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不仅仅是打分数_免费测名字打分数

  考前的模拟测试是高考前必不可少的演练,但在屡次的阅卷中总会听到这样的抱怨与感叹:看问题视角过于单一,分析问题过于机械;基础知识不扎实;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较差;答题缺乏条理,书面表达能力欠缺……有人这样精辟地归纳当前学生答题的现状:只有罗列,没有逻辑;只有发散,没有思维;只有表达,没有表述。
  种种情形每年都在重演,每当这个时候打分的笔都无法落下,也不断地问自己:阅卷,仅仅是为了打分数吗?为什么高三学生都会遭遇学习的瓶颈而无法突破?是我们的教学出问题了吗?几届高三教学的经历,不免对教学中许多问题产生了追问和思考的愿望,在此求得同仁的共鸣与指教。
  追问之一:学法指导在实际教学中真的有效吗?
  学法的指导无疑非常重要,但在教学中往往有两种现象值得关注:
  现象1:学法指导的“走秀”与“短命”。学法指导应该是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但在许多时候却仅仅出现在公开课中。为了突出自己的教学能力,展示自己的教学业绩,在公开课中“昙花一现”,日常教学中却难觅踪影。
  现象2:学法指导的单一性和模糊性。在多次的听课过程中,感觉较深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侧重对解题方法的指导,因为现在普遍认为有效教学的做法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模式,显得非常单一。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单一的解题方法的指导上往往不甚清晰。
  思考:学法指导应该体现在这个教学过程,而且也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解题方法上,应该包括:
  1.读书的方法:教材是教学和应考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主张:不动笔不读书:一张白纸、读读写写,逐字逐句、圈圈点点;不搭架不读书:先认识整个单元或专题的框架,框架下细读、精读;不静心不读书:心静才有效率,心静才有更好的思维。读书过程应该关注:(1)字词的正确写法。(2)注意教材中结论性表述。(3)学会举一反三:见点联想,前后成串。一个知识点并不是孤立的,在教学中要尽量帮助学生弄清楚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尤其是与之相关的内涵与外延。
  2.记笔记的方法:记体系、记未曾注意或从未听说过的、记难以理解的或自己难以复述的,尤其教师应该突出关注概念的梳理。这样的内容必须记下,经常对学生加以强化,才能够加深其对某些知识的理解。
  3.解题的方法:解题的方法是教学中最为关注的,但我认为在各种方法中更应该注重逆向思维的训练。如:材料题答案的归纳一般步骤是找关键词,归纳答案,尝试组织答案。那么是否可以先给答案,让学生根据答案找材料中的关键词呢?另外。对一些记忆量较大的知识是否可以变换角度训练,尤其被我们戏称为“鸡肋”知识的如意义、影响类问题,因为这类问题也会通过变化出现在高考的试题中。
  追问之二:教学定位、过程真的清晰吗?
  这个问题似乎在高三教学中不是一个问题,大家都会认为教学定位是针对高考,过程就是知识点的整理与分析,事实却并非如此,有这样两种现象是我们非常困惑的:
  现象1:高三教学往往游走在新课与复习课之间。现在很多课堂教学分不清是复习课还是新课,教师没有多少整理,按照课本章节依次复习,知识点的罗列也非常到位。高三的复习时间非常紧张,这样上课导致高三的复习最终是虎头蛇尾。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学生整体的驾驭能力欠缺,结果全包全揽,让该拔高的部分没有上去,该淡化的却在强化。
  现象2:游走在僵化预设与漠视生成之间。教学的预设是每个教师每节课都必须要做的,但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超出预设的生成不时会出现,而这往往是最有价值的,但在教师主导的课堂中往往被漠视甚至是扼杀。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就消失殆尽。
  思考:搭建框架,自主填充,最后点拨。在教学过程中,先搭建一个宏观的框架,然后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后画龙点睛。教师尽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功能应该在于引导和点拨。
  如:在复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这一内容时,采用了这样一个结构:英国的崛起:16—20世纪初期。崛起的原因:地理位置的优越、“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技术的支撑、科学的推动。四个原因列出后,提供具体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分析,然后由教师进行点拨,使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是自然的。
  追问之三:学生的苦恼我们真的倾听并思考了吗?
  对教学的检验,学生的声音最为重要,当教师在困惑的时候,应该俯下身倾听学生的心声。
  现象1:抱怨学生基础差、不看书。这是经常听到的,也是最常见的问题。有些学生确实不喜欢看书,喜欢遨游题海,但并非都如此。
  现象2:教师与学生“互不信任”,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师抱怨学生,学生埋怨教师,关系紧张,效率低下。
  思考: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改变自己,可以尝试这样做:
  1.根据学生的声音,经常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与进度,在适当的时候尝试分层教学,基础弱的强化基础,能力弱的强化能力。
  2.考试的内容要“跌宕起伏”,要经常让学生“够得着”,有收获的快乐,让其有学习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3.充分备课,高屋建瓴,让学生佩服教师,而不是相互埋怨,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阅卷的反馈再一次触及我们的内心,它不仅仅是对成绩的检验,更是对教学的拷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极地面对所有问题,是否能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呢?

推荐访问:阅卷 仅是 打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