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馆建设应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中]的双向交流纳入干部工作整体规划

  学校体育场馆是指学校进行体育教学、体育竞赛、体育训练及课外体育活动而使用的各种场地,它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完成学校体育任务、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的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检验学校体育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学校体育场馆的规划建设在学校可持续发展规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使学校体育场地适应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适应人们的需求增长及使用功能变化的发展,满足于学生及社会对体育场地的不同需求,我们有必要对学校体育场地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
  
  回顾我国的教育发展史,我们发现体育锻炼在古代学校教育中是没有地位的,在清末的近代教育中,才开始规定各级学堂开设体操课,其内容主要是仿照日本和德国的兵式操教育,对场地没有特殊的要求。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于美国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界影响逐渐加大,校园规划中开始正式列入体育场馆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出现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全民健身计划》和《体育法》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颁布,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学校的体育设施的发展和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发展,学校体育教育的内涵也由传统的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的方向转化,学生的学习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而是贯穿在整个校园生活的全过程之中。学校体育设施不仅要满足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满足学生日常锻炼需要,还要满足社会及周边资源共享的需求。
  
  二、学校体育场馆规划要符合学校整体规划
  
  1.学校体育场馆在整体规划分区中的设置。
  校园尤其是规模较大的校园,往往相当于一座小城镇,内容繁杂、功能复杂,又有自身的运营特点。为了使用和管理上的方便,校园通常会按使用功能的不同特点,将有关建筑及设施相对集中,形成几个区域,各区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另外,根据学校的规模、办学条件的不同,其分区的设置也不尽相同,一般分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和后勤服务区。大中型校园还应有相对集中的绿化区,有利于为师生提供一片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的休闲场所。相对集中的绿化区既可以作为教学区与体育运动区之间的隔离带,又可以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用地的预留地。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培养学生来讲,体育不仅仅是锻炼身体,学校体育场馆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体育任务,而是有着更深的、潜在的素质教育在里面。为了使学生能够养成经常乃至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就应在不影响教学和生活秩序的前提下,使体育场地尽量靠近学生生活区一侧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在学校体育场馆的规划中着重考虑。
  2.校体育场馆的选址布局要合理。
  学校的整体规划中体育运动区与师生特别是与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据统计,校园中设施利用率最高、吸引学生最多的一是图书馆,二是体育场馆。因此,学校体育场馆的规划选址布局一定要合理。在校园规划中,体育场地的规划不宜靠近教学区,以避免体育噪声和灰尘对教学的干扰;体育场地宜靠近学生生活区,便于学生上体育课或课外锻炼活动及更换衣服。美国的大学曾做过调查:在同一所大学内,各个非教学用的体育馆学生的利用率和体育馆与学生宿舍的距离成反比,这说明体育场馆与学生生活区越接近,就越能够对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经常的体育活动不是因为强制,而是因为体育环境的诱导和距离的便捷,并因此而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目的。除此之外,体育运动区位置的选定与布局还要考虑因学校不同的地形、地貌而有所不同,在设计中要统筹兼顾;在规划的位置上也需注意,避免学生因上下课抄近道、穿行场地而造成对场地的破坏。另外,为了强化学校的体育教育,在学校的整体规划中必须保证体育用地的额定面积。
  3.学校体育场地规划要美观和谐。
  学校体育场地的规划要美观和谐,要符合学校教学及社会的需求。在学校的整体规划发展战略中,应该提前制定出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体育设施建设规划,便于根据学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或根据不同战略特点逐步实施,尽量使美观大方的体育场地为学校整体建设增添亮色。另外,学校自然体育设施的规划要与学校的景观绿化工程接轨,在新建或将建的学校绿地中增加体育功能,既为师生提供环境优美的休闲健身场所,也可以成为学校规划体育设施建设的预留空间。在体育设施的建设中要尽可能地不改动或少改动自然资源,在预留空间中,必须将体育休闲与其他功能考虑其中。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域、办学的特色等条件的不同,改建适合学校地势和学生体育活动的优美的自然体育环境,将原来功能单一的体育场馆改造成既有体育功能又有休闲娱乐的功能的复合型设施。
  4.学校体育场馆规划将体现多功能化及组合优化。
  《全民健身计划》和《体育法》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颁布,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更多的体育场馆在学校中拔地而起。学校体育场馆的设计已不单单是满足体育教学训练比赛的一个场所,更是实施学校素质教育的一块有效阵地,除满足体育教学、训练、比赛外,还能为学校各类型的集会、报告会、文艺演出、演讲及演唱会、音乐会、招聘会等提供场所,其功能远远超出了体育活动的范畴。另外,在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各种不同功能使用要求的相互影响因素,寻求彼此的兼容性,并进行优化组合,切实提高不同使用功能在同一空间内的适用性,保证良好的使用环境和效果。绝大多数的学校体育馆都有多功能的要求,在规划设计时,除了考虑场馆功能的优化组合外,注重考虑场馆的照明和声学设计,并侧重考虑设计满足视听结合型的活动空间。
  5.学校体育场地的规划注重与自然的结合。
  学校体育场地的规划,根据学校地形、地貌的不同,要更大程度地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发展。如有的学校利用地形、地貌进行越野活动、登山活动,有的学校建立野外生存活动基地,有的学校利用自然的山体建立了攀岩场地,迎合了学生喜欢冒险、充满幻想和创造力的需要。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利用自然、爱护自然、享受自然的意识。
  
  三、学校体育场馆规划建设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在保障教学、体育比赛需要外,要考虑支持群体、文艺、休闲、经贸等活动。相关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使校与校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场馆建设既体现特色,又互相兼顾,体现整体性特色。相邻学校之间最好秉承互补型的发展理念,形成系列化规模,能够满足各种需要,实现校与校之间的体育场地、场馆的资源共享,以避免低档次、功能单一的重复建设。学校体育场馆规划在保证体育场馆功能实现的基础上,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大胆开辟新馆的设计,紧跟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体育场馆的建设还要学习、借鉴外国、外地的先进经验,突出本学校的办学特色,符合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学校体育场馆的规划要注重与社区资源共享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运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众体育活动场地严重不足,无疑成为制约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放眼世界各地,有的国家和地区在体育场地资源的规划、设置上,将社区场地与学校场地截然分开;有的国家和地区将社区与学校体育学校资源共享,已经形成社会系统,大大提高了体育场地的利用率,促进了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目前我国体育场地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尽快解决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社区与学校体育资源共享的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是活化闲置体育设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将为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全面向社区居民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既为全民健身提供了场地,又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家长、社会的沟通,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社会影响,是一个双赢之举,也是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结论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规划建设随着学校经济实力的增强及学校体育社会化的需求,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高校的体育场馆基本齐全,并向着大、中型靠近,国内许多知名高校都积极争办国家级以上体育竞赛,以求促进学校场馆建设,并提高学校知名度。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也不少见,但大部分缺乏长远、系统的基本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地域、经济环境和自然地理资源条件以及社会发展及周边校际间的资源共享。随着体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全民健身计划的进一步实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学校体育不断地向前发展,各级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应更加重视学校体育场馆的规划,并积极落实到规划、建设的各个环节,使学校的体育场馆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使学校的体育场地、场馆建设更加优化合理、更加符合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化资源共享的需求,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更大的作用。

推荐访问:体育场馆 纳入 整体规划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