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_细说《警察与赞美诗》的文体学特点

  摘 要: 本论文运用格赖斯的交际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原则对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进行文体特点的分析,从而揭示了主人公的反常心理、悲惨境遇和故事的主题。从对数量原则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到如何通过“违背”此原则在语言上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从而更有利于揭示下层劳动人民悲惨的活动境遇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的无限的辛酸。
  关键词: 《警察与赞美诗》 文体学特点 数量原则
  
  文体学是通过现代语言学理论来研究话语或文本的学科。会话分析只是话语分析的一个分支,因为会话只是话语的一种形式。会话的含蓄表达是格赖斯提出的理性模式,其目的是用来指导人们的交际。这就是所谓的会话原则或合作原则(以下简称CP),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数量原则、质量原则、关联原则和礼貌原则。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为了达到交流的顺畅一般是以遵守这四原则为前提的。但在实际交流中这四个原则却经常被忽视,或是会话者故意违背这四个原则以传达特定的信息。合作原则经常被用于文体学的分析。
  在短故事《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描述的是社会下层穷苦人民的生活现状。苏比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他是一个流浪汉,也是故事的主人公。冬天到了,他无处安身,于是打算住进位于纽约东河上的布莱克威尔岛上的监狱里,毕竟那里还可以保证食宿不至于挨饿挨冻。然后他千方百计地做各种违法的事情试图使自己被捕入狱。但却事与愿违。几经失败,他感到自己的“过冬计划”无法实现。正在此时,从一座古老的教堂里传来了悠扬悦耳的赞美诗。苏比随之感慨万千,心情仿佛和老教堂潜移默化地融汇到一起,使他回想起了生活中的母爱、雄心、友谊和洁白无瑕的思想。刹那间,新的意境醍醐灌顶似的激荡着他,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向坎坷的命运作斗争。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重新做一个好样的人。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他正琢磨着明天要到熙熙攘攘的商业区去找事做,这时,命运却又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因闲荡的罪名被判入狱三个月,地点就是他先前朝思暮想的布莱克威尔岛上的监狱。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美国正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其目的是为了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犯了罪的人只要有钱就能逍遥法外,而无辜的下层贫苦人民却可能遭到冤假错案的折磨。
  本文运用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原则来分析短故事的文体学特点,以便读者能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如何运用语言来揭示故事的主题。
  某些词重复出现表面上违背了数量原则,实则有其特殊的意义。来看例句。
  1.辗转反侧
  (1)On his bench in Madison Square Soapy moved uneasily .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辗转反侧 。
  (2)...and when Soapy moves uneasily on his bench in the park...每当苏比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 辗转反侧 。
  (3)And therefore he moved uneasily on his bench.因此他在长凳上 辗转反侧 ...
  前三段的三句话里反复出现了两个词(on his bench,move uneasily,长凳和辗转反侧)。故事一开始就说苏比在他的长凳上辗转反侧。这里长凳竟然用“他的”来形容,使读者感觉到长凳就是他的家,他的归宿。另外“on”的反复使用说明他是直接睡在长凳上,冬天来了,也没任何床垫之类的东西可以铺在长凳上,使读者不禁对他的境遇感到同情,也为故事的进一步叙述埋下了伏笔。
  辗转反侧在前三段也出现了三次,第一句说明了故事的背景和苏比的境遇。第三句话告诉我们他为何辗转反侧,因为冬天到了,他得想办法抵御寒冷。关键是第二句的“辗转反侧”用了一般现在时(moves uneasily)。从中我们知道,每个冬天苏比的境况都是如此艰难,使得读者加深了对他的同情。
  2.“手”(hand)这个词在故事中出现了九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意义。
  (1)...and when Soapy moves uneasily on his bench in the park,you may know that winter is near at hand.每当苏比在街心公园的长凳上辗转反侧时,你就知道冬天不远了。
  (2)At the corners of four streets he hands his pasteboard to the North Wind...他在十字街头把名片递给“露天公寓”的门公佬“北风”...
  (3)If not in coin you must pay in humiliation of spirit for every benefit received at the hands of philanthropy.从慈善机构手里每得到一点点好处,钱固然不必花,却得付出精神上的屈辱来回报。
  (4)The pleasantest was to dine luxuriously at some expensive restaurant;and then,after declaring insolvency,be handed over quietly and without uproar to a policeman.最舒服的莫过于在那家豪华的餐馆里美美地吃上一顿,然后声明自己身无分文,就可以悄悄地,安安静静地被交到警察手里。
  (5)Strong and ready hands turned him about and...粗壮利落的手把他推了个转身,悄悄而迅速地把他打发到人行道上。
  (6)Soapy stood still,with his hands in his pockets...苏比站定了不动,两手插在口袋里,
  (7)The young woman faced him and,stretching out a hand,caught Soapy’s coat sleeve.年轻的女士转过身来,伸出一只手,抓住苏比的袖子。
  (8)Would never a policeman lay hands on him?难道就没有一个警察来抓他了吗?
  (9)Soapy felt a hand laid on his arm.苏比觉得有一支手按在他的胳膊上。
  虽然“手”这个字出现了9次,好像是违背了交际顺畅原则中的数量原则,但其实“手”这个字的每一次使用都有利于进一步揭示故事的主题。不妨来看看下面的解释:在例(1)中“冬天临近”(at hand)给读者的感觉是冬天的脚步渐渐逼近了,手指都能感觉到寒气袭人。这就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背景信息,即苏比境遇不佳,冬天到了,得赶快找个避寒的地方。在例(2)中“手”是一个动词,用的是拟人化的手法,达到了幽默的效果。霜冻把名片递给北风,以告诉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们”冬天到了,做好准备。例(3)中“从慈善机构的手上”得到好处(at the hands),“手”用在这个短语里揭露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即穷人要想得到一点慈善机构的好处就要失去自尊,就要被侮辱。但苏比拒绝这样做,因为他是有人格尊严的,所以后来他实行了一系列“过冬计划”。在当时的社会里他的尊严注定使他的悲剧不可避免。在例(4)中“被交给警察”(handed over),这正是苏比向往的,被捕后“住进”岛上的监狱里。例(5)中的“手”是餐厅服务员的“手”(hands),他们以衣着打扮来判断食客的身份。苏比,一个流浪汉自然被挡在门外。“过冬计划”刚开始实施,即遭失败。例(6)中的“手”是苏比本人的手。他砸坏商店橱窗后站在那里,手插口袋,心想这次总能被警察逮住,可事与愿违:警察不信砸窗的人会不逃走。例(7)中的“手”是妓女的手,苏比原以为他在警察的眼皮底下调戏妇女会被抓住,他希望的是警察的手。警察视而不见,那妇女却也不正经,反而粘上苏比不放,使他的“过冬计划”再次泡汤。例(8)中的“手”是苏比想象中的警察的手。苏比已是黔驴技穷,绞尽脑汁想了最后一个办法,去偷别人的洋伞,没想到伞的“主人”并非是他原来的主人。此事不了了之。苏比发出感慨:“难道就没有一个警察来抓我了吗?”例(9)中的“手”是警察抓他的手。这是富有戏剧性的转折,出乎意料。当苏比听到老教堂的赞美诗,深受感动,放弃了他的“过冬计划”,准备重新振作起来,坚定不移地实现雄心壮志时,却被警察以闲逛罪逮捕了,被判入狱三个月。此处,警察的手“被”放在苏比的胳膊上,用了被动,可以看出苏比无助的状况,同时折射出当时美国社会的黑暗,以及劳苦大众生活的艰辛和困苦。总之,一个“手”字,贯穿全文,讽刺了18世纪末美国社会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转型时期社会的不公和人情的冷漠与残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另一个关键词是布莱克威尔岛,在故事中出现了多次。它其实是监狱的代名词。对于“岛”字的重复可以看出岛上的监狱是苏比梦寐以求的地方,但这个“梦”能否实现,关键是警察的手是否会搭在他的身上。我们一读到“岛”就想到警察的“手”。两个字在文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我们的脑海里构成了一幅画卷。
  4.(1)When wild geese honk high of nights,and when women without sealskin coats grow kind to their husbands,and when Soapy moves uneasily on his bench in the park,you may know that winter is near at hand.每当雁群在夜空引吭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每当苏比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这三句时间状语从句都以When开头,形成了一个平行结构。头韵发音都以/w/开头。此处的引申义就是冬天迫近,苏比急需找个安身之处。
  (2)He would pull himself out of the mire.He would make a man of himself again.He would conquer the evil that had taken possession of him.He would resurrect his old eager ambitions and pursue them without faltering.Tomorrow he would go into the roaring downtown district and find work.He would find him to-morrow and ask for the position.He would be somebody in the world. He would...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重新做一个好样的人。他要征服那已经控制了他的罪恶。他要重新振作当年的雄心壮志,坚定不移地把它实现。明天他要到熙熙攘攘的商业区去找事做。他明天要去找那个商人,他要做一个出人头地的人。他要……
  在故事结尾的这段话里出现了7到8句表示他决心的话。句型结构是清一色的主语(苏比)+情态动词+及物动词+宾语。这七、八句平行结构的句子反复出现表现苏比强烈渴望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并获得精神的自由,这与他先前的“过冬计划”大相径庭。但结果他却还是被捕入狱。事情总是事与愿违。文章开头与结尾都有平行句,这些平行句并非多余,而是组织严密,非常必要。苏比无法为自己申张正义。现实与他的梦想之中总有一道无法弥合的鸿沟。这反映了苏比在当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社会里注定要有的悲惨结局,也折射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悲惨的生活命运。
  本文运用格莱斯合作原则之一的数量原则来分析短故事《警察与赞美诗》的文体学特征,从而揭示了主人公苏比的悲惨的命运,以及当时帝国主义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压迫。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从文体学的角度来欣赏故事,了解故事所要传递的信息、主题,或反映当时社会怎样的情况,等等。
  
  参考文献:
  [1]欧・亨利.欧・亨利短篇小说精粹[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1.
  [2]张德禄,张国.英语文体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3]何兆熊,梅德明.现代语言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1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赞美诗 细说 文体 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