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人性”教育火把,点燃学生的激情|高举火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作为教育阵地,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的重任。当今社会教育教学改革呼声四起,应试教育、公式化教育、素质教育、个性教育等等……每一种教育都蕴含了无数探索者的心血和热情。但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无论什么形式的教育,无论什么时段的教育,都要高举人性的教育火把,点燃学生的激情,滋润社会的土壤。
  著有名作《好社会:人道的记事本》的美国学者加尔布雷斯在谈到教育的真谛时呼吁:“真正的好处在于每一个人均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幸福。”“在好社会里,教育还有两项至关重要的用途,其一,教育可以使人们聪明地管理自己;其二,教育可以使他们尽情地享受人生。”我们在教学中坚持德育为先,让学生学会做人的时候,作为政治教师,还要考虑一下我们的教育伦理。由此,笔者想到了一封信,这封信是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就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说:“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们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亲历者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什么?作为一线政治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学生进行人性教育。
  现实社会中,我们身边的高材生失去道德的事情时有发生,先是向黑熊泼浓硫酸的清华大学生;再是因为口角残忍杀害同室四名同学的云南大学高材生;又有撞到骑车人又连捅八刀直至被撞人死亡的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生……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不更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性教育吗?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人性,应该怎样去做呢?
  一、教师必须具备人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最可贵的品质是人性。”只有充满人性、人情、爱心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性的学生。对一名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教师来说,人性应放在首位,以人性塑造人性。作为一名教师,如果随意倾倒垃圾、践踏草坪,怎么样要求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呢?自己不精心备课,不认真批改作业,怎么样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努力向上呢?怎么样要求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呢?家庭不和谐、邻里不和睦,怎么样要求学生加强家庭美德的建设呢?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是无条件的,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也应是无条件的。在教学中,师生之间更多的应是一种心灵的交流,体现为对教学过程的追求,体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由于师生之间的特殊关系,在师生交际过程中,角色和地位都决定了教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给学生撑开个人的活动空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折射到学生的心灵,其结果必然是学生会被教师的真情感动,从而使教师享受到学生爱的回射。
  三、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生命体的每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学生作为生命体的存在,其发展的差异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潜能,并且可能在某些潜能方面还具有相当的优势,理想的教育告诉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优势,并通过教育使之转变成现实力量,以满足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要。但现实和理想总有一段距离,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的加速度并不是一致的,情商、智商有通过良好的教育得以改善的一面,但也有其恒长性。只有承认了这种差异,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也才能真正地在教学中做到“热诚地慢慢来”。
  四、教师要教会学生注重实践活动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提出:“中学生的道德成长、发展,不在于单纯的外部环境,也不在于单纯的主体内部,而在于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交互作用实现。”注重实践,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能进一步深化、熟化,变为学生自觉的行动,使他们成长为思想品德高尚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也是德育的归宿所在。例如,组织学生到福利院、敬老院义务劳动、打扫马路等。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帮做家务,做力所能及的活,不让家长操心,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每年“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拣拾白色垃圾,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等,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使学生把能为他人、为社会做一件有益的事当作光荣。
  作为教师,没有轰轰烈烈的战绩,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但我们面对的是有思想、可塑性人才,对他们进行人性教育责无旁贷。

推荐访问:火把 高举 点燃 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