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不可无耻】为学不可不勤,立志不可不坚

  如何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必修功课。激发学生上进心的重要方法是激将法。所谓激将法,就是利用学生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以“刺激”方式,激起学生不服输的情绪,将其潜能发挥出来,从而得到不同寻常的教育效果。激将法说到底是一种攻心战术,工作做到点子上,事半功倍,不到点,则难以达成目的。
  笔者曾做过一次试验:对本班同学一学年期中、期末考成绩进行站队,统计出每一位学生考得最理想的一次和最不理想的一次,制成表格,贴到墙上,用最大的字体显示学生考得最理想的一次,用最小字号显示学生考得最不理想的一次,同时,在最理想及最不理想的对应空格内预留空间,并宣布,允许同学在表格上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删、留或改。几天后,本人对表格反映出来的情况进行统计,发现:60%的同学没有做任何修改,20%的同学把两个格内的内容都涂掉了,15%的同学只留下最理想一栏,只有5%的同学留下最不理想的一栏。进一步跟踪知:15%的那部分同学在每一次新突破后都在表格上填上了新的好名次,而5%的那部分同学表格上的数字都没再动过,因为那些就是他们考得最不理想的一次。最后结果是,5%的那部分同学进度最明显,基本跃居班级前列,其次是15%的那部分同学,然后是60%的那部分同学,20%的那部分同学基本没进步,甚至有同学退步了。我将这样的实验拿到别的班进行测试,反馈出来的结果跟我得到的结果如出一辙。保留最差成绩的同学却取得最明显进步,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是什么激励着这一群体同学不断取得新突破呢?最后,一个词进入了我的视野:知耻心。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意思是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没有羞耻心的羞耻才是真正的羞耻。他还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意即:不以不如别人为耻辱,永远也不可能赶上人家。确是至理。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最害怕的就是缺少上进心。一个人有了上进心,他就会有理想、有抱负,有各个阶段的目标,就会为之奋力拼搏。一张普通的表格,在大部分同学眼中,可能无动于衷,但对一部分同学作用却是巨大的,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冲击,他们不服输的情绪被激发,潜能自然被挖掘出来,较别人取得明显进步也就理所当然了。
  担任班主任工作,在教育引导学生时,需要注意几个关键词:艺术、方法与对象。
  在跟一些班主任交流时,有部分班主任这样抱怨:现在一些学生真是任你怎么骂也无济于事。好班风、好学风怎么能骂出来?“骂”不等于激励,你越骂,他们越不喜欢学习,结果只能形成恶性循环。有的教师也“许诺”:某某同学如果考上本科,要为他放鞭炮等。激将法要掌握分寸。如上述,本人在分开学生相关成绩的同时,也给他们自主修改的权利,这样,既激了他们一将,同时,也给所有人留足了面子。这样看似只对少数人有用,而实际上效果能达到最佳。因此,运用激将法也要有一定的艺术。
  “要我学”还是“我要学”,这不只是文字排序问题,更是学习态度、学习观念的转变问题。“要我学”是学生被动学习,既是被动,目标就不会那么明确,学习精力投入按照教育家魏书生的说法充其量是“半心半意”;而“我要学”是学生主动学习,这样的学习一般都会有明确目标,对自己付出的努力也会相当在意,为了提高成绩,他们会全力以赴,这就是魏书生所说的“全心全意”。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那贴在墙壁上的“耻辱柱”,就能催促他们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丝毫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正是这种“耻不若人”的心态,促使这些“有耻”的同学在战胜自己的同时,也在不断战胜别人,这种自内而外的激发比自外而内的激发更能取得明显效果。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是因人而异的,他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及个性差异进行不同教育。毕竟,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性格差异非常大的个体,如果搞一刀切,结果可想而知。因为不同学生心理状态不一样,班主任在实施教育时应针对学生心理,尽力寻找最适合该生的方法,顺应学生个性差异,或以刚制柔、或以柔克刚、或外柔内刚、或刚中寓柔。如上例所述,激将法适用于那些自尊心强,又较外向的学生,他们对这些反面刺激能经受得住,能转化为前进动力。但对那些性格内向,甚至有些自卑的学生,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用激将法解决问题,可能会适得其反;那些反面的话可能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原来的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对这样的学生,正确的教育方法应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正面引导,多表扬、激励。总之,特殊方式适合特殊人群。
  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教育方法适合所有学生,一个教育个案的成功,并不代表这种教育方法可以使所有人都能成功,教育学生应因人而异、因人之宜,表扬也罢,批评也罢,教育都应该是这样,只要它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未来发展,那便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因此班主任一定要研究学生心理,做到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 林银法: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六中 陈淑媛: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实验小学)

推荐访问:无耻 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