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意思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摘要: 本课题依据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重申的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理念,依据接受美学理论所阐述的尊重读者的地位、尊重读者的阅读体验的思想,提出了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与技能,培养对文本进行自主体验纵深思索的能力的课题假设以及具体的研究目标。以学生主体性渐增为依据,初中的“自主探究性语文学习”可以分为“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联结着相应于该阶段目标与特点的各自的学习策略,其学习策略鲜明地带有主体性、研发性、全员性等自主探究性学习应有的特点。对每一阶段的“自主探究性语文学习”,我们均从“目标定位”“学习策略”“教学案例”等几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实践和研究。
  关键词: 自主探究性语文学习 基础型 拓展型 研究型
  
  一、问题的提出
  
  应试教育的弊端,我们教师是看到的,更为其行其弊愈演愈烈而揪心。我们“坐等”教育突变是不现实的,也是缺乏现实土壤的,甚至是危险的。现阶段我们的任务是:一、对社会、家庭和学生,要进行教育理念上的引导,必须让全社会都明白,推进新课标只会有利于孩子更好地发展。二、走到教学主体发展的层面上来看问题,思路可以更清晰: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能够“给他一个鱼塘”就完事吗?我们必须做好逐步过渡与因势利导的工作。
  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这个“特性”是内核,是隐性的,但它是体现学习实质的。我国教育心理专家皮连生说:“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相对持久的变化。”他强调学习是一种个体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同时也强调实现这种变化的条件。所以,本课题中的“学习策略”即为“实现这种变化的条件”的行动研究,它是一个“外壳”,操作是显性的,同时是为“自主探究性语文学习”服务的,体现一个由浅表到纵深的过程。
  
  二、相关概念阐释
  
  渐进式推进自主探究性语文学习,是指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主体性渐增为依据,把初中三年的“自主探究性语文学习”可以分为“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联结着相应于该阶段目标与特点的各自的学习策略。初一,重在基础型阶段,着眼于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立足于语文课堂,主要以课文学习为载体,以师―生、生―生互动为纽带,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一以贯之的教学向导与活动准则。初二,重在拓展型阶段,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分课内拓展型与课外拓展型两种,体现不同语文学习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初三,重在研究型阶段,是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语文学习。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实施。限于初三,每学期一般只安排两三个课题,每个课题时间跨度为1个月左右。但研究性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是一种能力、个性与才学的展示,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三、渐进式推进“自主探究性语文学习”的策略的具体实施
  
  (一)“自主探究性语文学习”的基础型阶段
  目标定位
  在初一新课标的背景下,基础型语文课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较为充分地发挥,通过对话,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教师互动,教师扮演咨询者、辅导者和学习激发者的角色,教学采取民主参与的方式,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环节选择上寻求学生的反馈信息,并据此作出相应的调整。教师简问,学生多思。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每个人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师生共同的课堂教学目标。从课的开放度来看,预设的程度明显低于传统语文课,开放程度明显增加。
  学习策略
  1.变序学习法
  由于常规的教学思路对学生来说引不起多大的惊奇感和新鲜感,审美注意也就不那么强烈,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独辟蹊径,打破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整体―局部―整体”的推进方式,而代之以通过呈现序列上的策略性的程序调整和认知重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其不同维度的思维品质。
  如:采用珠帘倒卷的方式。《风筝》是一篇较难理解课文,师先设疑:“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为什么时间已是春天,而我感觉却是严冬呢?以此问引起学生对全文的探究。
  “珠帘倒卷”式的呈现,既突出了学习重点,又让难点在富有逻辑美的对话与探讨中迎刃而解。
  又如:采用中心辐射的方法学习《皇帝的新装》。教师围绕“骗”字辐射,提出一系列问题。文中有哪些人在欺骗和受骗?他们为什么心甘情愿地受骗?孩子为什么不受骗?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其不着痕迹的探究行为可达“自动化”的程度。课堂节奏上非但流畅性强,而且可掀起一个又一个小高潮。
  教学案例
  《皇帝的新装》是一则童话,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等塑造形象来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教学设计分五部分。
  (1)复述故事情节,指导学生运用精练的语言概括童话的内容。
  (2)分角色朗读。要求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味人物语言的情调韵味。通过语气语调模拟人物的语言、心理、行动。(读)
  (3)设计讨论,抓住骗字。有哪些人在骗和被骗?为什么他们心甘情愿地受骗?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小孩为什么会说真话?你认为哪些是现实的,哪些是想象和夸张的?(品)
  (4)各类人物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作者想借这则童话表现怎样的主题?(悟)
  
  五、如果你当时在现场,你会像那个小孩一样勇敢地站出来吗?生活中你可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是怎么做的,说给大家听听。(说)
  
  2.整体阅读法
  它的一般程序是:
  首先,学生自读感知,产生疑问。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阅读课文,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饶有兴味地走进课文,找出阅读过程中的疑点。
  其次,思考提问,确立讨论的话题。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把思考的问题拿出来讨论,然后确定本课时讨论的主要部分和主要题目。
  接着,查阅信息认真地分析研究。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通过上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的信息,进行研究。
  再次,讨论争辩,交流研究的结果。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交流不同看法,认识逐渐趋于一致。
  最后,留疑存问,激发新的生长点。一篇课文的教学不是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留下一些疑问,让学生继续思考探究。
  教学案例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一篇自读课文,目的是让读者走进这位遭到命运沉重打击的音乐巨人,了解他的形象,走进他的心灵。
  (1)听一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初步感知贝多芬的音乐表现力。
  (2)自读感知,找出阅读过程中的疑点或不理解的句子。
  如:贝多芬是个名人,为什么不肯接见客人?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怎么理解?
  “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写出的音乐”此句有何深刻内涵?
  (3)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疑点,理解句子含义。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播和补充。
  (5)再听《命运交响曲》,结合课文,从中你能感受到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整体阅读法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侧重整体把握、整体理解。在浏览课文,弄清写作对象,了解基本倾向,划出疑点、重点的情况下,接下来分析疑点、重点。初级阶段鸟瞰式的把握,对局部疑点、重点的分析,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对局部分析得更准确、透彻。一旦局部的疑点弄清楚了,文章重点部分的意义及其在全文的作用明确了,再回到整体,就能实现对文章整体的理解。整体阅读法能避免教师和学生肢解课文,断章取义。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质疑,通过讨论,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只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以线串点法
  这种方法的教学步骤是:教师在教学起始,就将阅读的主线交给学生,让学生沿着这条主线去阅读文章,讨论欣赏。这种课型学生活动余地比较大,开放程度也比较大,教师预设的主要就是抛给学生的主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以及提出的问题都是非预设的。
  教学案例
  教学《社戏》,我就运用“矛盾分析法”这根线,串起了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社会环境与主题等种种的可开掘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具体流程如下:
  (1)初读,抓住矛盾的切入口:
  “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可是那夜的戏并不好看呀!引出“矛盾分析法”这一阅读策略。
  (2)再读,找出文中描写戏和豆好看、好吃或不好看、不好吃的句子。理解包含的深刻意蕴。
  (3)三读,深入探究。作者对童真、童趣的无限怀念和长大后对现实的不满,是他写作此文的触发点,你的童年也有类似的值得回忆的事情吗?
  (4)学生细读、思考、交流。
  (5)迁移探究
  (中举前)范进因没有盘缠,走去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中举后)“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的,今日果然不错。”
  请你分析文中胡屠户形象。[学生自觉运用“矛盾分析法”来研讨]
  一篇课文原本具有很多问题,撒开来有许多点,这样教学很容易犯肢解文本的毛病,以线串点法就是教师提出一个富有启发性的话题,可以是一个主问题,也可以是一种学习方法。话题源自课文,又伸向课外,激活学生的思维,好比点燃一根导火线,让学生进一步生疑、提问,通过阅读课文和课外资料,寻找答案,然后课堂上交流。
  (二)“自主探究性语文学习”的拓展型阶段
  目标定位
  初二是“自主探究性语文学习”的拓展型阶段,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分课内拓展型与课外拓展型两种,体现不同语文学习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搞好课堂阅读教学外,在不过分加重学生负担,或不与其他学科争夺课外时间的情况下,开展课外阅读,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在课内所获得的知识,加强语文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语文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都极有好处。拓展型语文课,就是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试图在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的同时,提高独立研究能力。
  它可以分课内拓展型与课外拓展型两种,体现不同语文学习要求。从开放度看,它具有明显的非预设性与开放性。
  学习策略
  1.课内悟得门道,解决课外问题(课内拓展型)
  一篇课文(尤其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上完了,教师有责任将学生思维的触角导向更深更广处,学生得到教师发给的(引导搜索的)与课文密切相关的拓展材料,将会使学生从课文出发向“新的彼岸”前行。
  另外,针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和中考命题思路的变革,笔者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名人名篇的赏析阅读,除了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更为了让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一个更广阔的实施空间,使课堂显得更为开放和自由。
  这种课型的基本模式可用下图表示(见图1):
  
  教学案例
  这里附一个课外阅读文章――史铁生《合欢树》的教学简案:
  (1)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进入情境。知道朱自清的《背影》吗?那是一篇表达父爱的文章,写得感人至深。还有没有读过歌颂母爱的文章?《合欢树》中的母爱和别的母爱有没有特别之处?有没有特别令你感动的地方?请把它找出来,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说说理由。
  (2)教师启发思考,激发共鸣,学生联系生活,品味语言。《合欢树》写的都是一些平常小事,语气淡淡的,但它能装载下作者浓浓的情感吗?用心把一些看似平淡但含义不平淡的字句读一读,品一品。
  (3)教师指导求新,学生深入理解。同学们刚才所读所说都激起了我们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感动――母爱的感动。但是我和母亲生死两隔,无欢可言,为何题目取名为《合欢树》呢?(因为合欢树是母子亲情的见证,合欢是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
  (4)教师营造民主氛围,学生探究疑问,协作求答。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还有什么不太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大家互相交流。
  生甲问:文中有一句:“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怎么理解悲伤也成了享受?
  生乙问“为何作者终究还是没有去看合欢树?
  生丙问:为何在文章开头先写母亲琐事?还要写母亲对树的爱?
  ……
  答案在学生共同探讨中达成一致,教师作适当点拨指导。
  (5)教师深入引导,学生拓宽创新。我们生命中都有一棵合欢树,每个同学问一问自己,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什么新的东西吗?有同学答曰“我们要珍惜所拥有的”。有同学答曰:“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这就使文章情感和价值的依托得到拓宽,使文章的主题向更高层次发展。
  2.课外勤于积淀,提高语文能力(课外拓展型)
  当前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并不理想。(1)每天用来阅读的时间太少,阅读量也较小;(2)阅读内容档次不高,看影视娱乐类的书刊较多;(3)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方式;(4)学校图书馆藏书的利用率不高。
  课外阅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缺乏正确有效的指导是其症结所在。因为“怎么学习比学习什么重要得多”,何况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与其语文素质呈现出极高的相关性。因此,笔者每月推荐两本文化名著给学生阅读。学生学习活动的程序是这样的:材料选择―自读体验―书摘笔记―分析研究―写作书评―讨论交流。
  材料选择:就我校实际而言,地处农村,大多数学生读书就是为了分数,为了“跳‘农’门”,应试观念较重,功利心较强。这些学生往往漫游在题海中,忽视了读书的过程和修身为人的真正目的,针对这种现状,“阅读导向应以提高阅读品位,增加阅读文化名著、科技书籍的比重,改变阅读取向浅层化,培养高雅而多方面的阅读情趣为主。”
  推荐参考书目:《西游记》、《水浒》、《呐喊》、《鲁滨逊漂流记》、《童年》、《骆驼祥子》以及各种文学杂志等。
  自读体验: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选择,努力发挥自己在某方面的特长,以利于独特个性的发展。同时,由于每个人的阅读对象、习惯和方法不同,最终取得的阅读效果也不能一刀切,简单地加以肯定和否定。
  书摘笔记:勤做摘抄卡片,利用早自修熟读,增加阅读积累。每人准备好读书文摘卡,对所读书籍,如遇到好的开头、结尾,典型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肖像描写,或者细节描写、名言警句等进行摘抄。并写清题目、书刊名称和内容摘要,便于教师检测。学生利用早自修熟读,教师利用早自修检查指导。
  分析研究写作书评:以读促写,提高效率。写作能够促进学生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通过写作实践可以使学生明白:文章的立意是否新颖;哪些方面的素材还欠缺;哪些表达方式的运用还生疏;然后再自主地阅读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有针对性地促进自身提高。
  讨论交流:在讨论中明确自己改进的方向,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在讨论交流中,听取教师的指导性意见。
  通过一年的指导,我对做读书摘记、书评写作的指导和学生的自我管理比较到位,学生的积累较为丰厚。
  (三)“自主探究性语文学习”的研究型阶段
  目标定位
  初三是“自主探究性语文学习”的研究型阶段,是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语文学习。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实施。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专题研究性阅读与教学性阅读结合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养成自觉学习和研究的习惯。专题研究性阅读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将为学生毕业以后所从事的专业研究性阅读和公务性阅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中学教学中,如果能切实抓好专题研究性阅读,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以后的发展结合起来,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做好方法和能力上的准备,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语文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靠短时间的突击教学是不能奏效的。我们提倡的专题研究性阅读,应着重培养学生在专题研究性阅读方面的自觉性,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亲自参加研究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研究习惯,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研究的个人观念体系。
  学习策略
  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人到学校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要变得更聪明。”因此,学生的智力努力应该放在思考和研究上。以课题为载体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教师组织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语文学习。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实施。限于初三,每学期一般只安排两三个课题,每个课题时间跨度为1个月左右。但研究性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是一种能力、个性与才学的展示,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专题研究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它是学生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修养品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以专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学生自己发现和确立所要研究的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研究方案并开始收集资料,经过筛选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这里的研究型自主探究性语文学习的程序是(见图2):
  
  我们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学生对王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总课题如:“感受王维”,学生“子课题”有:《不该遗忘的一位大诗人――王维》《诗与佛》《王维诗歌的“静”界》《王维诗中的“空山”境界》《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画意和禅意》《王维对后世的影响》。
  我校曾就“校园文化建设”向全校师生提出倡议,征集意见。在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展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子课题”有:《校园设计之我见》《关注中学生上网聊天》《中学生生活与诗词雅韵》《有关低龄出书的思考》《中学生活与商业广告》《我看同龄人的消费》《NBA,我的眼里只有你》《萧山东片地区谚语的收集与归类分析》《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倾向》。
  研究型的自主探究性语文学习是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使教与学的重点从单纯的获取知识,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索式学习,最终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有机统一的目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四、行动研究的效果和思考
  参照行动研究的具体目标,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渐进式自主探究性语文学习的探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第一,探索并形成了一个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合理框架。
  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个阶段学习策略的探索和提炼,有助于循序渐进地推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不至于操之过急,更不至于有名无实。并且,这一“操作模式”呈开放格局,对此的探索将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而不断地充实、更新和发展;学习策略在不同的阶段依据对象和材料的变化实施,源自于理论的启发,但在实践中得到佐证与完善。
  这三个阶段中“自主探究”的活动与表现不尽相同,但在初中阶段,均不可偏废。
  第二,开展渐进式自主探究性语文学习之后,师生对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有了崭新的认识。
  首先,这是基于合作的学习。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其次,这是基于个性的学习。基于个性的学习方式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体,它有三方面的规定性:学习的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通过这三个阶段学习策略的实施,学生逐步确立了主体意识和观念,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最大限度地尊重和利用独特性,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状况和实际需要,选择和采用自己喜欢并有效的学习方式,并指引学生敢于认识和研究自己所不知道的问题,善于将新的学习内容灵活变通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
  再次,这是基于问题的学习。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又是基于对话的学习,强调主体间的平等交往,双方都应以对对方的承认和尊重为前提,更强烈地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性、交互性、协调性和生成性,它超越单纯意义上的信息传递,具有重新构建的意义。
  当然,本课题是有关“自主探究性语文学习”的学习策略之行动研究,它需要有一定的教育环境为根基。当新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发现学习、对话式学习、开放式学习等蔚然成风,则对本课题所涉及的项目的探索必将更迅捷、更高效、更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2]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2版.
  [3][美]Bruce Joyce Marsha Weil Emily Calhoun著.荆建华等译.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1版.
  [4]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推荐访问:青草 更青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