重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详细询问学生其问题行为的特征与背景,建立良好的咨询与矫正关系。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尊重他们的人格,消除他们的逆反、对抗心理,不歧视,不打击。只有让学生体验到教师对他的接纳、关心和同情,他才能透过矫正关系来改正自己的行为。以上个案都是从关心、爱护、理解的角度去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进而完成问题行为的矫正。
  2.一种大眼光:差异与发展的认知准则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差异性、独立性、发展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是教育活动的积极主动参与者,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发展性和主观能动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应该只看到他们的缺点,一棍子打死,认为他们是无可救药的差生,而应看到他们的亮点、闪光点,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能力和潜力,多渠道、多角度立体地拓展、搭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创造一切可能让学生发挥潜能的机会,是学生找回自信、自尊,建立良好行为关键策略。
  3.一条主旋律:认可和激励的评价导向
  从这个群体问题行为矫正成功的个案中我们不难发现,发展功能对应的适应性行为是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关键。在众多的强化物中,社会性强化物,比如口头表扬,同伴认可、教师的关注与微笑等,在行为矫正中是很有效的。激励、鼓励等正强化手段是学生问题行为矫正主旋律。面对新时代环境下学校学生众多的问题行为,我们如何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如何在发展的框架内评价他们,如何真正地尊重他们并进行平等的交流,是每个教师需要深思的。
  4.一抹强色彩:健康与丰富的班本文化
  健康、丰富的班本文化对学生有导向、陶冶、塑造的作用,可调动和发挥学校集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集体成员思想升华,增强凝聚力。健康、丰富的班本文化的导向、陶冶、塑造作用可以直接影响消极型非正式群体中的共同的或不同的问题行为,使其转变为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因此,积极营造丰富的班本文化(开展学雷锋活动、跳绳比赛、文娱表演、主题班会等),让课堂充满情趣,让班级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校、学生会、团组织、班集体、寝室集体、兴趣小组、正式学生社团等正式群体形成强大的磁场,是学生群体问题行为的引导和矫正重要举措。
  5.一份凝聚力:分工与合作的教育网络
  求木固本,欲流浚源。分析研究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有助于教育转化时对症下药。群体问题行为的形成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教师同学的误解、家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等。只有把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教育统一起来,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构建教育一体化网络,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的教育合力,才能争取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学校领导、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定点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并实行德育导师制,校级领导一对一进行结对,经常找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思想,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聘请学校法制副校长给全体学生做法制讲座。家长的不良行为、不正确的意识、引导会对子女产生极不好的影响。学校多次召开家长会,并聘请心理辅导教师做家庭教育的讲座。
  参考文献:
  [1]李建民著.班主任工作心理学,学苑出版社,2011.11
  [2]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5.6
  [3]郑逸农著.创意教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8

推荐访问:振翅 破茧成蝶 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