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不在多若读则灵 “问”不在多,,有“效”则灵

  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人把教师称为“职业提问家”。形象地说,教师精准的课堂提问往往就像投入水池中的一颗石子,能使课堂这片水池波澜起伏、有声有色,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和心灵的浪花,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提问上多下工夫,课堂教学的水平必将得到提升。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课堂提问起着传递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教师从而调整教学方案等积极作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课堂提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包括: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思维、经历思维过程、培养相关能力、巩固所学知识等。正如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所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一、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凸现提问的现实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认识、渴望解决问题。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来说,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真实的问题能使儿童更好地理解要求他们做的事情是什么。例如二年级“认识线段”一节课,在学习如何画线段时,教师提问:画线段,需要什么工具?学生回答:直尺。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忘记带直尺了,怎么办呢?教师请没有带直尺的学生想一想:没有直尺,你还能画出线段吗?学生“各显神通”。有的说:用纸画;有的说:用文具盒画……这样,学生在缺少工具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了画线段工具的多样性。同时,在追问学生为什么可以用这些“替代品”画线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些物体的边可以看做线段。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较难的问题――高认知程度问题的解决,还能帮助他们从中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的真实目的,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二、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凸现提问的思考性
  提问就是要激发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这就要求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设计高认知程度问题,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思考空间适当的提问。其次学生对问题的熟悉程度也会对思考空间的大小产生一定影响,如果学生以前曾解决过的类似的问题或方法,将大大缩小思考空间。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基本知识点的中心性,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善于发散,去了解与中心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学《认识分数》一开始,我通过分蛋糕和简短的讨论,让学生知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l/2。接着,给每位学生准备了同样的长方形纸,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并“涂出它的l/2”。交流的时候,有的学生横着对折,涂出了其中的1/2:有的学生竖着对折,涂出它的l/2:有的斜着平均折成两份,涂出了它的l/2:
  我指着这些不同形状的阴影部分问学生:“这些阴影部分形状不同,为什么都是这张纸的1/2?”学生一一回答:“我把这张纸横着对折,就是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其中这一份当然是它的l/2。”“我把这张纸竖着对折,就是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的1/2。”“我虽然是斜着折的,但是是把这张纸平均折成了两份,这一份虽然形状不同,但也是这张纸的1/2。不管把纸怎样折,也不管折成的每一份是什么形状,只要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后来,认识1/4时,我给学生准备了各种不同形状的纸,要求学生折一折,并涂出其中的l/4,学生中出现了以下情况:
  我又问学生:这里图形的形状也不相同了,阴影部分形状和大小也都不同,为什么都是原来这个图形的1/4。学生一一回答,都是说:我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每一份是这张纸的l/4。最后总结:不管是什么形状的纸,也不管涂色部分是什么形状,只要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张纸的l/4。这样,学生对1/2、l/4分数的认识达到了概括化程度很高的理解。
  三、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凸现提问的趣味性
  问题总是来源于某种情境,生动具体的情境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用什么样的情境来呈现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作出适当的选择。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不同的个体,其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要素不完全相同,但相同年龄段的学生却有着整体上的―致性。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选材内容及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可以从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等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一位老师执教《圆的认识》,在巩固新知时,运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场赛车比赛,第一辆车的车轮是正方形的,第二辆车的车轮是圆形的,第三辆车的车轮是三角形的,三辆车同时、同地、同向出发,问:哪一辆车先到达终点呢?这样的问题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身到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之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四、紧扣学习内容凸现提问的针对性
  通过提问来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解决某个问题,而是要让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习数学的途径和载体。让学生从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并掌握有关知识,发展思考能力。因此,提问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即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设计问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反映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又要考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认知活动过程。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极其相互关系,抓住其中的核心和关键提出有关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多提供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并进行数学化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同时教师在提问时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轻松愉快、不知不觉、迫不及待地进入你所创造的思维天地中。
  课堂提问貌似简单实则复杂,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课堂活动的生成性和变化性,使得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关注课堂提问,让我们问出“学问”、问出“精彩”,让“小提问”创造“大智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不在 则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