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_与浙西区域产业深度对接的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 要: 本文作者通过对浙西数十家电子信息企业进行了调研,确定了与浙西区域产业深度对接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岗位群和培养目标,提出了“梯度式、双循环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案。
  关键词: 浙西区域产业 深度对接 特色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长三角成为国际的制造业集聚地。浙江省是全国电子信息产业最发达的省市之一。根据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至2008年末,浙江省电子信息化产业企业数已达1万余家,从业人员70余万人,全省电子信息化产业中上市企业23家,浙江省有10家企业被评为全国电子信息技术百强企业,23家企业入选全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全省电子产品总产值列全国第4位。到2010年,浙江省电子产业销售收入达到8000亿元,占全国电子产业经济总量的比重由之前的7.2%上升到10%。通过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就2008年来看,浙江全省电子信息类技术应用性人才需求20000多人。
  许多企业面临着国外企业更激烈的竞争。国际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竞争。设计出一套相对完整又切实可行,能深度与浙西区域产业对接的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浙西区域信息产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我们通过对长三角数十家电子企业进行大量调研后发现,一般企业对传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的评价普遍不佳。
  (1)偏重理论学习,但远不如精英教育时代的大学生,而实践技能的训练则明显不足,而且与企业需求差距较大。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不符和浙西人才市场需求,没有贴近行业和企业要求和本地区的就业竞争力。
  (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中虽然规划实施适合实际的实习制度,制定了产学合作计划,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但缺少电子信息产业或产业链进行人才需求调研。
  3.与浙西区域产业深度对接的特色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1)对浙西电子信息产业或产业链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专业的服务面向和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浙西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进行分析职责分析(专家访谈)和职业行动领域分析,形成专业岗位群工作分析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落实与浙西区域产业深度对接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思想,实现“梯度式,双技能、双循环的应用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分析,结合浙西电子产业发展,以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我们把学生技能素质培养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基础性技能素质培养,二是拓展性高技能型素质培养。根据课程知识的需要,后把授课内容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基础性专业教学内容,二是拓展性专业教学内容。为了把基础性、拓展性教学内容和高技能素质培养有机结合,我们把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分为四个阶段,即“3111”的梯度式、双技能、双循环的高级技能型培养模式,而且在实施的每个阶段,都把素质教育作为重点,渗透到每个教学和顶岗实习环节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3)以区域职业分析为基础,开发课程体系。
  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开发课程体系框架就是基于职业分析的课程体系开发思想,是以地区企业工作工程为主线,串起整个职业教育教学的相关环节和过程。让区域职业教育的各个元素渗透和融合在教学的过程,渗透和融合在学校的教学环境,实施教学的教师,接受教育的学生,以及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从而形成职业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
  (4)制定教学标准专业标准和课程教学标准,规范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
  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时性教学文件,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实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是进一步学习情境(教学单元)设置的指导性文件。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的开发和制定,必须由企业技术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等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要求我们以“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标准文件中必须包含本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岗位(群)分析、教学目标等一系列细致规范文件。在课程教学标准文件中要包含课程制定的依据、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课程教育目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建议学时和教学基本条件等内容。
  (5)以区域产业深度对接的工学结合为内涵建设,完成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改革。
  职业教育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区域产业深度对接工学结合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所谓区域产业深度对接以工学结合的课程内容建设主要是指课程内容设计以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代表性、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工程项目为案例,进行教学加工、设计和实施,把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融合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工程中,并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课程教学结果。
  (6)加强人才培养实施的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实施的保障体系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管理改革、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图2展示了人才培养实施的保障体系内容和实现方法或目标。
  4.结语
  总之,“与浙西区域产业深度对接的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案应更注重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规划实施适合实际的实习制度,制定产学合作计划,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从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及相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等角度出发,结合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增进实践技能的机会,突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实践”的办学特色,以利于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立福,王蕾等.高等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教探索与研究,2010,(04):70-72.
  [2]杨晓波,冯冀宁等.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47-48.
  [3]戴雅玲.高等院校如何培养适应时代的创新型人才[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1):54-55.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浙西 对接 深度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