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知文本有章可循】整体感知

  张志公先生认为,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出发,最后再回到整体,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因此学生初读课文时,要先整体感知文本,奠定深入学习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能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实际上,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从整体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把握始终是教学的难点问题。我们不妨从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一些教学案例中探求整体感知文本的方法。
  一、概括感受
  在学生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文章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感受,是王老师通常采用的整体感知文本的方法。如《一夜的工作》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了、看了总理的一夜,现在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你对总理这一夜的最大感受,你用哪个词语?请高举你的小手,让老师看到你那自信的神情。
  学生依次概括出了“负责”“劳苦”“简朴”“爱民”“繁忙”“为国为民”“不辞辛劳” “认真负责”“艰苦朴素”“任劳任怨”等词语,教师随即板书。
  师:让我们从这些感受中选择其中的某一点(指着板书的那些词语),那是你感受和感触最深的地方,抓住它,带着它,再走进“总理的一夜”看看,你是从什么地方,哪些文字,哪些句子当中深切地体会和理解到这一点的,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可以轻轻地读,也可以默读。
  读文如识人,往往初次见面即产生第一印象,以便与今后的深入认识进行比对,固有经验在这样的比对中不断得到了提高。学文也是如此,在充分初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本快速地进行感受梳理,是对学生概括能力及综合信息能力的训练。
  二、明确心情
  正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学生在读完文章后,会不自觉地对文字之间蕴藏的情感进行揣摩、思索。此时,引导学生说说读完文章后的心情也是使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好方法。在《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教学中,王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的:
  师: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读的时候注意把生字读准、句子读通。读完以后,问一问自己:你的心情如何?
  (接着,学生依次说出了“贪婪”“吃惊”“憎恨”等心情。)
  师:对那些愚蠢无知的人们感到憎恨。请同学从文章中的字里行间去找一找究竟是哪些文字、哪些叙述使你产生这样的心情。
  (学生再读课文,感悟重点,教师巡视。)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字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学生在课堂上读到的是文字,感受的却是一份情感。在初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读文时的心情,为抓住词句、细品意韵和披文探源营造了心理期待。
  三、读重点段落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或印象深刻的段落,也是整体感知的方法。
  在《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中,王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的:现在王老师请你们仔细读一读,你觉得这篇课文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它们找出来,然后仔仔细细地读一读。
  (学生大声读课文,寻找写得精彩之处。)
  师:咱们交流一下,你觉得这篇文章当中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最精彩?
  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将文章的多数段落进行了入情入境的朗读,为下文深入探索文中人物的智慧作足了准备。
  找到最精彩的地方,仔细读一读,学生边读边想,自己找寻段落的精彩之处,在朗读交流中对诸葛亮的智慧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四、梳理内容
  初读文章,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或写了哪些内容是整体感知文本常用的方法。
  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中,王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自由朗读文章,边读边注意几个生字的读音。读完课文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自由朗读课文,老师巡视。)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概括、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为自然过渡到精读品味作好铺垫。
  显然,面对着每一篇文章,王崧舟老师都精心设计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或对文本谈体会,或直面印象最深的句段,或概括梳理文本内容,或三者同时结合,引导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准确把握了文章的基点,为下面的潜心会文和细品词句意味奠定了扎实的感悟基础,从而达到“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的阅读效果。

推荐访问:有章可循 感知 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