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民族言语交际方式的差异看其折射出的社会内涵】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摘要: 英汉两个民族言语交际方式的多样性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个民族独特的社会文化内涵。英语民族人说话较直白,注重自我而不过多考虑说话对象,他们是以个体为取向的、注重平等的低语言环境社会。汉民族人说话则较谦虚,喜欢拐弯抹角,且十分注重说话的对象,他们是以群体为取向的等级森严的高语言环境社会。
  关键词: 英汉民族 言语交际方式 差异 社会内涵
  
  一、引言
  
  言语交际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历史产物,它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社会风貌,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英汉言语交际方式作为一种载体,从多个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世界上两个较大民族的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二、英汉民族言语交际方式的社会内涵比较
  
  1.群体倾向型社会与个体倾向型社会
  中国人在言语交际中几乎处处透着“谦虚”味,如得到别人夸奖时总会说“哪里哪里”或“我还不够好”之类的话。请人吃饭时,明明是杯盘交错、水陆杂陈,也得谦虚地对客人说“没什么菜”,而英语民族人却对此难以理解,甚至认为这是虚伪的表现。中国人说话之所以谦虚味十足,绝大部分是由于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而不是单独的个人。千百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移民现象较少,人们习惯于群居,而且希望能和自己的亲朋好友永久地居住在一起。在中国农村,在很小的一个范围内聚集几十到上百户人家是不足为怪的,北方的一些城区的四合院也很好地体现出中国人爱集体生活的倾向。一旦人们把自己归属于某个特定群体时,与这一群体所有成员之间保持和谐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为了避免群体内部发生纠纷,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际总是显得很谦让,高傲自大的言语行为是不为群体所接受的。而美国则一向是个流动的社会,早在欧洲殖民时期,美国人就开始不停地迁移了,殖民地的人民一旦发现不能适应某地的生活,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搬离原地。因此,在美国人的一生中,他们生活的群体总是处于不停的变更中,若是他们决定去别处寻找一种更好的生活,即使是亲情的羁绊也丝毫不会打消他们搬离的念头。由于美国人很少归属于某个固定群体,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少有群体意识,他们不会害怕破坏群体的和谐,说话时不会像中国人那样谦虚地说“我不行”,而是说:“YES,I CAN DO IT !”
  2.纵向(等级)社会与横向(平等)社会
  中国人往往会根据说话对象的年龄、性别、地位的不同在交流时选用不同的词汇,这是由中国的等级制度决定的,如果说话时不分年幼尊长,则会被认为没有教养,同时也是对别人的一种不尊重。一位在中国呆了两年的外国人在街上遇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时,便走过去很确信地问:“爷爷,您几岁了?”弄得老人家啼笑皆非。在中国,问老年人年龄通常要问“您高寿?”或“您老人家多大年纪啦?”只有问小孩才说“你几岁了?”而在英语民族,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很少会考虑使用尊敬语,“How old are you?”的问法是没有年龄之分的,同时,不管是对长者还是年幼者都可以用“you”来指代,孩子可以直呼老师和父母的名字。因为英语民族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不仅是在英语国家影响广泛的《圣经》中宣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美国的“天赋人权”说也充分体现了平等的观念。
  3.高语言环境社会与低语言环境社会
  所谓的“高语言环境”是指不仅仅依靠言语和词汇的意思来判读说话者的真实意图,更多的是要借助环境和其它方面的因素来判断。如:当一个人对你的问题回答为“是”的时候,“是”可能意味着“是”,但也可能意味着“不是”、“不一定”或“不知道”,而“低语言环境”则指主要借助言语的意思来判断说话人的真实想法,此时“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
  相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中国人说话更为含蓄,很多时候是通过言语之外的各种信号来传达内心想要表达的真实信息,也即,中国人说话重面子,擅长于拐弯抹角的艺术。据说有个人为了向朋友借点钱又不想让别人知道,就对朋友做了一连串看起来颇意味深长的手势,他用手指了指天,又指了指地,然后指了指朋友,最后又指了指自己,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此人的朋友要是位外国人的话,定会被这种拐弯抹角的交际艺术给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然而,对于英语民族人说,最能让他们引以为豪的思维习惯就是他们能够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最真实的看法和想法,他们认为坦率直接的对话是节省时间避免误会的好办法,拐弯抹角说话会使人感到为难,因而他们很少采用一些迂回曲折的方法来表达十分简单的意思,或者用暗示的方法让别人去猜,“yes”就是“yes”,“no”就是“no”。中国人若因对薪水不满而提出辞职,理由却往往是因为太忙或什么的,而西方人则会去找老板商量商量看行或不行。不过,在实际交往中,为了不显得过于无礼与唐突,他们会进行委婉的拒绝,如:“I’m afraid...”;“I’d love to,but...”等。同时,西方人一般不直接评论一个人的身体情况和他的长相,如:“你胖了!”“你有什么病?”之类的。对于别人的穿着、家庭发表评论,仅说一些表示赞赏类的话。也就是说西方人在坦率与诚实的同时,尽量避免伤害对方。
  
  三、结语
  
  一个民族的说话方式体现了该民族的社会文化,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内涵。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在中外之间架起一座文化桥梁是非常重要的。研究不同民族言语交际方式差异及其深层的社会内涵,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各国的语言文化,彼此间多一些相互理解,少一些冲突,从而更顺利地开展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Hall,Edward T.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 Donbley and Company,1987.
  [2]Lado,Robert.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M].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3]Linda Scheuler,何震.文化差异与挑战:如何与老外交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亚瑟.亨.史密斯.中国人的脸谱――第三只眼看中国.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推荐访问:英汉 交际 折射出 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