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与汉阳曾同为武汉门户:汉阳新火车站2019开建

  一座水乡小城,有汈汊湖的烟波浩渺,有汉江清流的潺潺不息。站在秀美的仙女山上远眺,阡陌相连,风景尽收眼底。汉川,这座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小城,安逸悠闲,曾经几多风雅,听善书、对楹联,时间仿佛未在这里留下任何痕迹。它是江汉平原生活的缩影,也是鱼米富足的象征。
  汉川,同武汉的关系一直颇具渊源。汉川之于武汉,亦像吴淞之于上海,既是“卫星城”,也是“后花园”。从武汉市中心至汉川市区,50余公里,从武汉市边缘的新沟镇至汉川郊区则不过10多公里。早晨从汉川汈汊湖打捞起来的鲜鱼,中午就变成了武汉人酒席上的佳肴。
  7月1日,汉宜铁路开通,汉川站是第一站,从武汉始发20分钟即到。它是汉川市境内的第一个火车站,终结了这座城市无铁路通过的历史,也预示着汉川和武汉“双城生活”的开始。
  汉川商号曾布满武汉
  据当地的老人讲,汉川是“水川”,旧时长年供给大汉口的活鲜。汉川的鱼行、鱼贩,几乎布满了汉正街的各大菜市场,从武胜路到利济路,也有不少汉川人开的粮行、花行,汉口的河渡荡船手几乎都来自汉川。汉川人在硚口的小商小贩布满一片,有些逃水荒到汉口铁路外的汉川人,搭草棚、筑板房前后不计其数,他们从贩瓜菜的小本经营开始,之后也有发了大财的。民国时期,马口的裕太升、裕太福、王圣丰、南河的车益记,很多都在汉口成了气候,这几家在闹市中设有几十个铺面,开烟号、钱庄、药铺、茶庄、饭馆、油坊,有的甚至成为汉口的老字号。汉口六渡桥、汉正街的居民,被公认为最正宗的武汉人,而他们的前两代或三代,很多是从汉川逃水荒过去。
  史料记载,古时,两江汇聚, 三汉鼎立,才形成大楚国自然丰美的三角洲。这里所指的“三汉鼎立”,就是指汉口、汉阳、汉川。汉川,不仅名称带有汉江的含义,而且汉江实实在在有100多公里流经汉川腹地而后注入长江。汉口,即汉江入长江的入水口,自古以来,汉川与汉阳同为武汉的门户,与武汉水相通、地相连。
  水乡“二河三蒸”
  汉川人的一天,是从早上的一碗参汤开始的,很多外地人并不知道“参”是什么意思。“参”在这里念“can”,而不是人参的参(shen),它其实是一种煲,类似瘦肉煲、猪肝煲、三鲜煲等,用新鲜的肉质,加以淀粉搅拌,配上青菜粉面煮熟,就是一碗“参汤”。早上,当地人如果碰到亲朋好友,为表亲切,打招呼都是“走!请你喝参汤。”
  毗邻武汉,汉川过早也是种类繁多,应有尽有,糊汤粉、蛋酒、油窝、苕面窝、藕夹、锅盔、煮包子(又名煎包)、冲担角(本地一种菱形的烧饼)、三鲜豆皮、蛋卷、千层饼、绿豆糍粑、水晶包……数不胜数,在他乡打拼,过年回家的汉川人,第一件事大概是把思念家乡一年的早餐都吃个遍。
  家里来了外地客,主人家一定会拿出最有汉川特色的“二河三蒸”招待。“二河三蒸”实际指的是清蒸、粉蒸、泡蒸三种蒸菜方法。而最有特色的是泡蒸,以自制的米醋调味后淋入蒸菜之上,味道独特,其中以“泡蒸鳝鱼”最有名。
  “二河三蒸”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与汉川是水乡泽国有关。旧时,汉川“一年雨水鱼当粮,螺虾蚌蛤填肚肠”,渔家农户吃不上粒粒如珠玑的大米,只有用少许杂粮磨粉,拌合鱼虾、野菜、藕块蒸来充饥。久而久之,便发展成为汉川的传统名菜。
  在中秋节,还有吃“荷月”的风俗,“荷月”是汉川特有的点心,用水油面和油酥面包馅,再放入中空的月饼胚烘烤而成。食用时用开水冲泡,外皮层层发开如荷花绽放,中秋节食用象征团圆如意。等到过年时,节日氛围也是相当浓厚,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腊肉腊鱼,还会架起油锅,做藕夹、翻饺。最有年节特色的就是丸子,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包括炸肉丸子、蒸豆腐丸子、蒸糯米丸子、鱼参丸子。其中以糯米丸子、鱼参丸子最有特色。鱼参丸子最能检验家庭主妇的手艺,能干的妇女将鱼刺全部剔除干净,剁碎成鱼肉末,再做成丸子,口感鲜嫩爽滑,吃不到一点刺。
  汈汊湖的荷,仙女山的秀
  很多人把汉川称为江汉平原的明珠。很大程度上,这个称呼缘于汈汊湖的盛名,它是大自然赋予汉川最好的馈赠。
  16公里长、5公里宽的水面,水面约14万亩,光是这组数据就让人震撼。浩瀚百里,汈汊湖作为省内五大淡水湖泊之一,风光旖旎,有淡水渔业观光区、东湖游乐园、水上九曲桥、厢式钓鱼坊、鱼家乐、泛舟采莲等游乐项目。曾有德国渔业专家里西到此游玩时称赞:“这样的湖泊,这样的水面,中国不多,世界少见!”
  每逢夏天,汈汊湖的湖面碧清如镜,荷花盛开,青绿的莲蓬立于荷花和荷叶之间,幽香阵阵;到采莲的季节,泛舟湖面,竹篙撑点穿行于莲荷之间,满湖芬芳;秋天时分,湖光百里沉如镜,采莲的妹子和捕鱼的小伙,舞起了双桨。泛银的是鱼,蹦跳的是虾,还有莲、藕、芡实、菱角等,运气好时还可以打到野鸭。
  行走在汈汊湖小路上,路边随处可见各种湖渔村和水乡农家菜,主打鱼类特色菜,泡蒸鳝鱼、鱼丸汤、清炖甲鱼、财鱼丸子火锅、清蒸半边鱼、荷叶炒鸡蛋、红烧甲鱼、一锅鲜、鲜美野鸭汤。每年5月-8月是旺季,很多来自武汉、黄石等外地的食客还会特意驱车前往,只为吃一口纯正的湖鲜。
  在汉川城之南隅,有一座海拔不到100米的山,名叫“仙女山”,山上有仙女庙、娘娘井、楚国令尹子文墓等古迹和古遗址。它海拔虽不足100米,却是江汉平原在城区中心唯一的一座山,独成一峰。现如今,仙女山已建成公园,依然林茂浓萌。
  在很多汉川人的记忆里,秀美的仙女山一度作为汉川式地标存在,承载着很多成年人的回忆,还曾是红极一时的“拍拖胜地”,也是很多学生春游必去之地。
  “善书”还在坚守
  汉川是饱含千年文化底蕴的诗联文化之乡。素有撰联作对的历史传统,楹联与民歌、善书等民间传统文化并称为汉川“文化三宝”。据历史考证,善书在汉川有300年左右的历史,而被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誉为“天下第七、湖北第一”的撰联奇才黄良辉就是汉川人。
  善书,其实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曲种,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在过去,善书艺人头戴礼帽,手执折扇,一声惊堂木响,举座皆寂。“未开言来,泪流满面”,民间也因此称其为“未开言”。农闲时节,三乡五里,尽是听书人,善书曾极一时之盛。历史上,汉川艺人将积善荫德的理念,融入当地楚剧当中,形成大宣腔、小宣腔、欢乐腔、怒斥腔等13种表现形式。

推荐访问:汉川 武汉 同为 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