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本背后的资源利用与生成


  一、案例描述
  这天,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巨人的花园》。我没有跟着教案进行培训时,听了很多关于《巨人的花园》的教学设计,在他们的基础上,我重新修订了手头上的教案。
  教学开始,从孩子的课前2分钟演讲入手(上台的孩子,刚好讲了个童话故事。),聊童话,聊童话作家,聊童话种类,接着将话题转向了本篇课文——《巨人的花园》。
  “看题目,从哪里你看出这是一篇童话?”
  “巨人!”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你印象中的巨人究竟是什么样的?”
  “高大的像一座房子。”
  “我觉得巨人身体如高山,声音如响雷,走起路来,仿佛要地震一样。”
  “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吗?”
  “没有!”
  “那在哪里才有巨人的出现?”
  “童话故事!”
  “是啊,只有在充满幻想的童话故事中才会出现这么神奇的人物!”
  随即,话锋转向了巨人的花园,让孩子们静静地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花园的句子。(文中的第一段,将巨人的花园描绘得风景如画,连用四个四字词语,为孩子们呈现了花园四季的美,所以孩子们第一时间就能画出该段落。)
  交流时,我让孩子们把目光聚集在了第一段,去感受巨人花园的美丽。在一次又一次引导孩子们读这段话后:
  “如果将这么长长地一段话读成一句话,是哪句?”
  “一个小村子里有一座漂亮的花园!”
  “读成一个词呢?”
  “风景如画!美不胜收!漂亮!”
  “真厉害,将句子读短,我们就很快明白句子讲了什么意思!这是读文章的一种方法,但读书更厉害的方法,还要学会将句子读厚,读长!”
  孩子一脸的疑惑,但随即,很多孩子迅速明白,将小手高高举起!但我不急于让学生回答。
  “文中写到"春天鲜花盛开",你可以将哪个词读厚?”
  “我可以将"鲜花盛开"读长,春天,那里鲜花盛开,有白的,有红的,有黄的……色彩艳丽,美不胜收!“
  “你太有才了,你明白了什么将句子读长,将句子读长,就是要透过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看到词语和句子背后的那幅画面。谁还能将这个句子读长?“
  孩子们似恍然大悟,纷纷举起了小手:
  “春天,鲜花盛开,花儿们争奇斗艳,好像在比谁更美丽些呢!”
  “春天,百花盛开,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花影,到处都是花香。大的,小的,黄的,红的,有的仰着小脸晒着太阳,有的害羞地和我们打招呼,有的还和自己的小伙伴们比美呢!”……
  不用说,孩子们对于什么是将句子读厚,读长有了自己的认识了。于是,我借机说道:
  “瞧瞧,真正会读书的孩子就像你们一样,不仅会将句子读短,还能透过这些词语和句子,看到句子背后的画面,将句子读厚。那你们能将下面的几个句子也读厚呢?选择其中的一个句子,试着写一写吧!”
  有了前面的说话作为铺垫,孩子们很快动笔写了起来:
  “冬天,雪花纷纷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像一朵朵美丽的白花,将大地变得白茫茫的一片。树木穿上一件雪白的衣裳,好像要参加冬天的聚会呢!”
  “夏天,炎热的阳光被大树遮挡住了,大树仿佛是一把把大伞,给大地带来了一阵凉爽,花园变成了一个清凉的世界!
  ……
  看着孩子们在书上书写的一个个文字,我的心也被这些文字吸引住了!
  二、教学反思
  “浅阅读”如今已成为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人们用它来描述一种阅读的态度、需求和取舍。这种“浅阅读”不仅在社会上大行其道,而且在语文教学中也普遍存在,比比皆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浅阅读”现象泛滥,学生真正亲近文本、走进文本的时间不多。比如许多语文老师一味鼓励学生把读懂的意思“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甚至一堂课一“说”到底。但阅读并不是完全为了言说,更不是其他科目的附属品。课堂上学生说得多了就挤压了读书与思考。读得不多思考不深又影响了说,说得肤浅空洞在所难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种快餐化的“浅阅读”还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对“意的追逐”,读写人的文章,目的就是概括出这个人的品质;读叙事的文章,则要揭示包含的道理,好好的一节语文课,到最好往往就成为了思想品德课,甚至有时演化为科学课、历史课等。
  在“浅阅读”的影响下,学生无法通过细致反复的阅读,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正确的理解和感悟,缺乏深度的思考、感悟、咀嚼和品味,文本的阅读停留于表层,读得少,读得浮,甚至出现了误读、错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简单肤浅,未曾留下语言、形象、情感,师生对话短平快,生成性内容少,学生阅读能力没有得到真正提高,不能体现出教学的有效性。
  窥视到“浅阅读”对教学的危害,“细读文本”应运而生。何谓文本细读,其实就是对文本的语言文字和人文思想进行细致、有效地阅读体悟。“细读”的根本是立足于文本,也就是“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
  文本背后有真義。意义的内核总躲在语词的背后。只有透视到文本背后的东西,破译了语言的密码,我们才算真正读懂了文本。为了实现有效的透视,我们需要真诚的阅读、深刻的阅读。真诚的阅读应该是温柔的逼近、虔诚的阐释;深刻的阅读应该有一种潜泳的姿态,古典的心态。要全力抵制课堂中的浅阅读,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习投注本我的经验、情感、悟力,成为一个个酵母,去穿透文本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在共识真义的基础上,生长出意义的新物质。
  要走出浅阅读的沼泽地,我们就不能满足于文本元版语言的操练,而要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本质的意蕴与情韵。透过文本,能敏锐而准确地“看”到文本背后的东西——言“后”之意,本源之情。要练就“透视文本”的功夫,除了要增加阅读总量之外,投注本我的经验之外,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
  因此,教学中,教师就要学会关注文本,字斟句酌,要真正地“沉入”词语,挖掘这些字词背后的资源,只有充分地利用和把握这些词语中,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生成与文本共振的感悟、体会和收获!

推荐访问:生成 文本 利用 关注 资源