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 浅析英汉词汇空缺的原因及分类

  摘要: 在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人类生活与文化具有共性,各种语言之间存在相关的对等成分。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及其个性又使不同语言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没有对等成分的现象,即词汇空缺现象。本文主要探讨了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关键词: 英汉词汇词汇空缺原因及分类
  
  一、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
  
  (一)地理和生活环境的差异
  语言通常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载体。人们在什么样的客观环境中从事社会生产活动,便会产生与之相应的语言。客观环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基础不同,决定了不同人群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差异。如汉语中只有“骆驼”一词,而英语中除了camel外,还可分为dromedary(单峰骆驼)和bactrian camel(双峰骆驼)。阿拉伯语中有400多个词表示“骆驼”,因为骆驼曾是大多数阿拉伯人的重要交通工具。这400来个词可以区分骆驼的年龄、性别、品种、大小等,甚至还可以区分骆驼能否驮重物。
  (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不同
  由于各民族生活方式的差异,其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也有很大的不同。在不同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的引领下,形成各自不同的词汇群。语言是文化的反映,确切地说,语言反映的是文化现象。而语言通过某一特定的词汇群来反映各民族基于各自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特色文化。许多中国人信仰佛教、道教、儒教,所以西方文化中就不会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八卦、天干地支、中医、太极等术语。若将它们译成英语,多数情况下译者只能采用音译或释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如将“阴”“阳”分别译为yin,yang。在《汉英词典》中“阴”“阳”两词分别注释为:In Chinese philosophy, medicine,etc.yin,the feminine or negative principle in nature;yang,the masculine or 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虽与《朗曼现代英语词典》解释相一致,但这种音译词对于一般英美读者来说并不理解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思维方式、价值观上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思维方式也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语言的使用体现思维的选择和创造。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思维方式的变换(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是历史的产物,不同时代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又受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在以上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下,造成了英、汉语言的词汇空缺现象。
  
  二、词汇空缺的分类
  
  词汇空缺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在此我们依照在符号的完整意义运用于语言研究时,为符号学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的美国芝加哥的哲学家和行为语义学家莫里斯根据符号学理论将语言意义分为三个方面:言内意义、指称意义、语用意义,而对应词的空缺是非常典型且明显的一部分,所以此处将其分列为一类。
  (一)词汇语义的空缺
  1.上下义词汇空缺
  英语中的professional是clergyman,doctor,lawyer,architect和accountant等的上义词,而汉语缺乏相对应的上义词来涵盖教士、医生、律师、建筑师和会计师等职业。另一方面,汉语的“知识分子”一词可指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教师、医生、或记者等,而英语的intellectual或intelligentsia所指对象与汉语的“高级知识分子”接近,而且往往与其说是指某种职业,还不如说是指具有某种气质的人。
  2.指称意义空缺
  指称意义指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指称意义空缺是指由于文化空缺导致源语里符号所指在译语里不存在。文化专有词在空缺词汇中占了很大一部分,主要指那些为一定民族文化所专有或蕴含特殊文化信息的词语,英语中具有文化背景的词语在汉语中的词汇空缺现象也十分常见。如“American Dream”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自由和机会均等;“Brompton cocktail”指癌症止痛药。汉文化中还有很多独特的概念,如:冰糖葫芦、抓周、烧饼、章草、八行书、三八红旗手等,在英美文化里是没有的。汉语里的有些节气,如雨水、惊蛰、清明等在英语中也找不到对应词。
  3.言内意义空缺
  言内意义是指符号与文本中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它几乎完全是由语言本身的资源决定的。由于语言的不同首先在于它们各自内部资源不同,所以语言的言内意义在译语中往往没有对应成分。这种现象主要反映在语音层、词汇层和语法层。英语的头韵、尾韵和半韵都是言内意义在语音层的体现。言内意义空缺主要是从语言的形式上来划分。例如《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话:
  “……湘云走来,笑道:“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理儿。”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下围棋儿,又该你闹幺二三四五了。”……湘云笑道:“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儿的林姐夫时,时时刻刻你可爱呀厄的去!阿弥陀佛,那时才现在我眼里呢!”说的宝玉一笑,湘云忙回身跑了。
  “Just Xiangyun burst in on them and reproved them smiling for abandoning her:‘Couthin Bao,Couthin Lin:you can thee each other every day.It’s not often I get a chance to come here;yet now I have come,you both ignore me!’Dai-yu burst out laughing:‘Lisping doesn’t seem to make you any less talkative! Listen to you:“Couthin!”“Couthin!”Presently,when you’re playing Racing Go,you’ll be all “thicktheth” and “theventh!”‘I shall never be a match for you as long as I live,’Xiang-yun said to Dai-yu with a disarming smile.‘All I can thay ith that I hope you marry a lithping huthband,tho that you have“ithee-withee”“ithee-withee”in your earth minute of the day.Ah,holy name! I think I can thee that blethed day already before my eyeth!’Bao-yu could not help laughing;but Xiangyun had already turned and fled.(Translated by David Hawkes)”
  霍克斯通过对译文的灵活变通,以典型的英语咬舌音代替湘云“二”“爱”不分,成功地再现了两个女孩子唇枪舌战的精彩场面,充分展现了她们的性格。而原文中极为关键的“爱”却走失了。“爱”字是湘云攻击黛玉的有力武器,对刻画黛玉的性格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爱”字在译文中的走失,无疑使黛玉的性格大打折扣。这便是言内意义空缺所造成的问题,由于不同语言的内部资源不同,不可避免地在处理过程中丢失一些信息,使原文的表达效果有所减弱。
  (二)词汇语用的空缺
  语用意义指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符号使用者对符号产生的联想意义。与指称意义相比,它具有更强的文化特性。文化差异是导致语用意义空缺的主要原因。例如:棒球在美国英语中产生了许多隐喻,She field my questions well.(She answered my questions well.);He made a grandstand play.(He did something spectacular in order to get approval.)。汉语中的“你这人真阿Q”、“她是个林黛玉式的人物”、“他们俩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这是由于源语词和译语词因一个有语用意义而另一个没有导致的语用意义空缺。
  词汇空缺的产生依赖于不同民族文化的空缺。人类的发展历史悠久,沉淀物多,而伴随人类发展的语言扮演了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本篇文章所探讨的词汇空缺便是最能体现文化空缺现象的元素之一。
  
  参考文献:
  [1]顾家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程彩风.词义空缺与文化的不可译性[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2,(1).
  [3]秦建栋.英汉词汇空缺现象刍议[J].铁道师院学报,1999.
  [4]王菊全.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吴悦.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的文化因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6]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9.
  [7]张全.文化负迁移对英汉互译中词义理解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2.

推荐访问:浅析 英汉 空缺 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