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写作指导一法:片断入手,引导立意】 立意

  一般说来,小学生的习作也都是要表达思想感情的,这叫“立意”。可是有不少学生的习作,只是没有目的地为写而写,没有表达任何思想感情。这可能是他们在下笔之前根本就没有“立意”,他们把“立意”看得太神秘了,或者是我们老师自己把“立意”教得太“玄”了,(我听到不少老师讲“立意”有“玄”的感觉),使他们不敢去“立”的缘故吧。其实,“立意”并不是玄乎的事,只是从认真写事物的过程中,产生出的一种情感罢了。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从浅显的事例子中,进行自然而通俗的引导,使学生知道“立意”是十分自然的事。我常常举平常的例子,让学生做“立意”训练。
  
  一、指物观察,自由发挥,找出意境
  
  例如: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让他们观察着写,然后脱离开纸随意发挥,爱说什么说什么,想说什么说什么,要说什么说什么……虽然没有要求他们要“立”什么“意”,但收上来一看,却出现了不少角度的好“立意”。譬如:有的突出纸的质地,立了“赞美”之意,这样写道:
  这是一张质地非常好的白纸,很薄,拿在手上像没有东西一样;白得发亮,光可照人。再认真细看,白纸上还有明显的纹路,像是用细丝织起来似的;成规律性变化,像是微风戏水的波浪,又像是电视银屏上“沙漠”的“皱纹”;有的地方,则变化多端,成不规则的银色网状……当我看得入迷时,仿佛它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幅巧夺天工的精制品!
  有的突出纸的发明,立了“爱国”之意,这样写道:
  这一张张白纸,使我想起在很古很古的年代,听说那时候没有纸,是把字刻在竹片上,串连起来当作书的,一“本”书就要装满一箱子,又重又不好藏啊!后来我们中国有个发明家,他叫蔡伦,发明了造纸的技术,我们中国就成了第一个有纸的国家了。不久,造纸术就传到国外,全世界就都有纸了。我们中国人多了不起啊!中国,多么值得骄傲啊!
  有的突出造纸过程,立了“爱惜纸”之意,这样写道:
  看着这白纸,使我回想起参观造纸厂的一幕:纸场堆料场堆放着芒杆、松木,像小山似的,当工人叔叔将这造纸原料送入打浆机房时,转眼就成了纸浆了,再经进几个工序的劳动,只见出纸厅的白纸随着机器的滚筒,大捆大捆地滚了出来。造成纸厂的烟囱天天冒烟,机器声昼夜隆隆地响,工人叔叔、阿姨天天上班,下班,好不容易才造成出这白纸,我们要爱惜白纸啊!
  有的突出纸的用途,立了“刻苦”之意,这样写道:
  望着这一张张白纸,我想起爷爷常爱说的一句话:‘一张白纸,好画最美的图画,好写最美的文章。’我今天想到这句话深刻的含义了:一张白纸,再等待着我,再期待着我!白纸多么希望我们能成为文学家、画家、理论家!那一张张白纸,在催我刻苦,催我努力,我一定不辜负那一张张白纸!
  ……
  老师评讲学生写的典型例子,并且指出好的意境,让学生理解:原来“立意”是自自然然,自己有感而发。
  
  二、给物立意,发散思维,解放思想
  
  例如:取青砖或红砖各一块,老师(或请有做砖见闻的学生)讲做砖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发散思维想开去,每人由砖块立三个角度的意。结果,有不少学生挥发得很好,能从以下角度“立意”:
  一是“团结”角度:
  这是一块普通的砖块,青灰的颜色,长方体。它长22厘米,宽11厘米,高5厘米,约有2千克重,一只手也能随便翻转抛接着。丢在地上,就会粉碎;重物压下,它定粹裂;单块的砖,谁也没把它放在眼里――这微不足道的一块块砖,依附着水泥浆的作用,一块又一块地“团结”起来,成为墙,成为柱,成为高楼大厦!啊,砖块呀,你给了我“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启示啊!
  二是“爱砖”角度:
  听爸爸说,砖虽然是黄泥巴做的,但来历可不简单:做砖工人叔叔先把黄泥巴运进泥塘里,赶着牛不断地踩,将泥巴踩出粘性以后,做成砖坯凉干,再搬进砖窑里,大火烧上几天几夜以后,就把那黄泥巴做成的砖坯烧炼成了那石头一样当当响的砖块了。这一块块砖,可来之不易啊,我们可要爱惜它呢!
  三是“成才”角度:
  我听了爸爸讲做青砖的过程,看着那块普普通通的砖块,心中却浮想联翩。我想:烂黄泥巴经过大火烧炼,成了坚固的建筑砖块;我自己现在可能也只是一块黄泥坯子砖块吧,要不抓紧进行严格的烧炼,将来连一块砖也成不了啊!我要加快烧炼自己呢!……
  我经常引导学生做这样的“立意”训练,将这样“立意”好的典型片断介绍给学生,学生就将那较难的“立意”问题熟悉了,掌握了。
  
  三、引导迁移,用于习作,抒发情感
  
  “立意”训练不宜总在篇内进行,这样难度较大;宜从片断入手,容易接受。在片断上引导学生认识:“立意”,就是要根据所写的事物大胆发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然后再由片断迁移过渡至篇的训练,这样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学生容易理解,易见成效,写出来习作,就篇篇都有“立意”了。

推荐访问:立意 片断 入手 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