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智”唤起学生的“情感” 情感与理智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先生的这一番话,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国的教育,从最初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到今天“素质人才”口号的提出,正在向纵深处发展。高分低能的现象引起全社会的反思,于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登上教育的舞台。一时间,“爱的哲学”“情感教育”也成为近年来教育界的一种主流。作为班主任,我也反对传统教育,我更主张要“成才”先“成人”的说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发现,现在的学生在情感教育下“情商”却很低,身上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大,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缺点。反思所谓的表扬和激励,我认为老师只有多一分清醒和理智,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优秀人才。
  一、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宜提出整体要求,不宜太多、太细,这叫做粗。一方面这种粗是集体中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得到的基本要求,它有益于形成班集体。另一方面也给全体学生在形成班集体过程中留有创造与发挥的余地,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正如英国斯宾赛在《教育论》中指出的:“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不包办,不当“司令”,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把班集体当作他们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之外的培养各种能力的实验场所。但“粗”并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抽出更多的精力,细心地观察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特点、思想和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对某一方面活动的兴趣,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细,正是在粗的框架下对粗的完善与丰富,也是因材施教、造就个性化不可缺少的。
  一个好的班集体,应当有一股“气”,即团结进取的班风和勤奋钻研的学风。这是班级整体优化的前提。要想达到这个目的,班主任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依据全班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特点和学习情况,制定出切合全班实际的管理目标。然后围绕班级目标,指导学生制定出与各自情况相符合,又与班级目标相配套的个人目标。之后,班主任可根据目标的内容和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的措施,引导同学实现班级和个人的双重目标。当今的时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竞争可以激发企业的拼搏,可以激起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所以,我把竞争机制引到班级管理中,一定能使班集体充满团结进取、勤奋钻研的“气”。这样,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必能形成团结和谐、奋发上进的班风。
  其次,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一是教育学生保持已有的良好习惯;二是引导他们纠正存在的不良习惯;三是积极培养他们尚不具备的新的良好习惯;四是帮助他们提高识别能力、预防各种不良恶习的感染和侵蚀。而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的严格训练。第一,要让学生明确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把严格训练变成自觉行动。第二,要注意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各类习惯的具体情况,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或及时提醒纠正,或引导其巩固发展。第三,在方法上加以指导;经若干次的训练,使之养成好习惯。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我把师生之间的我训你服,变为我爱你敬,以真诚的爱心,感染学生。我平时经常走进学生中,关注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交友情况、兴趣爱好、喜怒哀乐等,以便因材施教,有需要帮助的,我及时给与帮助。我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我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爱好。我欣赏他们的长处,赏识他们的进步。他们成功了,进步了,我跟他们同喜。他们失败了,退步了,我鼓励他们,给他们打气。对班上的事务,我放权于学生,给他们提供独立学习、做事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我能行”的快乐。对学生成长中的缺点、错误,我给他们指出来,宽容他们,同时认真地教育他们。对后进生,我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励他们改正缺点和错误,迎头赶上。我既做慈母,又当严父。严是一种爱,一种更深层次的爱。在原则问题上,在事关学生前途的问题上,该高标准的我高标准,该严要求的我严要求。我还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我注重自身的思想、文化和业务的修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我要努力使他们都能成材,力争其中更多学生成为符合时代要求、有竞争力的人才。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转化为学生对教师的爱。学生爱自己的老师,就会接受老师的教导,就会遵守学校的制度,认真学习――学生对老师的会转化为对学校规范和知识的爱。
  其次,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老师在对待学生时,一定要公正,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好学生和后进生的错误和缺点要一视同仁。如果处理偏颇,则会助长好学生的坏习惯,压抑后进生的上进心。大量事实说明:今天的“尖子”明天不一定就是“尖子”,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更何况所谓“优生”与“差生”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比如许多在校的优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一定工作就很出色,而有一些所谓在校时的后进生,倒还表现出了创造性。这说明:唯有坚持“面向全体”,特别是面向中差生才是切切实实的素质教育。对于每一种类型的学生,老师都应该坚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待。
  班级中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听话的、守纪律和不惹事生非的学生,讨人喜欢。于是他们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被掩盖、被原谅、被袒护。这些学生因为成绩优秀而高高在上,骄傲自大,或一味埋头读书,不愿为班级工作。对这类学生,要做到不宠坏他们,更不迁就他们。时时提醒他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工作都得先做人,做一个正直的、热情的、向上的人。优生不单纯是学业、工作方面要优,更重要的是人品要优,心胸要广,心理要健康。成天被人赞誉的学生,容易骄傲自满。要严格要求,警钟常敲,才能克服其自身的弱点,让他融入这个集体。
  优生毕竟是少数,他们容易得到老师的重视,然而班级中更多的学生却是中差生。如何对待他们才是衡量老师道德的一个标准。我认为对待中差生,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因为他们更缺少辨别能力。他们会说:“老师是说给我们听的,才不是那么回事。”结果是真的也变成假的了。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如果在中差生身上做到“真诚”对他们,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就一定会促进中差生的进步和发展。
  三、采用恰当的处罚手段
  处罚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教育学生时常使用的一种手段,其实,处罚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方式,他应该是教师在一定方式约束下达到某种纠错目的的教育手段,若使用和泛用得太多,其结果只会让学生形成见多不怪的感觉。十五六岁的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还不是很强。在其生活、学习的过程中犯点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若班主任一味只是“按规定”来执行,学生可能表面上是接受了,但心里不一定会接受,更有甚者可能还会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但若班主任在对待这类学生时能适时、适度地采用“柔性”的方式来教育他们,如:使之在认识其不足的基础上放其一马,适当使用“视而不见”、“听而不答”,不当众处罚、批评等手段,这些学生可能就会在教师对其的信任和暗示的眼光里感悟教师的用心,找回希望,找回自尊,努力去克服和改正自己的不足,这样的教育效果可能比“处罚”要好得多。我认为要做到这点,老师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保持冷静
  一般来说,班主任在遇到学生犯错误时,往往显出急躁情绪,表现为缺乏细心、耐心和信心。轻则讥讽谩骂,重则罚站罚跑,甚至施以拳脚。殊不知,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但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会恶化师生关系,影响班集体的健康发展。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有丰厚的物质基础和较高的“家庭地位”。一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桀骜不驯、不合群体的个性。遇到学生犯错误时,如采用“硬碰硬”的教育方法,很容易发生冲突,使自己下不了台,影响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因而,不妨先保持冷静、沉默,退让三分,克制情绪,暂且先搁置此事不处理,等学生心情平静下来,再找他谈话或让他自己反思检查。用这种冷处理的方法,既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又能体现教育者的风范。
  2.宽容大度
  “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大度是一种长者风范、智者修养。当你怒气冲天时,切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或者多想想自己读书时也曾做过蠢事、说过错话,将心比心来提醒自己。也可多想些发怒的害处,借鉴前人的教训,同样会使你的怒气烟消云散。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形势和任务又在千变万化,为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多种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就需要老师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推荐访问:唤起 理智 情感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