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学生心弦的数学


  人物速描
  
  周建忠,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校长、书记,浙江省小学品德教学分会副秘书长。先后承担省市级研究课题3项,执教了浙江省“课改巡礼”教学展示课、 “浙派名师”展示课等省市级公开课2 0余节,为人教社、浙教社等版本教材拍摄教学录像课5次,获得浙江省“课改巡礼”教学设计一等奖和校长论坛一等奖,应邀到各地作课程培训、讲座20多次,在《基础教育课程》《小学德育》等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26篇,荣获余杭区劳动模范、杭州市优秀党员、杭州市名教师、浙江省春蚕奖等荣誉,先后成为国家“211工程”名教师培养人选,杭州市名校长报告团成员,北京师范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我渴望自己的教学生涯,自己的课堂教学,都能如载歌载舞的水一般灵动、诗意、执著。
  
  试水
  花开,常在不经意间。我从事品德教学也源于一次偶然。1992年里有段时间,我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焦虑:工作了几年,教学履历上还是一片空白,参加教学比赛屡战屡败,而比我更晚参加工作的师妹们都已经有了“教坛新秀”的桂冠。或许是因为我负责的学校少先队工作成绩尚好,先后获得市、省和全国红旗大队等荣誉,学校便推荐我参加区思想品德课教学比赛。
  我选择了《什么是真正勇敢的行为》一课作尝试。我对品德教学知之甚少,这正好应了“无知者无畏!”那句老话。我听取了指导老师的一些建议,但坚持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重点突出道德能力的培养。我略讲了英雄人物的勇敢案例,重点让学生讨论了“小松冒险捅马蜂窝”的故事。学生通过讨论辨析,总结出了判断是否是“勇敢”行为的两个标准:一是看行为的目的,二是看行为的后果。也许这样的设计还比较少见,也许在课堂教学中尝试道德能力培养的老师不多见,我的课引起了评委们的较大争论:从“目的”和“结果”两个维度去判别是否“勇敢”行为,这样是否科学?鼓励学生要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是否合适?这节课在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的把握上是否恰当?
  1993年10月,杭州市品德优质课评比活动在美丽的千岛湖举行,我作为余杭唯一的代表参加了这次比赛,执教的还是这节课。时任浙江省品德教研员的汪玫莉老师正巧带着各地市的20多位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也在千岛湖开会,他们临时改变议程来观摩这次活动。或许我的教学真的引发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这堂课不仅得了第一名,而且引发了省、市教研员的热烈讨论。后来,浙教版教材在《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行为》一课修订时,也采纳了这次教学研讨的主要成果,不仅修改了案例,更明确要求“真正勇敢的行为,应该具有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效果”。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也因此被大家广为引用。
  这次比赛的成功让我开始关注品德教学,尤其是当我发现自己有很多的想法和观点需要与教材主张的观点商榷时。“社会转型期如何开展传统道德教育”成为我思考和研究的重点,几次推出的极富个人特色的课堂教学逐渐引起了圈内老师的关注。如教学《不乱花零用钱》,我不再强调教材中“把压岁钱存银行、捐赠希望工程”等标准观点,而是借用市场营销学中学到的“ABC理财法”开展理财教育;教学《保护公民的权利》,我把《法律普及读本》上的案例修改后搬到课堂进行讨论,指导学生分别扮演“被告”“原告”和“法官”进行审理;教学《做一个正直的人》,我们直面“做正直的人吃亏吗”展开讨论:教学《心灵美最可贵》,我们一起探讨别人经常回避的问题: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为什么都这么美丽?人们为什么热衷于美容?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和漂亮(英俊)的人在一起……课堂发生了变化,学生也发生了变化。在连续几年的调查中,品德课成为我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一个大三的学生在教师节寄给我的贺卡上一句简单的话让我感受良多:到现在还记得您上的品德课!
  
  潜泳
  2000年前后,我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教育教学管理和学校德育研究上。我先后开展了一些课题的研究,如“德育系列化实践研究”“‘四星七节’学校德育模式研究”等。而对思品教学的研究,却感到有些迷茫,它似乎戴上了一个魔咒——程式化的教学和说教性的观点让老师和学生都趣味索然,而要真正实现突破,却经常找不到“支点”。
  2001年10月,我作为国家“211工程”名教师培养人选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培训。感谢这次培训,我原来只想要一杯水,收获的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檀传宝教授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为我构建起了德育思想框架;鲁洁、肖川、黄向阳、卢家楣等教授的理论和观点,让我大开眼界;皮亚杰、柯尔伯格等德育大师的理论,以及价值澄清理论、体谅关心模式等一系列国外的教育理论,使我受益匪浅。我惭愧地发现,原来德育和品德教学还有这么丰富的理论!眼界有多高,视野就会有多开阔。原来的我正是因为缺乏基础理论的积累,对学校德育和品德教学才很难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实践,更不可能对品德教学开展本源性的思考了——就像一个刚刚踏进武馆的人试图演示十八般武艺一样。我找到了自己最明显的不足,于是将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作为自我突破的一个支点。“驯服,抑或张扬:基于发展学生良好品德个性的思想品德教学改革”——我确定了这样一个较大的课题,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逐渐改变了过去依赖直觉进行研究的习惯。《张扬良好的品德个性》《德性的外铄与建构》《思想品德的体悟式教学探究》等研究成果也陆续发表在《小学德育》《教学与管理》等刊物上。
  领略过钱江潮水的人,都会惊叹于她的汹涌澎湃。2002年,我校有幸成为了国家级课程改革试验骨干学校。课改如同钱江潮水一样激扬澎湃,百舸竞流,自当中流击水。这些年,尽管我学习了一些德育和品德教学的基础理论,但是没有经过新课程的实践,怎么会有感性的认识和体验呢?于是,作为校长的我做了一个令很多教师都惊讶的决定:我同时教学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和六年级的思想品德,以便在教学实践中分析比较三者的异同。课时虽然不多,但是以研究的态度去从事教学,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成为我面临的最大挑战。对于长期从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老师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要颠覆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放弃驾轻就熟的方法和策略,重新建构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就像蚕蛹破茧,破不了茧就得不到新生。经历了这种痛苦的折磨,我有了新的收获,并且把这种收获以课程辅导讲座、论文和教学展示等形式和广大教师分享。
  2004年10月,在浙江省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组织举行的“课改巡礼”展示活动中,我同时获得了“校长论坛”和“教学设计”两项一等奖。成绩背后是我付出的巨大努力,那段时间正是我校新校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作为法人代表的我必须保证在第二年的9月1日新校区能如期开学。工程质

推荐访问:拨动 心弦 数学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