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基础教育教材评价研究述评


  一、引言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教材评价的研究。国外的教材评价研究较为成熟。相对而言,我国的教材评价研究相对滞后。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国家一直重视教材的建设和教材的质量,但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教材长期实行“一纲一本”制,教材评价并没有真正意义地展开。自从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后,教材逐渐趋向多样化,教材的评价开始备受我国学者关注,其研究也日益增多。
  为了更好地了解近十年我国教材评价的研究概况,笔者查阅了近十年我国基础教育教材评价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性述评。
  二、近十年我国基础教育教材评价研究的概况
  2001年新一轮课改后,我国出现了多版本的教材,教材的质量成为广大师生、家长、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教材评价的研究随之引起我国专家学者的重视。尽管目前我国并未形成一套科学且操作性强的教材评价标准,但是,教材评价的研究逐渐增多,而且研究内容日益丰富。
  (一)教材、教材评价概念及内容
  教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用于学校教学的所有媒体材料,包括教科书和各种配合教科书使用的印刷资料、多媒体音像资料,以及通过网络形式呈现的教学资料;狭义的教材主要指教科书(textbook)。本文所指的教材是狭义的教材。
  教科书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核心教材,它是根据学科课程的构成加以编制、供学生用的教学用书。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教育理念,特别是作为义务教育的教科书,往往凭借教科书制度由国家机构控制,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格和历史性格,无论从系统性还是权威性来讲,教科书都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材。
  由于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教育观不尽相同,每一个研究者对教材评价也有自己的观点。因此,对于教材评价,经过几年教材评价理论的发展,研究者大都倾向于从哲学的角度来诠释教材评价。
  在哲学中,所谓“评价”,即判断价值,就其内涵来说,它与价值这一概念有关。从本质上说,评价是价值判断的过程。正如华南师范大学高凌飚教授所认为:教材评价的实质是通过特定的方法和途径对教材作为教学的媒介、工具和资源的有效性、可靠性、可行性、向导性和使用效果进行分析,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分析结果加以综合概括,得出对教材的价值的总体认识,对教材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促进教材的编写制作过程的反思,促进教材的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教材评价实质是对教材的价值做出判定,是评价主体依据自己的需要对教材的价值关系的预见和推断。
  教材评价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从另外一种角度分析,高凌飚教授认为教材评价在实质上也是确定教材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解教材评价的内容至少应该包含三个方面:教材设计和编制的分析和评价,教师使用教材的分析和评价,学生行为模式和学业成绩的分析和评价。
  第一,对教材本身进行分析评价。
  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过程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和工具,因此教材评价首先要对教材本身进行分析评价,高凌飚教授指出:对教材本身进行分析评价包括教材文本的分析,教材在设计和编制质量方面的判定。教材的编写必须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的水平和规律;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必须与使用教材的地区、学校的经济和人文环境相匹配;必须与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相适应。
  当然也有研究者提出,从教材的目标、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材内容的组织、教材内容的呈现和表达四个方面来进行评价;也有研究者指出,可以从知识与科学性、思想品德与文化内涵、认知与心理规律、编制技巧与工艺水平四个维度来评价教材。
  对教材进行静态分析,是教材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学生学习资源和工具的教材,研究者不论采用何种标准进行分析,但最终的分析结果要能预测教材的质量水平,能预期教学效果。
  第二,对教材使用的评价。
  对教材使用的评价是几乎所有教材评价涉及的方面,是实际测定教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达成目标的程度。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对教材使用的评价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使用过程的评价;一个是对使用效果的评价。因为教材的使用者是教学的双方,所以评价时应该从使用者的立场而考虑不同的问题。
  第三,对学生行为模式和学业成绩的评价。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和工具。学生行为模式和学业成绩是体现教材使用效果的重要方面,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方式。这是教材评价的第三个重要内容。这方面的评价也属于一种动态过程。
  (二)教材评价的依据和标准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一纲一本”政策,早期学者颇受教学大纲的影响。普遍认为教学大纲是教材评价的依据,教材评价应从教材与当时教学大纲的一致性和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学者对教材评价的观点有了新的突破。如:丁朝蓬试图区分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两个概念,指出了评价指标的确定是以价值客体的属性为根据,评价标准的确定是以价值主体的需要为根据。进而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的组织、内容呈现与表达等三项指标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标准。
  高凌飚则从教材是学生与文化知识以及教师同学之间互动的媒介,是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工具,是汇集人类知识的资源这一教材定位出发,确定教材评价的维度,但在实行教材评价时,根据学科的具体情况将评价维度学科化、具体化,形成评价的相关指标项,并进一步制定学科的具体评价标准。
  高凌飚提出了教材评价体系,并指出建立教材评价体系的关键在于建立专业的中介机构并通过它构建起全国性的评价网络。
  方红峰等对浙江省的教材管理和教材选用制度进行了研究,制定了由五方面共23条标准构成的“教材评价表”,并且细化出26条评价指标,每个指标分五个等级(最高分记5分,最低分记1分)。
  (三)教材评价的维度
  教材评价的维度指的是从哪些方面或什么角度出发来对教材进行评价,每一个维度都反映了教材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维度的确定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功能定位。
  高凌飚认为,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教材是学生与文化知识以及教师同学之间互动的媒介,是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工具,是汇集人类知识的资源。从对教材的这一定位出发,教材的评价应该有六个基本的维度: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心理发展规律、编写制作水平、可行性、特色与导向性。
  丁朝蓬通过对教科书性质和结构的分析,认为教科书的评价维度可分为三方面:教科书目标、教科书的内容特性、教科书的教学特性。
  高凌飚在2002年将中小学教科书评价指标划分为四个维度:知识与科学性维度、思想品德和文化内涵维度、认知与心理规律维度、编制技巧与工艺水平维度。2007年进一步补充,增加到六个基本的维度: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心理发展规律、编写制作水平、可行性、特色与导向性。同时对每个维度又分解出更为细致的指标。
  方红峰从教科书选用评价的角度出发,结合浙江省在这方面的操作实践与经验,划分了内容维度、语言文字维度、教学设计维度、编印设计维度、课堂使用维度等五个维度,对教科书的选用评价做出界定。
  (四)教材评价的方法
  所谓教材评价方法,是指在一定的理论支撑下的包含一整套规范化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步骤的专门用于评价教材质量的科学体系。
  在评价方法的研究中,我国的学者更多的是借鉴了国外学者的研究。程晓堂把教材评价的方法归纳为两大类:随意的印象性评价(ad hoc impressionistic evaluation)和有系统的评价(systematic evaluation)。有系统的评价又分为内部评价(internal evaluation)和外部评价(external evaluation)。

推荐访问:述评 基础教育 近十年 教材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