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有效备课的策略和方法研究


  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哪一项教学改革不是为了使教学更有效,不是为了使学生发展得更好?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其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就总体而言,新课程实施几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和实质性的进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可以说,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方面所遭遇的最大的挑战和所受到的最强烈的批评就是无效和低效。
  因此,怎样实施有效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成为当前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做好备课工作。由于备课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活动议程,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座大厦的建筑工程,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基地的选定,所以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我校是一所全日制的公办初级中学。相对小学生和高中生而言,初中生还处在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的年龄阶段。因此我校教师教学要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开展,备课更要备学生。正是基于这些背景,我们启动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有效备课的策略与方法的课题研究。以下是本人在研究实践中所得的几点浅见:
  一、调整备课的研究领域——认真解读课程标准,为备课做好奠基
  传统的教案强调备“教”,因此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吃透教参。很多教师奉行“拿来主义”,把网上的教案、优秀老师的教案或者是以前的教案拿来抄抄,这样省事且容易把握。但是这样的备课缺乏了教师的个性,缺乏了教学的实效性,更缺乏的是时代变更的前瞻性。在新课程改革中,我认为备课及其改进的基本思路必须关注重要影响要素,包括政策层面、课程资源层面、教学活动的两种对象层面以及教学环境层面等。一个成功的备课过程,就是对这些要素科学研究过程的反映。
  备课及其质量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按照一般的认识,主要包括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能力,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对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将这些能力转化为教学设计的表现能力。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课程标准对本学科的课程目标、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如果能细细研读,对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对备课都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备课应调整传统的观念,大可不必匆匆从备教材开始,而是要从备课程标准开始,这样才能居高临下备好课、上好课。
  解读课程标准首先要了解课程标准的构成。各学科课程标准一般都包含这样一些部分: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要求以及实施建议。备课中,要对以上部分的内容有细致的了解。特别是在做学期教学计划时,更要对各个学段的内容和要求仔细研读,整体把握这门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总体部署。在对某一主题或单元的备课中,则要重点把握学习要求和活动建议,如在粤教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设立了“践行活动”这一栏目。很多学校的政治老师认为政治课一周课时只有两节,没时间也没必要开展“践行活动”。这样的想法完全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认为,“践行活动”是课程的延伸,是教学内容的升华,更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方式。
  因此教师的每一次认真备课都是知识的积累和业务水平再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潜能的调动和发挥(特别是创新意识、改革意识),还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思想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假如没有备课或者备不好课,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教师的随意行动,其效果与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
  二、调整备课的形式——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相结合
  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整体提高教学质量。传统备课主要是老师自己顾自己,藏在被窝里做研究。在新课程改革下,思想品德科目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教学设计要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要融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智慧,九年级的思想品德更要求能时政结合。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因此这时候集体备课显得尤其重要。本人认为集体备课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知识共享;有利于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省时、省力,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资料共享,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有利于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学校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老师的成长周期,节减学校培训经费。
  实践证明,集体备课是有效备课的关键。但集体备课只能解决一节课中“粗枝大叶”的问题,具体的细枝末节还得靠教师本人根据学生的“学情”及自己的“教情”“精耕细作”。一个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是“和而不同的”,教师应把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有机地进行结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解决制约教学的诸多问题。它并不妨碍教师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因此,我们提倡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对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所以要有效备课就必须要要求老师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要不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也能确保备课的实效性。教师只要在集体备课后能对集体备课的教案进行创造性的再修改、加工、完善、提升,有的放矢地组织有效教学,就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和谐。
  三、调整备课重点——备学生,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我认为,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该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另外,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应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有自己的解读和思考;课堂上,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校因人制宜,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案,才能使教师从繁重的机械书写中解脱出来,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
  (1)了解学生情况,备课时注重学情分析
  教师应通过各渠道了解所任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充分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学生的背景不同,起点也不相同,他们在发展方向、发展速率和最终发展程度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别,既表现在智商上,又表现在情商上。这就决定了他们理解问题的方式和深度会有所不同,程度好的学生理解早一些,程度差的学生可能会理解迟一些。因此要求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尊重那些个性特别、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其实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除了注重学生的知识领会外,更注重德育渗透,让学生学会做人。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必须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特点,选择最新的、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感兴趣的、有教育意义的新闻进行案例分析。如在讲授学生自我保护一目中,老师可以选取刚刚发生在我区某学校一名初二的女同学不顾自身安全,课间时在学校扶手栏杆上做倒竖葱,同学劝阻,她还说没关系,最终失手从三楼掉下来,抢救无效死亡的事例进行教育,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领悟。

推荐访问:政治课 备课 浅谈 初中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