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探海能带来什么]蛟龙探海

  “蛟龙”号潜入深海的探测,意味着需要开发高强度的耐压材料、低温高压下不黏滞的新液压油以及更多超出我们预期的新技术和材料。而这些,和航天技术一样,迟早会推动多个产业的发展,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7月中旬,搭载着“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号科考船,将停靠青岛港,完成这次持续一个多月的“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蛟龙”号的凯旋,意味着中国人的脚步可以抵达地球上大约99.8%的海区。
  在等待“蛟龙”号回家的日子里,我们不禁要问,“蛟龙”号潜入深海的探测,会给这个世界的未来带来哪些改变?这正如“神舟”飞船的成功不仅会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星空,也会让我们思考如何开发那片“新边疆”一样。
  挺进“龙宫”寻“宝藏”
  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第四次下潜任务时首次突破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20米,再创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吸引“蛟龙”号和世界上其他一些载人或无人潜水器进入深海的动力之一,便是海底丰富的资源。
  “‘蛟龙’号挺进7000米深海的背后,是国家战略趋向的变化,也就是向海洋,特别是深海寻求未来发展所需的资源。”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杜文龙说,我们知道,陆地上的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开采,如今已经达到了极限。就能源来说,陆地上目前已经探明的能源矿产,大约只够支撑全世界30~50年之用。而对于海洋,特别是深海中蕴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世界各国都不甚了解,那是一个有待探索和开采的“宝库”。
  事实上,“蛟龙”号的海试不仅是对下潜深度的检测,还考察了这艘潜水器探测海洋资源的能力。可以想象,对深海中的“可燃冰”等能源,以及各类矿产资源,特别是陆地上快要枯竭的稀有金属资源的探索和开采,将会改变陆地上能源和矿产供给不足的现状。
  帮助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探索深海资源,也是世界上其他一些载人潜水器承担的任务之一。美国海军“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的运作,该研究所的“阿尔文”号技术团队向记者介绍说:“‘阿尔文’号自1964年建成以来,至今已经累计进行了超过4400次下潜,其‘乘客’超过1.3万人次。为什么‘阿尔文’号对海洋学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有如此大的吸引力?那是因为‘阿尔文’号作为科学考察载人潜水器,每次下潜的乘员组都可以由1名驾驶员和2名科学家组成。这就是说,科学家可以置身海底,亲眼观察那里正在发生的地质和化学变化,以及生物的活动,还可以当场采集生物、矿石等标本带回海面。这些功能,正是‘阿尔文’号的魅力所在。”
  相关产业将迎“又一春”?
  来自海底的矿产和能源,很可能会为能源、金属冶炼乃至化工等行业的发展带来一次飞跃,使国家经济发展拥有新的动力。与此同时,我们也不禁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对载人潜水器的研究,是否也会像“阿波罗”登月计划或者其他一些著名的航天计划一样,带动若干产业链的发展。
  “在中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对深海探测的关注程度,其实仍然落后于航天。”杜文龙说,举例而言,在整个20世纪,自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抵达月球开始,先后有12人登上月球,成为“与地球距离最远的人”,曾经进行空间飞行的人则更多;但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却只有2名造访者。这或许说明潜入深海很可能比飞向外层空间更难,或者至少难度相当,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人类相对不重视对深海的探测。但这种现状,如今正是中国的机遇。
  举全国之力实施的巨型科技工程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著名事例之一,就是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在计划实施的12年间,每个美国家庭平均为它投入了大约573美元。由于带动了大量相关产业的发展,美国用在登月研究上的每1美元的投入,最终为美国带来了4~5美元的收益,甚至有人认为这个数字可以达到12美元。
  另外,在“阿波罗”登月计划实施过程中,共有约630台高性能计算机为其服务。在当时,人们很难预测如此大规模使用计算机会为美国带来什么。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拥有了世界上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计算机软硬件产业。
  从这次关于“蛟龙”号的7000米海试中,我们已经能看到“蛟龙”号与哪些产业发生了关联:潜入深海的船体,意味着高强度的耐压材料;更灵活的机械臂,则要归功于改进了的控制软件和在深海低温高压下不易黏滞的新液压油……由深海探测带动的其他产业的发展趋势,很可能比航天的影响更大。
  深海探测“补缺”航天工程
  通过相关媒体报道能看到,当“蛟龙”号在7000多米深的水下放出诱饵的时候,生活在深海的各类水族就游到潜水器旁边大快朵颐,数量多得让潜航员眼花缭乱。
  这反映出深海探测在促进经济发展之外,带给人类社会的另一种改变:为一些科学领域带来巨大的震动,对生命生存条件的重新认识即是其中之一。甚至,深海探测会与航天工程中寻找地外生命的工作,发生微妙的联系。
  “阿尔文”号技术团队告诉记者,在20世纪70年代末,“阿尔文”号探测了当时人类已知的第一个海底热液喷口。热液喷口中喷出了富含矿物质的高温热水,而在这个喷口附近,却生活着一个依赖地热而非太阳能的动物群。在当时,这是一个颇为轰动的发现,因为“万物生长靠太阳”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蛟龙’号此前海试中发现的深海生物,也会引起生物学界和普通人的思考:既然有为数不少的生命可以适应7000米水下那种700倍于大气压的巨大压力,那么我们日常生活的常温常压的环境,就不会是产生生命的必要条件。在宇宙深处,那些环境近似地球上深海的星球,或许也有产生生命的可能。”杜文龙说。
  手记
  深海,中国人的新边疆
  在关注“蛟龙”号海试的这一年里,记者阅读了一些关于中国人和海洋关系的材料,并从中发现了若干有趣的细节:1840年,当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些中国官员相信英军装备的明轮汽船里都养着牛,它们像拉磨一样牵拉某种装置以驱动明轮运转;更早一些时候,清朝政府的礼部承担着管理“海上属国”的责任,因此,英国、法国、荷兰和意大利都成了中国一厢情愿中的属国。
  这些事例共同指向了一个事实:中国人曾经在数百年间,选择了一条远离海洋的发展道路,固步自封而不再开拓,也因此而变得孤独。直到陆地上的资源枯竭,中国人才把目光重新投向海洋,乃至深海。对这一片新边疆的探索,不仅会让中国获得未来发展的新动力,也会让中国因为掌握了资源开发的话语权而不再孤独。

推荐访问:蛟龙 带来 探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