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理课程改革与学生基本科学素质的培养] 教师个人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摘 要:基础教育改革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学在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运动规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即培养科学素养方面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笔者认为中学物理课程改革方向应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实践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科学素质方面的培养。
  关键词:物理 课程改革 科学素质 创新
  
  对学生的培养应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基本科学素质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就是这一要求的体现。笔者认为中学物理课程改革方向应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实践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科学素质方面的培养。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能否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其终生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学物理能否摆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准。注重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关键要调动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主体。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以及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实现具体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自我设计、管理、调节、检测、评价和转化的能力。
  对中学生来说,头脑中旧的表象很少,展现书本知识发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重视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相应的创新思维的熏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重视再现前人是如何创造、发明的,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经历失败和成功的磨砺,体会创造成功的喜悦。例如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牛顿三大定律,各种原子模型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等内容中突出科学创新思维的教育,并逐步渗透如理想化的方法、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物理模型,学会根据现象或事实进行科学推理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加深对研究方法的领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创造能力。
  
  二、强化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教学中,物理实验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深刻理解,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中学物理课程改革应强化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充分利用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来创设物理情景,引发思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切实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论证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重要的典型实验,让学生认识科学家解决科学问题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学习科学家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实验教学普遍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否利用现有装置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你还能设计几种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在学生电学分组实验中,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取舍,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挥。
  在演示实验中,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改变单纯学科的本位观念,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要改变传统课程就物理讲物理,很少联系实际,单纯从学科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出发的“学科本位”状况,拉近生活与物理的距离,把学生熟悉的自然、社会等生活现象作为课程资源引入教学。创设情景,引出物理问题,让学生从观察、思考出发,经历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实现物理教学目标,再引导学生运用其所掌握的知识关注社会,解释相关的生活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从“生活――物理――生活”的角色转换,使学生始终置身于探究环境之中,激发科学探究的热情,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建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和单纯用卷面考试进行评价的做法,提倡学生物理学习评价方式多元化。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笔试、实验操作、课题研究、行为观察、成长记录档案、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在过程性评价中,强调学生在活动的每个过程、环节都受到一定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物理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物理的意识。
  
  参考文献:
  [1]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2]魏日升,张宪魁.中学物理教材教法与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课程改革 素质 物理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