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五省少数民族族群报道的框架分析】少数民族衣服

  【摘 要】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人民日报》、《甘肃日报》和《中国民族报》对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等五省少数民族族群的报道框架,并分析该框架形成的因素。研究发现,报纸对少数民族族群的报道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宗教、突发事件等方面。
  【关键词】报纸 少数民族 族群 框架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省份为族群划定标准,呈现新、藏、青、甘、宁五省少数族群的报道,不专门做某个族群的分析。根据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以该地区最主要民族为代表,新疆为维吾尔族、西藏为藏族、青海为穆斯林和藏族、甘肃为藏族、宁夏为回族。
  本文以《人民日报》、《甘肃日报》、《中国民族报》为样本,抽样的时间是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其中《人民日报》和《甘肃日报》抽取3的倍数。每周二、周五出版的《中国民族报》,每份报纸都为研究对象。从报道数量、报道区域、报道媒介、报道内容四个类型进行考察。文中还对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的报道,以及标题中含有“民族团结”字样的报道单独做出分析。
  三份报纸中,共检索到1093篇关于五省少数民族族群的报道,其中《人民日报》187篇,占总量的17%;《甘肃日报》458篇,占42%;《中国民族报》448篇,占41%。
  二、研究发现
  1、地域分析
  所有样本在五省中的分布是,甘肃227篇、新疆187篇、西藏105篇、青海516篇、宁夏58篇。从《中国民族报》看,关于新疆的报道最多,西藏、青海、甘肃和宁夏依次递减。在《人民日报》中,西藏最多,其次为新疆、青海、甘肃和宁夏。全国性报纸中,关于西藏和新疆的报道最多。
  2、报道内容分析
  我们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环境卫生、民生、宗教、突发事件、民主法治、玉树报道、舟曲报道、民族团结、典型人物列为主要考察内容。
  关于文化教育的报道,大多围绕学校教育、文化传承保留等方面,多侧重少数民族族群如何学习利用汉文化,和对本族群文化的传承。既有利于保留族群的特色文化,也是族群之间互相学习的需要。
  少数民族族群都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因此,在样本中,关于宗教的报道占据较大篇幅。宗教问题涉及族群团结,关乎地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正面的宗教报道,对增进族群团结有重大意义。在《中国民族报》中,我们发现有37篇关于宗教信仰的正面报道,明显高于其它两份报纸,突出了民族报的特点,抓住了重心所在。
  在环境卫生方面,多以环保、卫生为主题,聚焦五省少数民族族群聚居地的生活状况。从政策制定、资金支持等角度,对保护发展该地的环境卫生进行宣传性报道,但只占样本总量的3%。
  民生一直都是媒介关注的重点方面。物价、住房等话题,始终占据较大的报道篇幅。三份报纸中,关于民生的报道都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其中很多报道为跟踪式连续报道,直至问题得到解决。
  在考察的时间段内,有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两个重大突发事件,我们对其进行了单独分析,占样本总量的44%。关于民主法治的报道,分别为6篇、1篇、4篇,共占总量的1%,主要围绕法制建设的进程。
  标题中有“民族团结”字样的报道,共计27篇,占3%。一般以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族群的团结进步为要点,各方面积极推进族群之间协调发展,促进各族群共同进步。
  典型人物报道,共计27篇,占总数的3%。主要对一些少数民族族群的先进人物,和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人物进行颂扬。
  三、结论及探讨
  1、新闻报道框架
  (1)“报道了什么?”三份报纸在对五省少数民族族群的报道上,内容丰富,既有宏观方面的呈现,如大政方针、民主法治等,也有微观方面的报道,如少数民族族群的手工艺等,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报道框架,尤其是对民族团结、宗教事物的报道方面,明显高于其它地区。
  标题中含有“民族团结”字样的报道,《人民日报》有2篇,《甘肃日报》没有出现,《中国民族报》25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大众媒介在报道民族事务上的基本态度。
  (2)“怎么报道的”。三份报纸的报道角度都较为全面,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族群聚居地的繁荣和发展。不同的是,根据各自的定位和特点,其报道都各有特色。如对舟曲泥石流的报道,《甘肃日报》在2010年8月连发了多日专刊,其报道数量之多,报道内容之全面,报道形式之丰富,是《人民日报》和《中国民族报》不能比的。此外,《中国民族报》对宗教内容的呈现,也远远超过其它两份报纸。
  在报道体裁上,三份报纸均采用消息、通讯、评论、图片新闻等多种体裁;在消息来源上,除个别篇幅为新华社通稿外,绝大部分由本报记者采写。
  2、影响框架形成的因素
  (1)政治层面的客观需要。民族问题一直是我国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关于少数民族的政策和方针,第一时间的公布和解读离不开主流媒体。长期以来形成的舆论氛围,也使得我们能够从《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少数民族报道中观察出种种迹象和态度。某一少数民族地区在主流媒介中出现的频率和篇幅,总富含政治意义。
  (2)媒介自身的定位。我们选取的三份报纸,在媒介定位上各有特点,因此其报道和呈现方式也有所不同。如《人民日报》的报道一般篇幅较小,采用消息体裁。对同一问题的呈现,《甘肃日报》或做较大篇幅的报道,或根本不予呈现。同样作为全国性媒体,《中国民族报》关于少数民族族群的报道大多比《人民日报》详细和全面。
  (3)报道客观事实的需要。三份报纸对少数民族族群地区的现状,都做了较为全面的呈现,基本符合受众对事实的要求。此外,样本中涉及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的报道较多,遵循了某一时段内对重大事件集中报道的原则,符合客观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族群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事务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客观上要求报道的框架必须完整。
  (1)少数民族族群报道的框架鲜明,完整性较强。从所选的三份报纸的报道来看,对五省少数民族族群的报道,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环境卫生、民生、宗教、突发事件、民主法治、民族团结、典型人物均有涉及,不仅有宏观解读,也有微观呈现,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体系,对“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有一个完整的体现。
  但我们仍然发现,关于政策解读的报道偏多,而关于民族法制的报道则相对较少,在完整的基础上其平衡性还有待加强。
  (2)三份报纸在一致框架下各有侧重。“媒体总是有选择地报道一部分话题,同时忽略其他话题”,每一份报纸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中国民族报》对突发事件关注较少;《甘肃日报》则较少直接报道民族团结。三份报纸“各司其职”,各有特点。受众可以针对不同需求选择不同报纸,但也容易造成在报道内容上的漏洞。
  (3)报道的完整架构促进全面了解少数民族族群,消除偏见。对少数民族族群的报道不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还要紧密结合少数民族族群的特点,从多角度进行报道,提供一个完整的框架,以便全面了解少数民族族群的发展状况。这对消除刻板成见、展示积极向上的族群面貌有重要意义,也能够为研究大众传媒与族群主流意识和文化发展的关系提供样本。□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受众选择现象的族群行为研究——以西北地区样本为例》前期成果,项目批准号:11LZUJBWZY067】
  (作者:均为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专业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推荐访问:族群 少数民族 框架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