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型素质要求 高等艺术教育中的文化素质要求

  “文”与“技”已是高等艺术教育领域老生常谈的话题,也可视为长期存在的问题或矛盾。高等艺术教育教与学双方普遍存在着重“技”轻“文”现象,以至于有人讽刺说,高等艺术院校某些学生是“文化残疾人才”。此议论虽然有言过其实之嫌,但问题之严重,也不能不让人忧虑。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该以怎样的文化素质教育应对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活动中文化教育到底应占有多大比重?我们该以怎样的认识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对于艺术、文化素质与之艺术修养的重要性已有许多讨论。我们所要强调的是,高等艺术教育必须强化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不应被人为漠视,应成为高等艺术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影响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所培养的人才只是身怀某项技能的高级“艺术工匠”,或者是文化修养匮乏、没有创造力的表演、艺术模仿者。犹如“工匠”成为“工程师”的难度一样,让这些文化素养低下的“艺术工匠”成为艺术家同样是困难的。也许,我们不能期盼高等艺术院校培养的艺术人才都能成为艺术家,但具备艺术家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潜能的要求并不为过。实现这一目标,只能要求高等艺术院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动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突出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技”轻“文”现象,使“文”与“技”的关系达到一种优化的结合。伴随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我们有理由认为,开展高等艺术教育的同时,必须强化文化素质教育;对“技”和“文”应制定同样严格的标准。通过提升文化素质达到提升艺术技能的目的,对于高等艺术教育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一项关涉长期目标的问题。
  高等艺术教育的重“技”轻“文”,从表象上看似乎是教育过程中的“偏科”“瘸腿”现象,而从素质教育角度分析,则不难发现,重“技”轻“文”背离了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使受教育者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文化基础严重脱节,“技”与“文”难成比例。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对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教育必须突出的教育理念。全面发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解读。针对目前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专业课程以外的、能够提升受教育者人文素养的各种教育、教学内容。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已经在要求教育内容丰富性和宽泛性。因此,在高等艺术教育领域,唯有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克服重“技”轻“文”的弊端。
  有人曾倡议艺术家“德艺双馨”。而我们的高等艺术院校应倡导受教育者“文技双优”,这应是高等艺术教育的起码要求。艺术之所以被称之为艺术,是因为注入了人文精神,是因为包含着文化意蕴。名副其实的技艺高超的艺术家,无一不具备高深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也正是高深的人文与文化素养,使技艺在艺术家那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艺术家们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既映衬着艺术家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也折射着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生活、生命、社会、世界的高层次理解;他们高超的技艺,是他们文化修养的结果;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他们的艺术表现同样丰富多彩。实践已经证明,艺术家的成长绝非简单地依赖某一领域内艺术技能的训练,更仰仗于他们对文化的把握、理解和积累。和许多专业学科一样,艺术更需要理解和表现。这种理解和表现最终并不仅仅取决于某项技能、技巧的高低,终极制约因素肯定是文化素质。艺术追求对灵魂的表现,对某种精神的塑造,而这一目的的达到,则肯定取决于文化素养。关于这一点,看一下当代中国名目繁多的、瞬间即逝的各种“星”与著名艺术家之间的差别,便不难理解技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了。理论界早已有人批评艺术领域某些人浮夸与浮躁,抨击功利主义对艺术的侵蚀,指责某些人缺乏艺术操守等。其实,这也是在以事实告诉人们,文化积累的浅薄、人文精神的淡漠,必然导致对艺术理解的偏差或缺乏持之以恒。有人曾论述艺术的德育功能。但艺术德育功能的发挥与实现,必须建构在文化基础之上。所以,要想真正实现“技”的高超,“文”的高超既属于充分条件,也属于必要条件。
  能力问题一直是高等教育热中讨论的话题。高等艺术教育所说能力实际上包含两个大内容:一是艺术上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技术、技能、技巧层面;二是文化上的能力――属于深层次动力之源。当然,文化与艺术层面的能力都存在创新的要求,但无数事实证明,艺术层面的创新源泉来自文化和人文精神。否则,创新无从谈起。
  强调高等艺术教育的文化素质培养,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直接的要求。艺术教育和其他科学教育有相通之处,也存在巨大差异。科学教育是从物质层面去认识世界,而艺术教育则要求人们从社会、历史等层面,去认识人的精神、文化、思想,故此,人文知识和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艺术的归属、艺术的文化属性、教育的重要性,均在告诫教育者,高等艺术教育须臾不可离开文化素质教育。
  有鉴于时下高等艺术院校普遍存在的重“技”轻“文”,以及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等问题,有人提出改革课程设置结构,以“综合化”为主体,开设、增设跨专业课程等等;也有人提出,高等艺术教育专业门类划分过细,培养途径过于狭窄,也是导致重“技”轻“文”的客观原因之一。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的说来,如何提高高等艺术教育水平,强调艺术水平诚然没有不妥,但更应该对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人文知识水平提出相应的要求。我们比较倾向于高等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综合化的观点。我们认为,所谓“综合化”,首先应改变目前重“技”轻“文”的专业课程设置;其次,我们所说的“综合化”是有针对性、有明确目标性的“综合化”。为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学生开设非艺术专业课程,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根据中国的国情,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史应为核心内容。有的放矢地增加文史类课程,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同时,对任何一种外来文化的解读、诠释、理解、消化,假如不能建立在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这种文化又有何现实价值呢?特别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以“英语文化”为代表的文化霸权对中国传统的销蚀作用不可低估。此外,实践已经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典籍乐章等对艺术家的旨趣熏陶、性情陶冶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文化所不能替代的。通过扩充文史知识容量,提升、改善高等艺术教育受教育者的文化构成,进而达到提升受教育者文化素养、人文素质的目的,既有可行性,也存在必要性。
  诚然,强调在高等艺术教育实践中突出文史教育是必要的,但并不否认相关学科的重要作用。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指出:“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这枚硬币就代表了文化。”因此,在强化文化素质教育时,我们没有理由忘记科学的重要性。但不论是文史为核心,还是兼顾科学教育,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受教育者人文素养与科学理念相对薄弱的问题。至于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把握,突出针对性,将有助于我们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在中国方兴未艾,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大力推进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教育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常议常新的话题。作为高等教育理念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提升艺术教育的品位、档次,既属于“技”的要求,又需要“文”的提升。

推荐访问:文化素质 艺术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