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要用得其所]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

  多媒体技术冲破了时空的樊篱,具体、形象、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打造了一个丰富、生动的立体课堂,但无论多么优越,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一堂课中,学生永远是主体,师生互动性的交流永远是最有效的教学途径,切不可让课件越俎代庖,“统治”课堂。怎样让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应遵循原则,不可滥用,更不能喧宾夺主。
  
  一、适时使用,推开学生的智慧之门
  
  当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教学内容链接不上时,当单薄的课堂氛围难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时,学生理解知识就会感到吃力……这时我们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焕发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1. 用在课堂教学的开头或结尾。用在开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一位老师教《渔者》一课时,一开课,就播放惊涛骇浪、狂风怒吼的音乐,配音“狂风吼叫,浊浪排空,乌云密布,暴雨将至。大海中一叶小舟摇摆不定。船上有位捕鱼的人,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然后揭示课题,学习古诗。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诗人描绘的情境中去,有利于对诗中情感的领悟和感受。用在结尾,促进知识的内化与拓展。
  
  2. 用在课堂教学的关键处。课堂教学的关键处,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时。学生对有些知识的理解比较困难,其原因并不是学生本身思维水平或知识基础的问题,而是由于其生活经验不足造成的。此时教师如果能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其图文并茂的特点,及时呈现一些类似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从画面人手,具体感知这些生活情境,然后再来领会所学的知识,就能使教学事半功倍。二是学生对事物本质理解困难时。有些知识本身的抽象性也是造成小学生理解和掌握困难的原因。
  
  二、适当使用,给学生预留思维的空间
  
  运用多媒体不能“先入为主”――包办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要预留一些思维的空间给学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优化学生思维之际,再进行课件演示。有位老师上这节课时,一开课,出示了长方体的图形后,先让学生自己数一数共有几条棱,然后学生回答,并说明各自的数法,最后再用课件直观展示12条棱的数法,并让学生从诸多方法中选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多角度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发散了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适度使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的巧妙运用使课堂教学生动、丰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在使用过程中并不是多多益善,要辩证地运用,否则会泛滥成灾。一位教师在执教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一课时,首先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创设教学情境。歌曲美妙动听,且与课题内容相吻合。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然而接下来,多媒体上大量出现介绍青藏高原地理风景、民族服饰、风俗习惯和建筑风格的图片。之后,还将藏民的其他生活场景制成Flash配乐播放。学生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从头至尾只能浏览屏幕上的图像,听到音箱里的声音,却听不到教师生动言语的诱导,形象神态的感染,师生的互动交流完全被人机对话取而代之。课堂教学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教师引领几十颗童心共享的过程,是心与心的共鸣。如果像上述教师那样沦为技术的“奴隶”,老师的主导作用谈何而来?学生的注意力被大量的纷繁的课件掳走,其主体地位还存在吗?
  
  四、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要有较强的互动性。教师要根据本人的经验在授课前设计好课件,因此课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程序性。为了避免学生受制于课件,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到教学中的多种可能性。制作互动性较强的课件,尽量避免制作不可交互的流程性课件。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唯课件是从”,应视具体情况对课件灵活取舍,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五、非每节课都用
  
  教师要根据学习者、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多媒体自身的功能来进行恰当选择。例如小学语文第九册《大海中永生》一文,是一篇悼念邓小平同志的文章,情感基调比较特别,学生对其人其事并不太了解,所以制作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就非常必要。
  总之,无论多媒体以怎样的方式呈现于我们的课堂,都必须遵循“媒体辅助教学”的原则,不求花样翻新,但求用得其所。只有这样,才能才效地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知识构建。
  
  责任编辑 薛小琴

推荐访问:要用 其所 多媒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