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 小说_鲁迅小说《铸剑》中“剑”的意象分析

  摘 要: 鲁迅小说《铸剑》中“剑”意象具有审美的象征性,那把纯青透明的宝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复仇由剑始,至剑终,剑是政治权利的象征,并且蕴含着鲁迅深刻的思考,冷酷直对国民性的批判,在绝望中反抗的生命哲学。“剑”显现的政治权利、“剑”张示的绝望放抗、“剑”直刺的国民弱性、“剑”展露的生命哲思构成“剑”意象在小说中的四个层面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 鲁迅 《铸剑》 剑
  
  《铸剑》是鲁迅《故事新编》中奇特瑰丽与气度恢宏的小说,其中笼罩着恐惧悲惨的气氛,犹豫踌躇到成熟勇敢的眉间尺,神出鬼没、智慧过人的黑色人,残暴冷酷的国王,构成了一组复仇关系。复仇者、代人复仇者、被复仇者的斗争都在“剑”中展开。鲁迅以“剑”作为武器,在写复仇故事由民间到宫廷再到民间的三个地点转移中,将尖刻的笔端对准看客。鲁迅从独特的观察视角表达了在绝望中抗争独特的生命体验。因此“剑”是小说的主题意象。
  
  一、“剑”显现的政治权利
  
  小说中剑的锻造是因为王妃生下一块铁,国王便请最好的铁匠铸一把剑。为何要将“铁”铸成“剑”?为何国王只要求铸一把,而眉间尺的父亲却铸成雄雌两把?“剑”成为一切事情发生的缘由,贯穿小说始终。因为剑,眉间尺的父亲被杀,剑又是复仇的工具,最后三个头颅在剑下相聚,于鼎中争斗。
  在中国冷兵器时代,“剑”是英雄驰骋沙场的重要武器。“剑”沾染着太多的血腥和戾气,积聚着太多的仇恨,拔剑出鞘的锐气势不可挡。国王要人铸剑,名义上是用来防身、杀敌、保国,可是成为“剑”的拥有者后却“常常要发怒;一发怒,便按着青剑,总想寻点小错处,杀掉几个人。一看见宫里面大家的愁苦的情形,便知道又是照例的祸事临头了”。①此时,“剑”成为政治权利的象征,拥有天下独一无二的宝剑的国王,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但不为人民谋利益,反而随心所欲地杀戮解闷。
  这是眉间尺的父亲早已预料的事情,在接受任务时,他就预料到“剑”成之日必是身亡之时,因此将铁铸成雄雌两把利剑,并为将来的复仇留下了最有力的武器――雄剑。
  在铁成剑的锻造的过程中,水、火、剑构成重要的意象群。在“水和火”的交融中,利剑诞生,复仇开始;又在“水和火”的交融中,国王戮颈,复仇终结。三年的“炉火”和“井华水”铸成了“纯青的”、“透明的”、“两条冰”一样的剑。火与水的交融、热与冷的对峙是鲁迅独特的风格。“哗拉拉”、“嘶嘶地吼着”,刺耳的声音配上强烈的色彩,形成了震撼人心的紧张感。在不相容的水火中诞生的“剑”被赋予独特的美学色彩――力之美,成为旺盛生命力的象征。三年时间锤炼了一把势不可挡的复仇之剑。
  小说中用“青”代表“剑”,从水与火的锻造,通红转变为纯青。这些鲜明的色彩,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这是生命的韵律,是精神的灵动。根据心理分析,“红”代表着热烈、鲜活和张力,“青”代表着寒冷、肃杀和冷酷。纯青透明的“剑”融合了鲁迅内心的矛盾,坚韧无比。在极致的对立中,希望和绝望,灭亡和重生,胜利和失败,一切都达到了最尖锐的顶点。鲁迅在情绪上的猛烈波动宛如海涛冲击,此起彼伏,这种互相抵抗的对立是生命的张力。
  
  二、“剑”彰示的绝望抗争
  
  在小说中,出现三首奇怪的歌,前两首是黑色人所唱,后一首是眉间尺的头颅所唱。三首难懂的歌出自不平凡的人。眉间尺之前是一个犹豫不决、胆怯懦弱的少年,为何后来却可以唱出如此伟丽雄壮的歌?这是“死亡”和“重生”的蜕变。因为复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有坚韧勇敢的性格,出众的本领和智慧,极具杀伤力的武器,以及果断有力的行动。眉间尺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敌人,生前优柔寡断的性格注定他复仇的失败。
  眉间尺独自的复仇过程中,有三次担心锋利的剑伤及无辜。他年仅十六岁,富含同情心,没有足够的成熟和睿智。他不知道自己身份被暴露,还在城外傻傻地等。他并没有因为敌人的强大而放弃,而是熊熊怒火在胸中燃烧,他坚毅地走上了复仇之路,尽管等待他的是死亡。这就是鲁迅所说的:“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②
  眉间尺遇到黑色人后,两者形成一种映照。第一次的复仇因为干瘪脸少年的纠缠而失败,被世人欺侮、嘲笑。当听了黑色人的一番非人间的言语后,他拔剑自刎,尸首异处,“第一口撕尽了眉间尺的轻易,第二口便身体全都不见了,血痕也顷刻舔尽,只微微听得咀嚼骨头的声音”。③从最初的思想变化到牺牲生命的复仇行动,是眉间尺长大的关键点。这个性情柔弱的少年在周遭恶狼环伺的环境下,变成了一个像狼一样冷酷的复仇者。
  他的头颅在鼎中唱歌,目的是引国王观看。歌中“青”指代着剑,带着复仇的青剑;“嗳嗳唷”是猥亵的淫荡的小调,用歌曲对国王进行嘲弄。整首歌由“秀眉长眼,皓齿红唇”的眉间尺唱出来,反映了他在气质上和精神上的成熟。“王头刚到水面,眉间尺的头便迎上来,狠命在他的耳轮上咬上一口。”眉间尺的头颅毫不犹豫地斗争,他的生命在与敌搏斗中升华,经历了爱和恨的锤炼,他也是一把由“铁”铸成的“剑”。
  
  三、“剑”直刺的国民弱性
  
  小说中由强有力的武器“剑”引发的复仇,空间的转移有民间―宫廷―民间三个地点。在这三次场景中,鲁迅都将笔锋对准那群无所事事的看客。在对看客的描写中,把建构起的复仇意义消解,复仇的对象由国王转向了愚众。
  “看客”成为鲁迅笔下特殊的主题人物。“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倒是疗救,正无需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韧性战斗”。④
  “闲人们又即刻围上来,呆看着,但谁也不开口……那人也就溜走了;看的人们也都无聊地走散”。一有热闹,看客们便围上来,毫无同情地看着年少的眉间尺被干瘪脸纠缠,还看得有滋有味。这些都是庸众,是眉间尺的复仇的第一个障碍,如果黑色人不解围,复仇很可能因此以失败告终。
  第三次的看客描写消解了复仇的悲剧,离开了三头鼎中争斗的激烈场面,回到现实的冷静批判。在这场奔丧的狂欢的热闹场面中,鲁迅用犀利的眼光审视着看客与被看者。一个满腔怒火的鲁迅与冷静沉思的鲁迅相结合,才是真正的鲁迅。
  
  四、“剑”展露的生命哲思
  
  林语堂在《鲁迅之死》一文中说:“鲁迅与其称为文人,无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是足以语鲁迅。”⑤鲁迅在《两地书》写给许广平的信中说:“改革最快的还是火和剑。”⑥
  鲁迅在冷静的客观叙述中,又用笑谑的口吻表达。如眉间尺用赞歌歌颂国王的浩浩恩德时,揭露的是国王卑劣的行径,这种讽刺和滑稽的矛头直刺人心。在小说荒诞与悲壮、喜剧与悲剧、崇高与滑稽的二元对立叙述中,鲁迅将历史与现实进行关照。复仇的成功用鲜血换来,绝大多数未泯者的冷眼旁观深深刺痛了鲁迅的心。尽管如此,还是得抗争,绝望地反抗,这与《野草》的人生哲学一致:在矛盾复杂的挣扎里寻出一条出路。
  《铸剑》是鲁迅对历史的精深研究,对人情世态的细致描绘。小说呈现了极其复杂的思想内涵。鲁迅用独特的观察视角、激越飞腾的想象力和惊人的艺术创造力,塑造了勇敢果决的英雄形象,并且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小说还将矛头指向统治阶级手握大权却奴役下层人民的淫威,并且毫不留情地批判了愚昧落后的庸众。本文从“剑”的意象出发,挖掘了它在文本中的审美意义。
  
  注释:
  ①鲁迅.《铸剑》出自《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23.
  ②鲁迅.《致赵其文》出自《鲁迅全集》(第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
  ③鲁迅.《铸剑》出自《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426.
  ④鲁迅.《娜拉走后怎样》出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85.
  ⑤林语堂.《鲁迅之死》出自《林语堂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10,第二版:65.
  ⑥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一卷)“与许广平通信第十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9.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钱理群.与鲁迅相遇[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郜元宝.鲁迅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严家炎.考辨与析疑――“五四”文学十四讲[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6]藤井省三.鲁迅比较研究陈福康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谭德晶.鲁迅小说与国民性问题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史志谨.鲁迅小说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9]郜元宝.鲁迅六讲[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

推荐访问:鲁迅 意象 铸剑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