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教学模式 [历史课“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尝试]

  摘 要:如何创新历史教学,适应新课改? 我运用了“先学后教”尝试教学模式,卓有成效,方法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学课文,完成知识结构;质疑解难,师生互动;课堂总结,当堂消化;延伸拓展,链接生活。
  关键词:创新教学 新课改 先学后教 创设情境 链接生活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程一步步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促使我们这些有历史责任感和专业追求精神的教师去思考:如何创新历史教学,适应新课改?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性运用了“先学后教”的尝试教学模式,卓有成效。下面本人结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的教学来说说这一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是该模式的第一步。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孔子已了解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是历史教学首先要解决的任务,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巧思妙想,创设有吸引力的历史情境,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我在讲《大一统的汉朝》时,就用了这样几句开场白:“在上新课之前,我想先问学生们一个问题,喜欢看电视吗?”学生们虽然很迷惑(吊起了他们的胃口),但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那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用多媒体播放了两部大型历史剧《汉武大帝》和《大汉天子》的片头(大部分学生都看过,兴奋地小声交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然后提出问题:“这两部历史剧都是围绕哪一历史人物展开的?他是哪个朝代的皇帝?”学生的回答快速而又准确:“西汉的汉武帝。”在他们回答的基础上说明:“正是在他统治时期,汉朝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从而引出课题。
  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不仅引起了学生学下去的兴趣,而且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自学课文,完成知识结构是该模式的第二步。在新课改理论的指导下,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自学,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一环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为配合学生的学,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立足课本,把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理解的内容,浓缩在知识体系中,通过学生的看、做、思考,熟悉课文,为下一步教学计划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如下的知识结构:
  
  质疑解难,师生互动是该模式的第三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会质疑,才会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获得结论,指导实践。布鲁纳曾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在新课改之下,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把自己一时想不通的或难以理解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通过同学的讨论,教师的帮助引导,实现师生互动,共同来解决问题。
  课堂总结,当堂消化是该模式的第四步。“好的开头也应该有一个成功的结尾”,一节课下来,我让学生根据板书的纲线进行复述,理清本课所学史实的脉络,同时及时训练,进一步加深了对史实的印象。在《大一统的汉朝》新课结束后,我设计了几个练习题,以检测他们的课堂学习效果。
  实践证明,经过知识的再次梳理,练习的及时巩固,大部分学生在知识的记忆上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这种记忆区别于“死记硬背”的记忆,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的记忆,具有牢固性。
  延伸拓展,链接生活是该模式的第五步。历史代表着过去,但又和现实密不可分。每一节新课结束后,我还试着让历史与现实生活链接起来,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课新课内容结束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汉代设太学,现在有大学,比一比,两者有何不同?我引导学生从学习内容、生源选择、作用等方面比较。学生满怀兴致,各抒己见,把历史与现实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思维得到了拓展,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我相信,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革新,“先学后教”的尝试教学模式会有更大的突破,它的运用将会给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

推荐访问:教学模式 尝试 历史 先学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