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节目如何“农”味十足】 三农节目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媒体对“三农”的报道正逐步加强。声画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直观具体、视听兼备这些独特的优势,使得电视在农村具有更广泛的受众。因此,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报道,始终是南阳电视台长期关注的重要题材。2005年,一档定位于“看乡里人、说乡里事、展乡里情”的栏目《乡村纪行》亮相南阳荧屏。它因反映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示新时代农村和农民的新形象,为农民提供实用信息,把欢乐、服务、技术和政策送到农村而广受赞誉和好评,一些精品节目还荣获省市级大奖。这样的一档农业节目为什么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呢?我想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定位准确,突出科技主线。
  南阳是个农业大市,素有“中原粮仓”的美誉,农业和乡镇企业在南阳市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需要电视,农民需要知识。按照“说乡亲们的事儿,让乡亲们说事儿”的节目宗旨和定位,《乡村纪行》栏目设有《乡村大喇叭》、《村里村外》、《专家说农事》等子栏目,从不同侧面贯彻栏目的总体需求。许多活跃在农村第一线的基层农业科普工作者以及孜孜不倦学科学、用科学、靠科学走上富裕路的先进典型走上我们的荧屏。我市农科所的专家李金锁甚至开玩笑地说,《乡村纪行》让他成了电视明星,现在他的“追星族”——急于获得科技知识的农民观众可不少于那些娱乐圈的明星大腕呢!
  2.走进基层,贴心服务。
  《乡村纪行》节目组的同志平均每星期都要下乡采访两三次,足迹几乎踏遍了南阳市的13个县市区的所有乡镇。在采访中他们遇到过狂风暴雨,遇到过漫天大雾,经历过白雪皑皑,更顶住了盛夏酷暑……同事们打趣地说,他们越来越像农民了。为了这片田野永远充满着生机和希望,他们甘愿做一只在乡间采花酿蜜、奔波劳碌的小蜜蜂。
  3.精心制作,“农”味十足。
  《乡村纪行》是电视专题节目,这就决定了栏目必须善于运用画面、声音、特技、音乐、字幕、图表等一系列电视手段,用电视特有的方式表情达意。同时,该栏目又是一档农业节目,这又要求编辑记者在运用电视手段的时候,要时刻考虑农民观众能否看得懂、听得懂,是否接受、喜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从现场采访、镜头运用、栏目包装、语言串联等各方面都做了精心设计和细致安排,逐步确立了乡土气息浓郁、轻松朴实自然的栏目总体风格。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栏目就十全十美。通过几年来对栏目的审看,我认为它的对农宣传报道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使我们的对农节目精益求精,真正成为农民朋友的一道文化大餐呢?我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多下功夫:
  1.潜心研究农民观众究竟想看些什么,选择好报道的切入口。
  有关部门曾对农民究竟想看什么做过权威性的调查统计,列前三位的分别是“重大政令”、“批评曝光”和“致富信息”。农民最喜欢看到的还有身边变化着的事,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信息。去年我台《乡村纪行》曾播出了一个养黄粉虫带动乡亲致富的女大学生的故事。因黄粉虫养殖在南阳并不多见,且前景看好,播出当晚就有许多农民打来热线电话,甚至节目播出一两个月后,仍有附近县市区的农民观众打电话询问,追寻致富信息源。
  2.恪守民生理念,坚持以农民的视角宣传报道农村改革发展。
  对农宣传报道切忌高台教化,要考虑农民的收视规律、收视习惯和欣赏情趣。选题注意以“小”见“大”,要以“小切口”反映“大民生”、“小故事”展示“大视野”、“小人物”映衬“大背景”、“小事件”反映“大主题”。我们现在的很多节目,几乎已经程式化,一说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文化大院,人们扭秧歌、唱戏或看书;一说惠农政策,就是对政策泛泛解读,追求大而全,而很少走进人物内心,挖掘事件内涵,做到以小人物、小事件、小故事为载体展开报道。一句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可能很容易,但要把每个故事都讲精彩,却不是每个编导都具备这种能力。所以,提高编导讲故事的能力势在必行。
  3.坚持“走转改”,深入农村抓“活鱼”。
  现代农民欣赏电视十分讲究真实、快捷、生动、形象,若是单纯的画面、解说、数字以及政策的照本宣科,可能没有几个人会感兴趣。这就需要我们的编导在选题中找故事、找角度,不要以为自己处于基层就真正了解基层,要多下乡采访,在采访中发现,在发现中学会冷静思考,要善于挖掘和发现那些务农致富或是务工致富的闪光点和智慧,要掌握足够丰富的背景信息,包括市场信息和主人公的周边信息,从这些信息中往往可以捕捉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只要用心,一个平常的选题就会折射出不一般的亮点,故事也才会因精彩而生动。
  4.轻松讲科技,在节目的好看、耐看上多下功夫。
  我们都知道,农民朋友喜欢通过电视来获取科技知识,但怎样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让观众轻松获取知识呢?我想要想让严肃、严谨的科技变得不再那么枯燥、乏味,我们就要学会轻松的讲述方式。我台的《乡村纪行》栏目专门开设了《专家说农事》子栏目,并建立了自己的专家库,把专家、技术人员请到农民的田间地头,针对农户种养殖问题现场办公,颇受农民欢迎。但我总认为这种形式过于死板,就是现场声配以字幕,最多加上重点提示,这样讲,就是平铺直叙,没有起伏,而且显得冷冰冰的。知识是讲明白了,但对观众的吸引力就会差一点儿。我们能不能多动动脑筋,用故事化的理念,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围绕着农民的兴趣点来轻松讲科技呢?当然,把节目做得轻松、好看有很多元素,但大体上只要把好玩的事,有趣的人和有意思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信这个节目一定会让人喜闻乐见。
  5.农业电视节目主持人(包括出镜记者)必须在亲和力上狠下功夫。
  一些对农报道的栏目主持人或出镜记者有时太正襟危坐,字正腔圆。农民说:“他跟咱不是一路人,他说啥咱听不懂。”这就说明,对农报道要采用农民视角,采用农民语言,与受众零距离。电视节目的创意、内容、画面拍摄、剪辑技巧固然重要,但是这些都是由主持人的表达传递出去,主持人是节目制作环节中距离受众最近的人。作为农业电视节目主持人,首先要获得农民的认同,其次要用农民乐于接受的方式表达,还要说农民容易听懂的话,即具有亲和力地传递信息。2010年,《乡村纪行》栏目主持人方圆获得全国“农村电视节目十佳主持人”称号。她在节目中表现出的那种对农民的尊重、认同,对乡亲真挚的理解、沟通,正是她所具有的亲和力的体现。如果我们每一个农业电视节目主持人都能始终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农民平等、能够与农民产生感情交融的位置上,我们的农业节目一定会散发出感人至深的人情味和芬芳馥郁的乡土味。(南阳电视台)

推荐访问:三农 味十足 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