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意思

  摘 要: 课程改革的当下如何建构“和谐”的语文课堂?作者认为要让课堂和谐愉悦,必须把课堂开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融入其中,体验交流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和谐 开放课堂 个性评价 积极情感
  
  一、创设开放课堂,促进和谐生成
  在新课程改革下,“和谐教育”提倡让知识超越教材,让教学超越课堂。和谐的课堂必定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三个“开放”。
  1.课堂氛围的开放
  传统的课堂教学墨守成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安安静静地听,课堂气氛如一潭死水,压抑沉闷,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毫无“和谐”可言。开放的课堂氛围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活泼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进行多向信息交流的活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会产生“叽叽喳喳”、“热热闹闹”的思维言语的真实而激烈的碰撞,这些,我们应该泰然待之,不必忌讳。只有经过了这些看似“无序’的“热闹”,学生蕴藏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思维的火花才能得到碰撞,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真情流露”中融入课堂,表现自己。
  2.学习方式的开放
  学习方式是否该向学生开放,让学生自主选择呢?我运用“成功教育”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上作了一定的实践。在学习目标上,我引导学生自订学习目标。以往的教学目标都是由教师制订下达学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导致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在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自己制订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愉悦感,从而大大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潜能。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我在教学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读、去想、去说、去背。例如,在教学《台湾蝴蝶甲天下》时,在学生充分朗读后,我让学生说说台湾蝴蝶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有的说台湾蝴蝶很美丽,有的说台湾蝴蝶很奇特,也有的说台湾蝴蝶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孩子们不仅品味着台湾蝴蝶的珍奇繁多,更品味着美的成功、美的精神。生活把多元感悟的空间还给学生,从而实现了学生的多元成功。
  在学习方法上,我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最擅长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学习方法,然而学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引导学生优化学法。在教古诗《山行》一课时,通过观看图片后,学生意犹未尽,我因势利导:谁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诗人的意思表达出来?学生们争先恐后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和小伙伴合作背诵,有的用演话剧的形式……课堂欢笑连连,其乐融融。
  3.学习内容的开放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只有开放课堂教学的内容,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才会成为开放式教学的主体,否则,学生只是封闭式的主体。我们不应一味地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老师,而应该让学生到更广阔的空间去学习,让他们带着教材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从而使知识与能力共同发展,经受实践的锻炼。学了《滥竽充数》后,我指导学生练习写《南郭先生出逃以后……》,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有的写南郭先生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干起了老本行。有的写南郭先生逃走以后,努力学艺,又回到了齐国的乐队。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了锻炼,生命体验得到了拓展,创新的萌芽破土而出。
  语文源于生活。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语文教育倡导者张孝纯先生说:“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有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知识与学生的经验、经历形成关联,才有意义。语文课文中的内容所反映的无非是自然中或社会中的内容,因此在学习课文时不能孤立地处理课文内容,应该尽量把自然中、社会中的内容引入课堂中来,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
  二、彰显个性评价,唤醒成功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希望获得成功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对一个现代人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发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动力。
  因此,和谐的课堂始终要让学生收获着成功的喜悦,给予学生信任和鼓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评价中要给予处于弱势的学生更多的激励,比如主动征询他们的想法:“你有什么疑问吗?”鼓励性地说:“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努力让每一位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孩子的字写得再差,只要他比上次有进步,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打上“优秀”,因为那是他一笔一画的杰作;孩子不敢回答问题,我鼓励他举手,因为那小小的举手对他来说不是简单的动作,而是战胜畏惧的成功体验。
  教师有责任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学习交流。如,一个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闹出笑话,教师要宽容对待,给予鼓励:“你的声音很响亮,请回答得再仔细一点。”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保护并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表现的发展与优势潜能的发掘,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赏识的。把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期盼,把成功的体验撒播到整个人生中,孩子们将徜徉在成功的海洋里。
  三、激发积极情感,共享交流乐趣
  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如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时,我让学生谈谈唐僧是个怎样的人,一学生说,唐僧很笨,宁愿相信妖怪也不相信悟空。很多学生附和着:“我也觉得唐僧很笨,他不但不相信悟空,而且把悟空赶走了。”“可唐僧毕竟是人。”经我这么一点拨,许多学生又发言了。(接着发言的是认为唐僧不笨的)
  生:我觉得唐僧不笨,他是出家人,当然不允许徒弟杀人。
  生:我也认为唐僧不傻,他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当然认不出妖怪。
  生:我也认为唐僧不傻,他给了孙悟空很多机会,才赶走悟空的。
  ……
  赞可夫认为:“课堂上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是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被动地接受,愉快、求知欲从何而言。我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讨论唐僧到底傻不傻,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不应该单方面去分析一个人物,而应该综合地分析、运用辩证法去分析才不至于出差错,得出较为全面的答案。这样一来,不仅合乎了孩子们的童心,满足了孩子们的愿望,而且对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与理解。课堂交流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表现实现的过程。在教学中,舍得“耗费”师生交往的时间,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是一起分享理解,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在享受着各自交往中快乐的同时,也在共享着彼此带来的快乐。
  和谐――教育永恒的追求。我们应建构和谐课堂,让课堂焕发主体和生命活力,使主体的心灵得到最充分的舒展,使主体的巨大潜能得到最为极尽的开启。
  
  参考文献:
  [1]和谐教育研究与实践.山东省内部资料出版社,1998,11.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3][美国]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

推荐访问:青草 更青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