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互译常见错误分析

  摘 要: 习语是英汉互译中最难翻译的部分之一,其翻译的好坏对整个译文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本文对英汉习语互译中常见的错误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方法,以期提高英汉习语互译的技巧和质量。
  关键词: 习语 英汉互译 常见错误 分析
  
  一、引言
  英语和汉语都拥有大量的习语。习语(idioms)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 expressions)等,具有浓厚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由于习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比一般词语有着更强的表现力,习语不仅大量出现在文艺作品里,在政论和科技文体中也同样经常遇到。因此,习语的翻译自然是一个突出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其翻译的好坏不仅可以反映学习者掌握使用某种语言的水平,而且对整个译文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下面就对英汉习语互译中常见的错误进行归纳和分析,供学习者交流和参考。
  二、生搬硬套
  英汉习语中有部分习语在意义和比喻上非常接近,翻译这部分习语通常用同义习语套用法。但是有的译文没有考虑到习语的民族和地方色彩,生搬硬套,把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的习语套用进另一种语言中去,使译文带上鲜明的异国文化的色彩,以致和原作的上下文形成矛盾。例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被翻译为汉语习语“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这种套用是不合适的。虽然两者有相同的意思,但诸葛亮是我国的一个历史人物,如果出现在英译汉中,中国读者会觉得别扭,怎么诸葛亮会出自一个外国人之口或之笔呢?原作的上下文根本没有提到这个人物,突然出现在译文里,就会很突兀,与原作上下文形成矛盾。不如把它译为“一人不及两人智。”,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民族色彩所引起的矛盾。又如: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套译为“说到曹操,曹操就到。”就带有明显的民族色彩,译为“说到某人,某人就到。”就比较妥当。同样,Beauty lies in the lover’s eyes.不宜译为“情人眼里出西施。”,最好改译为“情人眼里出美人。”。
  虽然我们提倡翻译时要使用意义对等的习语,但需要译者注意的是凡是含有较明显的民族和地方色彩,或者附有一定的人名、地名的习语,翻译时最好不要直接套用。
  三、望文生义
  有一些英语习语在形式上同汉语习语非常相似,使我们一读到这些英语习语,立刻就联想到那些汉语习语。其实,两者之间只是形似意不似,貌合神离。翻译时最易造成误译。例如:pull sb’s leg 很容易误解为“拉后腿”,其实,它的意思是“开某人的玩笑”;move heaven and earth 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惊天动地;翻天覆地”,其实正确的译文是“想方设法;千方百计”;child’s play 如译为“儿戏”则是错误的,它的意思是“简单的东西;容易的事情”;eat one’s words 不能译为“食言”,而应译为“承认自己说了错话”;wash one’s hand 很容易误译为“洗手不干”,正确的译文是“断绝关系;推脱责任”。
  由此可见,翻译英语习语决非易事。我们要正确理解其真正的含义,避免由望文生义而引起的理解错误和表达错误。
  四、语体不符
  习语的翻译既要做到理解正确,又要表达得体,注意在译文中保存原作的风格。如果习语是古语,就要译得古雅些,如果习语是通俗口语,就应该译得生动活泼和口语一点。比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应该译得古雅一些:Do unto him as he does unto others.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为:Do no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want others to do unto you.就很古雅。如果原习语通俗易懂,语体更接近日常口语,而译为古雅的书面体则会不符合原作的风格。例如:Waste not,want not. 不宜译为“俭以防匮”,而最好译为:“不浪费,不愁缺。” 这样就保存了原文的风格。又如: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 译为“有了好的开头,才有好的结果。”就很好,不要译为“欲善其终必先善其始。”,以免产生风格上的矛盾。有时还要注意不能用过于随便的口语句子来翻译原文的大意。如:Men may meet but mountains never. 译为“人也许会相见,可是山头却不会。”则欠妥,不如译为“山和山无法碰头,人和人总会相遇。”。又如:Who has never tasted bitter, knows not what is sweet. 不要译为“一个从来没有尝过苦味道的人是不知道什么叫甜味的。”,译为“不尝苦,怎知甜。”就与原文一样精练和对仗了。
  五、拖泥带水
  汉语成语多是四字组成。它的特点是结构整齐,言简意赅。但译成英语时,如果仅从字面意义去译,译文就会显得�嗦繁复。译者应该领会其精神实质,将其内在思想译出来,尽量使译文简洁流畅。比如:“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对成语简洁对称。如按字面译为“Eat your rice according to the dishes served, measure the man before cutting the cloth.”就失去了简洁对称的优点。不如下面译得好:“Fit the appetite to the dishes and the dress to the figure.这样的译文用字少,却能清楚表达原意,而且保持了原文整齐匀称、顺口悦耳的特点。
  有一部分汉语成语带着一定的中国文化背景,字面上有中国古代的人名、地名,或含有一个历史典故。对这部分成语,字面翻译是无法为外国读者所接受的。如加上许多解释性的文字,就失去了成语精练的特点。因此,最好的办法是绕开其文化背景,译出其真正的内含意义。例如:“东施效颦”,按字面译为:Dongshi,an ugly woman,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这种注释性的译文显得拖泥带水,没有突出原意的重点,不但影响整个译文的表达效果,反而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译为crude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 就抓住原文的精神实质了。
  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即表示同一个意思的成语或词语连在一起。英译时,此类汉语习语通常可采用节译法,即省去并列重复的部分,保留它的基本喻义就可以了。例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英译时仅用inexhaustible一词就把意思清楚地表达出来了。“不学无术”,即uneducated之意,无需把“不学”和“无术”重复译出。“愁眉苦脸”就是gloomy face,不必既译“眉”又译“脸”。同样“长吁短叹”译为sighing deeply就能概括两者之意。
  六、结语
  综上所述,习语是英汉互译时最难翻译和不能回避的部分之一。译者应注意不要用充满异国民族色彩的习语套译原文;不要对习语望文生义,而应保证确切的理解;在语体上表达时要与原文的风格相符;要用精练的语言把习语的内在含义表达出来。如果能从以上几方面来考虑,英汉习语互译时就可以避免一些错误,从而提高翻译技巧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吕瑞昌,喻云根.汉英翻译教程[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2]张培基,喻云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推荐访问:英汉 互译 常见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